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爱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i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施有爱情吗?
  西施原春秋末期越国芋萝村(今诸暨城郊)的浣纱女,在她姓施名叫夷光的时候,被越国臣相范蠡看出容貌出众,送到吴国献给吴王夫差。
  所有记载或提法,西施不忘越国亡国之耻,色相诱惑吴王夫差,致使夫差丧失斗志、沉沦女色而亡国。一字不提西施和夫差的爱情。仅仅把西施看作复仇的工具,红颜祸国的符号,甚至是灭吴首功大英雄。如此认识,西施不配有爱情,或者她跟夫差之间不存在爱情。这是片面的,把她推上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祭台而神化,忽视了她首先是一名女性,然后才是一名战士,她有她的七情六欲。
  可以肯定,没有范蠡的发掘,西施不会成为充当吴越争霸中的一颗棋子,也不会青史留名。她只在乡间浣纱,过着平淡的日子,淹没在历史尘埃。现在,她同其他历史著名的美女一样,都卷进几个关键词:帝王、政治、重大历史事件,成为这根链子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不管是西施,还是后来的杨玉环、陈圆圆等等,她们成为倾国倾城美女的同时,也成为了被政治那驾马车残酷碾轧的牺牲品。
  吴越争霸,越国兵败。勾践采纳大臣文种计策,向吴王夫差卑辞厚礼,忍辱求和。厚礼是什么?礼单上写着:活宝一对,酒若干。活宝即西施、郑旦。西施赴吴国之前,文种、范蠡不免对她进行了重点培训。西施明白她此行的使命,小女子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回还”的大丈夫气概。
  没承想,夫差对西施十分宠爱,将她安顿在空灵明寂的灵岩山。在山上专门建筑饰有珠玉的娃官,宫中建有“响屐廊”。这廊经人凿空,用大瓮铺平,覆以厚板,使西施穿屐行走,铿然有声。又专门掘有吴王井,每当西施临井而妆,夫差总立于身旁,亲为梳理秀发。
  用历史的眼光,夫差好色。用现今的眼光,夫差重情义,敬重女人,用心去爱西施。女人最喜欢男人尊重她们的想法,善待她们,自信而又不自负。
  西施善抚琴,夫差善吹箫,每当风清月明,琴声淙淙,箫声和鸣,她的心被夫差一点一滴捕获。说他俩郎情妾意,浊世的空谷流韵不为过。我们静下来想想,夫差对西施其实是倾国之爱。唯有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才匹配夫差对西施。夫差对西施的怜香惜玉,也不差唐玄宗多少。替西施梳妆,陪着说话,琴瑟和谐,帮西施办事,特别是满足越国提出的要求,夫差一点儿也不含糊。
  西施初去吴国,才芳龄十五,豆蔻年华。带着仇恨尚能理解,祸害夫差以致吴亡未免抬高了她。西施赴吴十几年,就是一块石头也焐热了。耳鬓厮磨,又被夫差的人格魅力和翩翩风度折服,潜移默化地倾向夫差,为吴国、为夫差着想,只是感情的天平倾斜时,又掺杂了她的纠结和对越国的愧疚。她和夫差属于那种温情脉脉的凝视,东风和西风的相遇,桃花盛开,落英缤纷。
  说西施红颜祸水,祸害吴国和夫差,是把她当工具和棋子,回避了她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简单化、脸谱化、符号化地抬高了她在灭吴中起的作用。加重了西施作为女人的悲剧性,吻合封建士大夫向来轻贱女性的思维和意识。
  其实,夫差并非因坠人西施布的情网不思进取,废弛朝纲。事实上,自从击败越国后,他又连年用兵,与齐、晋诸国争霸中原,国力因此大损。也许夫差流露过厌倦战争的情绪,但那是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争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跟他的妇人之仁一脉相承,而不是他因跟西施的爱情厌倦战争,毕竟他跟唐玄宗君王从此不早朝有区别。
  那么夫差的吴国又如何丢掉呢?
  通常说法,勾践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臣,施仁政,十年生聚,这不是夫差亡国最重要因素。吴国的战线拉得过长,和齐、晋等国交战不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夫差的妇人之仁,仁慈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最大的软肋。文种了解夫差,卑辞厚礼、屈辱求和之策就是他为夫差量身定做的。夫差妇人之仁的性格永远改不了。文种利用了夫差这个弱点。换成勾践,文种的计策毫无作用。这也是文种赐死的原因,在勾践真正霸权在握的时候,哪个王者能容忍一个知道自己所有黑历史的人整天在眼皮底下转悠呢?
