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插嘴”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二度教学设计”的最佳源泉之一。本文就是阐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由学生的“课堂插嘴”引发的对教学进行“二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进而让无效的资源“变曲为直、点石成金”,转化为有效的资源;让有效的资源“顺水推舟、锦上添花”,生成鲜活灵动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插嘴;二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案例:
执教《火车开了》时,当我声情并茂地范唱:“咔嚓咔嚓……”时,王奕突然站起来说:“老师,火车的声音不是‘咔嚓咔嚓’,而是‘轰隆隆隆’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插嘴,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全班学生:“小朋友,你们坐过火车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坐过火车”、“我暑假里坐火车去旅游”、“我看见……”,低年级学生对这话题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结果在我一声大喝中不情愿地闭上嘴巴。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课堂上因为顺着学生思绪,把时间浪费在与音乐无关的讨论上,导致教学目标在一开始就在学生节外生枝的插嘴中逐渐淡化。经过思索,我对此做了二度设计:
遭遇“插嘴”后,我先肯定学生在生活中注重倾听的好习惯,然后把“轰隆隆隆”的声音带入歌曲进行范唱,最后在进行歌曲学唱后激发学生再创编。
这样既兼顾了歌曲本身的音乐性,又肯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大家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歌曲上来。同样的意外资源,教师处理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倘若当时在课堂中就这样处理,也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教师要随时准备在课堂中进行“二度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即时“插嘴”是学生突发的体验和感悟,当“插嘴”富有挑战时,教师如何让 “插嘴”成为课堂的有效拓展或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的新起点?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即时“二度教学设计”,生成新的亮点。
“二度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于课中具体实施时,面对有别于预设的意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头脑中即刻形成的应对策略。小学音乐课堂中,针对学生的“插嘴”对课堂进行“二度教学设计”,能让学生音乐的灵性和悟性在其间流淌,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对音乐课堂中“插嘴”现象的再认识
传统课堂上,未经允许就发言被斥为“插嘴”。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用压、堵的方式制止,使一些有生成价值的教学资源流失。音乐是个特定学科,它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经历的不同而对音乐的感悟也不同,“课堂插嘴”则是学生渴望参与音乐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
那么在小学音乐课中,如何针对学生的意外“插嘴”对课堂进行“二度教学设计”,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二、策略调整
(一)巧用“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提供源泉
大多数学生的“插嘴”是对音乐感悟的临时迸发,是学生对音乐的无意识感受,教师要及时把握,让它为课堂所用。
1.顺势利用“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提供契机
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有机会通过音乐张扬自己的个性,进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插嘴”,教师要参与其中,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
学会歌曲《法国号》后,只见施陆彬把卷起的音乐书对着嘴,神气地唱着“嗡巴巴……”一曲终结,我请施陆彬说说理由,他自豪地说:“老师,这是我的法国号。”我及时肯定他:“这样的声音还真有点像法国号!”听了我的话,施陆彬神气极了!于是,我摒弃了预设的观看图片、聆听圆号演奏片段的教学方案,直接进入歌曲学唱环节。当我再次请学生唱歌曲时,嗡声嗡气的歌声充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再看看学生,个个脸上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在处理歌曲情感时,往往强调“要有感情地演唱!”然而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语言不甚了解,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堂课上,施陆彬给出了最好的启示,教师仅仅是顺势利用,并合理地进行了“二度教学设计”,无须过多语言,学生就得到了最感性的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2.点拨“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增设亮点
