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46-01
  
  好的导课会对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翻到某某页,尤其是政治课,上了几节课之后,学生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语,这样,就会达到上课伊始妙趣即生的境界。
  导课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教授内容不同,开头不会相同,即使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不会一样,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谈谈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课方法。
  
  一、情景法
  
  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又能增加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使学生进入情境就会引起思想共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把握教材特点,通过图画、播放歌曲或以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与特定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材内涵。
  如我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意义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1997年7月1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香港回归,普天同庆,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全体起立,奏国歌,当同学们看到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高高升起,历经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庄严的场面时,激动、喜悦、神圣之情溢于言表,自尊、 自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然后顺势导入新课。香港回归标志着什么?香港为什么能顺利回归?自然导入本节内容。
  
  二、设疑法
  
  学起与思,思起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设置悬念,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注意力,拨动他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采用这种导入法需注意的是设置悬念,要具有“新”“奇”的特点,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三、故事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愚言作为开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之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故事时,也起到了用实例证明要学内容的作用。
  如我讲初一政治“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一节时,我设计了一则愚言故事做导语:我是长江里的一滴水,我们的理想是奔向大海,可与大家一起走太慢啦!怎么才能显出我与众不同呢?我单独行动吧!于是这颗小水滴就跳上了岸。请问小水滴的命运如何?它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如把祖国比喻成长江,我们每个人就是祖国大江的一滴水,这说明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自然导入本课。
  
  四、小品法
  
  就是把课本内容编成微型小品,有教师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演,这是低年级学生较喜闻乐见的一种导课方式,这种导课形式新颖活泼,气氛热烈,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均有很好的效果,每次表演完毕,学生都能根据教师提问踊跃发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地接受道理。
  
  五、漫画导入法
  
  漫画生动形象、逼真、趣味性强,学生乐与接受,用它导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几种外,常用的还有诗词、警句、名言等形式。无论但采用哪种导课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导课要有针对性。教师设计导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对整堂课起引路作用。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知识情境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2)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启发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始终与问题紧密相连。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这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前提条件,从而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导入要有趣味性。趣味性是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 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使教材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内容,防止学生产生政治课是“最腻味的课”的厌倦心理。
  (4)导入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实践证明,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理智感和求知欲。因此,要使新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耐人寻味,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即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切忌矫柔造作,牵强附会。
其他文献
吐纳麝香(AHTN)是最常用的人工合成麝香,其具有较强的亲脂性,难降解且易生物富集。目前在各种环境介质,生物体甚至人体中均检测到它的存在,其潜在毒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有关A
摘 要:科学探究被确定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若能从“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加强探究活动指导”、“用探究理念指导化学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化学新课程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
中图分类号:G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39-01    现代教育的趋势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从现有的体育课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经重新设定,以培养学生的学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为核心,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着力学生对运动的创造性发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体育
摘 要: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不断实现新的价值、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的创造活动史。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气氛法、激发兴趣法、引导质疑法、鼓励求异法、诱导想象法、归类比较法、举一反三法、实践活动法等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 创造 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40-01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校园环境能起到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43-01    以一般心理认知过程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关于能力的分析同数学活动过程的特征相联系,对数学能力的构成作了具体的划分,得出数学能力的五大成分即数学观察力、数学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化能力。这是对克鲁捷茨基关于数学能力结构的深入和发展,是当今在这方面得到的较好的成果,为中学数学教
摘 要:语文教学是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平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激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探索,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关键词:综合能力 竞争意识 自我展示 主动学习 “写”出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