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15-0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一贯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发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几点做法和心得阐释如下:
一、数学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照本宣科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辩证的认识“创新”的概念,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学,大都想到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颠覆式的方法、手段,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才是创新,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在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基础上的新想法等等都是创新。一个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处理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已经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应该创新,也必须拥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深入挖掘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更浓厚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营造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现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才能发挥创造性,克服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领衔主演,一部分学生是配角,其余是观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实现教学相长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调动整个班集体的积极互动,发挥集思广益、人多注意多的优势,形成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共同提高。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情景、手段、语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通过质疑、答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教师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新颖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随时调整完善;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既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又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相辅相成,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新颖度。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作为基础。
(一)利用“学生渴求了解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取下挂在高处的香蕉”,问题设计的难易适度,而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疑问,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利用表扬优于批评的教育学原理,适时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加强、提高他们创新的兴趣。好胜心理是人的共性,学生尤其如此,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受挫,就会对本来感兴趣的事情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兴趣;而如果教师适时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则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创新兴趣及能力。
(三)利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大量的几何图形存在于生产、生活中,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而成,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又贴近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组合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实用功效和成就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自发的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教材、课外资料上的数学名人、定理创始人、解决数学难题的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成功的故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华罗庚、陈景润、高斯、欧几里得等,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象哥德巴赫猜想、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等,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能在任何情况下随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趋势。
(一)甄别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无心的还是有意的,因为有些“错误”也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告诉学生虽然出现了错误但却能证明你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或探索,这点是值得表扬的,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索、创新中去。
(二)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是很关注的,再给予合理的评价,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宜经常对有“闪光点”的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使用表扬的语气词,象:“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才有了探索的愿望,因为探索,要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才会有创新的发生,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精神、敢于向教师的说法质疑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兴趣的存在,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使得素质教育大行其道、大放光芒,希望全天下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愈发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就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人才的目标还是任重道远的,先哲屈原告诉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一贯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发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几点做法和心得阐释如下:
一、数学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照本宣科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辩证的认识“创新”的概念,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学,大都想到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颠覆式的方法、手段,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才是创新,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在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基础上的新想法等等都是创新。一个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处理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已经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应该创新,也必须拥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深入挖掘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更浓厚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营造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现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才能发挥创造性,克服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领衔主演,一部分学生是配角,其余是观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实现教学相长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调动整个班集体的积极互动,发挥集思广益、人多注意多的优势,形成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共同提高。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情景、手段、语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通过质疑、答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教师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新颖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随时调整完善;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既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又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相辅相成,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新颖度。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作为基础。
(一)利用“学生渴求了解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取下挂在高处的香蕉”,问题设计的难易适度,而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疑问,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利用表扬优于批评的教育学原理,适时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加强、提高他们创新的兴趣。好胜心理是人的共性,学生尤其如此,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受挫,就会对本来感兴趣的事情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兴趣;而如果教师适时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则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创新兴趣及能力。
(三)利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大量的几何图形存在于生产、生活中,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而成,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又贴近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组合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实用功效和成就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自发的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教材、课外资料上的数学名人、定理创始人、解决数学难题的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成功的故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华罗庚、陈景润、高斯、欧几里得等,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象哥德巴赫猜想、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等,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能在任何情况下随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趋势。
(一)甄别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无心的还是有意的,因为有些“错误”也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告诉学生虽然出现了错误但却能证明你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或探索,这点是值得表扬的,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索、创新中去。
(二)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是很关注的,再给予合理的评价,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宜经常对有“闪光点”的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使用表扬的语气词,象:“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才有了探索的愿望,因为探索,要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才会有创新的发生,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精神、敢于向教师的说法质疑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兴趣的存在,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使得素质教育大行其道、大放光芒,希望全天下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愈发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就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人才的目标还是任重道远的,先哲屈原告诉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