在课堂上,学生大胆插话,以此表达内心的感受,这些都极有可能引发教师进一步的二度教学设计。此时,教师应用心倾听,利用“不和谐声音”中的价值因素,轻轻一拨,将其优化提升,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欣赏《荫中鸟》时,清脆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鸟的世界,大家陶醉其中。忽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口哨声,很多学生都迅速从乐曲中回过神来寻找,还有学生愤怒地责问:“是谁?”于是我急中生智,吹了几声口哨问:“你们觉得口哨声像乐曲中的什么声音?”“鸟叫声!”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我接着问:“我们班还有谁会吹口哨?”十来只手“唰”地举起。“那就请你们在音乐中用你的口哨,模仿各种鸟的叫声吧!”“耶!”学生一阵兴奋。欣赏在继续,口哨聲也适时地出现在音乐中,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其实,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嘴”,思维的火花也在其中一一闪现。在本课的“二度教学设计”中放大了突如其来的“口哨声”,让大家都来关注它,并对其进行了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保护了“插嘴”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捕捉“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增设再创造
在课堂中学生会迸出独特的音乐见解,令课堂增添不少精彩。教师要及时捕捉,合理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灵动。
预设《海》一课时,学生歌曲学会后,通过乐器伴奏和情境表演来演绎歌曲。可就在学生跟琴齐唱歌曲时,我忽然听到了“哗 —哗 —”的声音,顿时海的味道扑面而来。我马上找到那个声音,原来是余纪贤,他说把海浪声请到歌曲中来,歌曲会更加好听。在为学生喝彩的同时,我马上采用了他的建议: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齐唱歌曲,一组模仿海浪声,这样不仅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即兴创作了二声部: 有时学生对音乐的再创造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在“二度设计”中去扶植、栽培。本课中教师面对与课堂异样的声音,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瞬间,最后让它服务于歌曲,丰富歌曲的意境,从而取得了意外的精彩。
(二)优化“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开阔教学视野
“课堂插嘴”是学生不由自主的无意识表现,其中包含学生诸多的认识和情感因素,但对于一些偏离教学内容的“课堂插嘴”则需要教师用心捕捉和筛选,促其进一步建构生动的教学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
1.转移注意,在“二度教学设计”中点金“插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迁移的原因,选择有效的方法重新调整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欣赏《小燕子》后,我请学生演绎歌曲。随着音乐响起,学生用优美的舞姿、春意盎然的画面和悦耳的歌声来表现歌曲,这时,程元昊却一边扭着腰,张牙舞爪地往花丛中挤,大家都想把他赶走。于是我说“狗熊也被吸引来了,看来你们表现真棒!”这一扭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回了课堂,于是表演中多了一只笨拙但不捣蛋的狗熊,为课堂增添了一丝趣味。
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敏锐地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把握关键,利用音乐的多样表现形式在“二度教学设计”中点石成金,使原本扰乱课堂的“插嘴”发挥了它最大的资源价值。
2.延时评价,在“二度教学设计”中活化“插嘴”
很多时候,学生的“插嘴”听起来非常幼稚,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幼稚的背后会呈现出异样的精彩,此时就需要教师作延迟判断。
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时,我利用了魔法师的角色进行教学。在初次聆听时,夏乐天把一顶纸帽子戴在头上说:“我是魔法师。”这时,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做出不一样的魔法帽,不一会儿,就有了几种不同的魔法帽。我重新播放音乐,边听音乐边按不同乐段给同学戴上不同的帽子,引导学生发现回旋曲的结构特点,教学得到了双赢。
对于课堂中学生的意外反应,教师只有发挥教学机智,在“二度教学设计”中采取“暂缓评价”,用鼓励和 “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变学生的幼稚为促进发展的“宝贵”资源,为教学所用。
3.及时搁置,在“二度教学设计”中升华“插嘴”
新课改引领下的音乐课堂,面对学生迸出与教学内容没有实质联系的“插嘴”,教师要及时刹车、智慧点化,避免课堂步入尴尬。
执教歌曲《拍皮球》时,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把皮球带入了课堂。歌曲学会后,请学生随音乐的节奏拍一拍皮球,大家纷纷起立,跟音乐拍起了“皮球”。这时,符庆冲着我喊道:“老师,我没有球,怎么拍?”我听了颇感意外,经过短暂的思索后,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想法很合理。你看,一般情况下要有球才能拍,但音乐就这么神奇,没有球,我们照样能拍。音乐需要我们想象,用动作一样能表现。来,跟老师拍一拍。”说完,我把皮球放在一边,带领学生一起感受欢快的情绪。只见学生拍得很投入,歌声也很轻快,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上述案例中,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手中有没有球并不重要,于是在处理时我运用了搁置,在委婉终止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正面引导。但对学生的无效“插嘴”作搁置处理后,我们有必要再回到原点,去回应预设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
(三)培养良好的“插嘴”习惯,为“二度教学设计”增加助力器
课堂结构的开放不是随意的,教师不能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盲目迁就,使得课堂“跑调离题”。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插嘴”习惯,让“插嘴”变得更有价值。
1.站起来“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提供基石
音乐课堂需要学生用歌声、肢体语言甚至表情来表现内心的体验、感受。提醒学生站起来“插嘴”、表演不仅能使学生对此有所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加强“插嘴”学生和全班学生的交流,为课堂的“二度设计”奠定高质量的基石。
2.有倾听的“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捕捉精彩
学生“插嘴”往往是急不可待要表达自己的感悟、见解,其中不乏新知创见和奇思妙想,这是进行“二度教学设计”的源泉。但是试想:如果课堂上众口嘈杂,教师如何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声音进行生成呢?对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在音乐课中别人未表现完时,尽量不要“插嘴”;如果有很多人插嘴时,应自觉停下来,不再大声嚷嚷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到精彩、有创意地生成课堂资源。
3.有反馈的“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增添互动
课堂上,教师才刚开始,学生就“插”道:“这首歌曲我听过。”“蒙古舞我会跳。”“口琴我会吹”……这是学生自我表现欲望的膨胀。此时教师在“二度教学设计”中应适当地回应,如引导:“太好了,那就请你为大家表演吧!”要给予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三、结语
课堂资源的精彩生成得益于教师,因此当预设方案受阻时,教师要灵活实施教学设计,把学生的“插嘴”当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从中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但笔者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及时把握对课堂最有利的资源进行生成。新课改下的课堂气氛宽松了,学生敢于表现了,也可能出现多个亮点,教师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筛选,从而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如何及时制止不合理的“插嘴”行为,扭转课堂的局势。当“插嘴”天马行空、牛唇不对马嘴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評价,从中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偏离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课堂。
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插嘴”生成资源这两者的有效协调。有时有效的教学资源是生成了,但其间用的时间过多,致使后面教学环节的滞留,有时考虑课堂目标的总体达成,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总之,学生的“插嘴”没有预见性,对于教师来说,在预设课堂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意外反应,做到一举多备,灵活实施预设方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安国.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插嘴;二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案例:
执教《火车开了》时,当我声情并茂地范唱:“咔嚓咔嚓……”时,王奕突然站起来说:“老师,火车的声音不是‘咔嚓咔嚓’,而是‘轰隆隆隆’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插嘴,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全班学生:“小朋友,你们坐过火车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坐过火车”、“我暑假里坐火车去旅游”、“我看见……”,低年级学生对这话题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结果在我一声大喝中不情愿地闭上嘴巴。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课堂上因为顺着学生思绪,把时间浪费在与音乐无关的讨论上,导致教学目标在一开始就在学生节外生枝的插嘴中逐渐淡化。经过思索,我对此做了二度设计:
遭遇“插嘴”后,我先肯定学生在生活中注重倾听的好习惯,然后把“轰隆隆隆”的声音带入歌曲进行范唱,最后在进行歌曲学唱后激发学生再创编。
这样既兼顾了歌曲本身的音乐性,又肯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大家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歌曲上来。同样的意外资源,教师处理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倘若当时在课堂中就这样处理,也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教师要随时准备在课堂中进行“二度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即时“插嘴”是学生突发的体验和感悟,当“插嘴”富有挑战时,教师如何让 “插嘴”成为课堂的有效拓展或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的新起点?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即时“二度教学设计”,生成新的亮点。
“二度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于课中具体实施时,面对有别于预设的意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头脑中即刻形成的应对策略。小学音乐课堂中,针对学生的“插嘴”对课堂进行“二度教学设计”,能让学生音乐的灵性和悟性在其间流淌,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对音乐课堂中“插嘴”现象的再认识
传统课堂上,未经允许就发言被斥为“插嘴”。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用压、堵的方式制止,使一些有生成价值的教学资源流失。音乐是个特定学科,它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经历的不同而对音乐的感悟也不同,“课堂插嘴”则是学生渴望参与音乐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
那么在小学音乐课中,如何针对学生的意外“插嘴”对课堂进行“二度教学设计”,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二、策略调整
(一)巧用“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提供源泉
大多数学生的“插嘴”是对音乐感悟的临时迸发,是学生对音乐的无意识感受,教师要及时把握,让它为课堂所用。
1.顺势利用“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提供契机
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有机会通过音乐张扬自己的个性,进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插嘴”,教师要参与其中,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
学会歌曲《法国号》后,只见施陆彬把卷起的音乐书对着嘴,神气地唱着“嗡巴巴……”一曲终结,我请施陆彬说说理由,他自豪地说:“老师,这是我的法国号。”我及时肯定他:“这样的声音还真有点像法国号!”听了我的话,施陆彬神气极了!于是,我摒弃了预设的观看图片、聆听圆号演奏片段的教学方案,直接进入歌曲学唱环节。当我再次请学生唱歌曲时,嗡声嗡气的歌声充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再看看学生,个个脸上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在处理歌曲情感时,往往强调“要有感情地演唱!”然而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语言不甚了解,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堂课上,施陆彬给出了最好的启示,教师仅仅是顺势利用,并合理地进行了“二度教学设计”,无须过多语言,学生就得到了最感性的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2.点拨“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增设亮点
在课堂上,学生大胆插话,以此表达内心的感受,这些都极有可能引发教师进一步的二度教学设计。此时,教师应用心倾听,利用“不和谐声音”中的价值因素,轻轻一拨,将其优化提升,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欣赏《荫中鸟》时,清脆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鸟的世界,大家陶醉其中。忽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口哨声,很多学生都迅速从乐曲中回过神来寻找,还有学生愤怒地责问:“是谁?”于是我急中生智,吹了几声口哨问:“你们觉得口哨声像乐曲中的什么声音?”“鸟叫声!”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我接着问:“我们班还有谁会吹口哨?”十来只手“唰”地举起。“那就请你们在音乐中用你的口哨,模仿各种鸟的叫声吧!”“耶!”学生一阵兴奋。欣赏在继续,口哨聲也适时地出现在音乐中,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其实,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嘴”,思维的火花也在其中一一闪现。在本课的“二度教学设计”中放大了突如其来的“口哨声”,让大家都来关注它,并对其进行了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保护了“插嘴”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捕捉“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增设再创造
在课堂中学生会迸出独特的音乐见解,令课堂增添不少精彩。教师要及时捕捉,合理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灵动。
预设《海》一课时,学生歌曲学会后,通过乐器伴奏和情境表演来演绎歌曲。可就在学生跟琴齐唱歌曲时,我忽然听到了“哗 —哗 —”的声音,顿时海的味道扑面而来。我马上找到那个声音,原来是余纪贤,他说把海浪声请到歌曲中来,歌曲会更加好听。在为学生喝彩的同时,我马上采用了他的建议: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齐唱歌曲,一组模仿海浪声,这样不仅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即兴创作了二声部: 有时学生对音乐的再创造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在“二度设计”中去扶植、栽培。本课中教师面对与课堂异样的声音,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瞬间,最后让它服务于歌曲,丰富歌曲的意境,从而取得了意外的精彩。
(二)优化“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开阔教学视野
“课堂插嘴”是学生不由自主的无意识表现,其中包含学生诸多的认识和情感因素,但对于一些偏离教学内容的“课堂插嘴”则需要教师用心捕捉和筛选,促其进一步建构生动的教学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
1.转移注意,在“二度教学设计”中点金“插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迁移的原因,选择有效的方法重新调整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欣赏《小燕子》后,我请学生演绎歌曲。随着音乐响起,学生用优美的舞姿、春意盎然的画面和悦耳的歌声来表现歌曲,这时,程元昊却一边扭着腰,张牙舞爪地往花丛中挤,大家都想把他赶走。于是我说“狗熊也被吸引来了,看来你们表现真棒!”这一扭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回了课堂,于是表演中多了一只笨拙但不捣蛋的狗熊,为课堂增添了一丝趣味。
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敏锐地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把握关键,利用音乐的多样表现形式在“二度教学设计”中点石成金,使原本扰乱课堂的“插嘴”发挥了它最大的资源价值。
2.延时评价,在“二度教学设计”中活化“插嘴”
很多时候,学生的“插嘴”听起来非常幼稚,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幼稚的背后会呈现出异样的精彩,此时就需要教师作延迟判断。
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时,我利用了魔法师的角色进行教学。在初次聆听时,夏乐天把一顶纸帽子戴在头上说:“我是魔法师。”这时,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做出不一样的魔法帽,不一会儿,就有了几种不同的魔法帽。我重新播放音乐,边听音乐边按不同乐段给同学戴上不同的帽子,引导学生发现回旋曲的结构特点,教学得到了双赢。
对于课堂中学生的意外反应,教师只有发挥教学机智,在“二度教学设计”中采取“暂缓评价”,用鼓励和 “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变学生的幼稚为促进发展的“宝贵”资源,为教学所用。
3.及时搁置,在“二度教学设计”中升华“插嘴”
新课改引领下的音乐课堂,面对学生迸出与教学内容没有实质联系的“插嘴”,教师要及时刹车、智慧点化,避免课堂步入尴尬。
执教歌曲《拍皮球》时,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把皮球带入了课堂。歌曲学会后,请学生随音乐的节奏拍一拍皮球,大家纷纷起立,跟音乐拍起了“皮球”。这时,符庆冲着我喊道:“老师,我没有球,怎么拍?”我听了颇感意外,经过短暂的思索后,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想法很合理。你看,一般情况下要有球才能拍,但音乐就这么神奇,没有球,我们照样能拍。音乐需要我们想象,用动作一样能表现。来,跟老师拍一拍。”说完,我把皮球放在一边,带领学生一起感受欢快的情绪。只见学生拍得很投入,歌声也很轻快,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上述案例中,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手中有没有球并不重要,于是在处理时我运用了搁置,在委婉终止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正面引导。但对学生的无效“插嘴”作搁置处理后,我们有必要再回到原点,去回应预设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
(三)培养良好的“插嘴”习惯,为“二度教学设计”增加助力器
课堂结构的开放不是随意的,教师不能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盲目迁就,使得课堂“跑调离题”。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插嘴”习惯,让“插嘴”变得更有价值。
1.站起来“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提供基石
音乐课堂需要学生用歌声、肢体语言甚至表情来表现内心的体验、感受。提醒学生站起来“插嘴”、表演不仅能使学生对此有所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加强“插嘴”学生和全班学生的交流,为课堂的“二度设计”奠定高质量的基石。
2.有倾听的“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捕捉精彩
学生“插嘴”往往是急不可待要表达自己的感悟、见解,其中不乏新知创见和奇思妙想,这是进行“二度教学设计”的源泉。但是试想:如果课堂上众口嘈杂,教师如何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声音进行生成呢?对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在音乐课中别人未表现完时,尽量不要“插嘴”;如果有很多人插嘴时,应自觉停下来,不再大声嚷嚷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到精彩、有创意地生成课堂资源。
3.有反馈的“插嘴”,为“二度教学设计”增添互动
课堂上,教师才刚开始,学生就“插”道:“这首歌曲我听过。”“蒙古舞我会跳。”“口琴我会吹”……这是学生自我表现欲望的膨胀。此时教师在“二度教学设计”中应适当地回应,如引导:“太好了,那就请你为大家表演吧!”要给予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三、结语
课堂资源的精彩生成得益于教师,因此当预设方案受阻时,教师要灵活实施教学设计,把学生的“插嘴”当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从中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但笔者在具体实施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及时把握对课堂最有利的资源进行生成。新课改下的课堂气氛宽松了,学生敢于表现了,也可能出现多个亮点,教师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筛选,从而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如何及时制止不合理的“插嘴”行为,扭转课堂的局势。当“插嘴”天马行空、牛唇不对马嘴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評价,从中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偏离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课堂。
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插嘴”生成资源这两者的有效协调。有时有效的教学资源是生成了,但其间用的时间过多,致使后面教学环节的滞留,有时考虑课堂目标的总体达成,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总之,学生的“插嘴”没有预见性,对于教师来说,在预设课堂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意外反应,做到一举多备,灵活实施预设方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安国.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