  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勾践的猛攻下,大败,重伤而亡。临死前,对夫差说:“你会忘掉勾践杀死你的父亲吗?”夫差答道:“不敢。”
  夫差与勾践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他打败勾践,面对勾践奴颜婢膝求和,竟然心軟。尽管伍子胥一次次劝他斩草除根,他都硬不起心肠。假如夫差杀了勾践,即便文种、范蠡再有天纵之才,再多的生聚之策都付之东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夫差和勾践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在谋事谋人。
  再去看勾践打败夫差的三次战役。公元前482年,正当夫差与晋定公两军对垒,相持不下时,勾践乘虚攻入吴国,取得大胜。公元前478年,吴国正遭受空前缺粮的大灾年,勾践亲率军攻吴国取胜。公元前473年,越军发起对吴国的大举进攻,围夫差于姑苏山头。夫差日暮途穷,仿效过去勾践的办法,卑辞厚礼,乞存吴国。勾践的意思,吴国你就别想了,苟且偷生尚可,传话夫差,给夫差一个舟山小岛,留三百户人家供应他的衣食。然夫差毕竟不是会忍辱偷生的勾践,断然自刎。
  同类事同样人,不同的是主角颠倒,结局截然不同。
  夫差爱西施。一人不爱,何以爱天下?西施爱夫差,如同鱼和水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一个再坚强的女人都需要一个男人来看穿她的脆弱。再脆弱的男人都需要一个女人来触摸他灵魂的刚强。夫差和西施就是如此的眷属。
  吴国亡后,有关西施的记载几乎没有。民间倒有传说,范蠡和西施泛舟而去,这种传说不符合人物心理轨迹。西施的最大可能,是被吴兵趁混乱诛之而后快。如果西施侥幸活下来,就西施而言,再也不可能遇到夫差那样对她温柔体贴的夫君,她的余生应该都在回味她和夫差生活在一起每个动人心魄的细节,也许泪流满面……
  问题自去,答案自来。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十月份,我接替数学老师,又担任了班主任。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班主任角色,自我定位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一定是出色的班主任。命运安排吧,遇到了18年班主任生涯中最调皮、最活泼、最大胆的一帮学生,让我真正体会到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学生出走这一块,学校教育很无力。  第一次出走的是个男生,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念书了,要到社会上看看,等过一段时间想想会不会再回学校。班长告知我,他是从家里出走的,我立即和
期刊
小孩儿一周岁那年,我下岗了。和我一起的,还有很多怀抱梦想的大中专生。  中午给孩子过的生日,热热闹闹以后,下午和爱人带孩子到矿上的小吃街,带孩子吃豆腐脑儿。一大碗的豆腐脑儿居然快吃完了。之后,我们在矿上的公园游玩,那時候公园很美,人也很多,是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在公园的凉亭,我说:“今天一周岁了,让儿子走路看看。”  我的话刚落音,爱人就松开了双手。孩子歪戴着帽子,笑嘻嘻地蹒跚过来。我第一时间按下
期刊
江南塞北,地域有别,家常菜、家常饭各有风味和特色。南方有南方的规矩,北方有北方的习惯,大碗大碟,大口吃肉喝汤,是北方人的豪放;精致的青花瓷盘里盛上细丝儿碎末儿,自然是南方人的婉约了。我所在的皖北,地处中原的东部边缘,属于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正式的菜系特色不分明,连家常菜、家常饭也很难说出特色来。  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前后,我曾到苏杭一带农家做客,对那里寻常待客之道及其家常饭菜颇有印象。早餐时,主人领
期刊
东篱下的菊花是种的,南山种不得,陶渊明种菊,也把自己种进了南山。菊花开时,南山入秋,秋肃杀,大有况味。  菊花香,香气顺畅,浅浅地闻,是草气,青蒿、黄蒿、白蒿,统一为蒿香。菊花似乎是吃不得的,槐花可吃,月季可吃,栀子可吃,菊花如何吃?还真找不到出处。“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露清凉,秋菊微苦,如何烹制是个问题。菊为苦寒之花,以寒霜为号,绽放热烈。屈原大胸怀,取秋菊高洁,诉说情愫。菊乃
期刊
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乡,我多么希望能看到同学J的身影,我知道不可能,因为我没有告诉他,但我还是希望有奇迹,但是没有,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月台上,妈妈挽着爸爸胳膊,他们频频向我挥手。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心中充满了不舍,心上凄楚,忙閉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父母日益衰老的脸,风中的白发,忙又睁开眼。我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再说这是件高兴的事,我不哭!我看到父母强忍着眼中的泪水,那是硬挤出来的笑容
期刊
清晨6点多,我去了附近的环城河公园放松身心。  春节以来,一直按要求宅在家里,被疫情闷了太久,我摘下口罩,大口呼吸这难得的新鲜空气。  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而西边还挂着几颗明亮的星星。脚下是清澈的、缓缓流淌的环城河,散发着积雪消融的寒气,隐约的似有若无的梅花暗香。周遭一片寂静,只听见自己“沙沙”的脚步声。  忽然,一只熟悉的曲子飘了过来,啊!是《天边》!循声望去,不远处的河岸上,一个萨克斯手正在
期刊
我第一次拒绝的人,是大表哥。  大表哥是我大姑家的孩子,他比我大3岁。我和大表哥关系很好,一起上学,一起干活儿,他对我非常照顾,我被人欺负时他替我出气,有好吃的先想到我,哪怕是一块烤红薯,也要和我分着吃。慢慢地,我们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我进入体制内,大表哥经商,生意做得也不坏。  和大表哥第一次发生“争执”,是因为他的一通电话。  在一个冬天的午后,我正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突然接到几个月没有联系
期刊
清明节这天,也就是父亲生日的前一天,我陪父母来到连云港。  春雨淅沥,暮色茫茫,汽车行驶在连云港海滨大道上,父亲透过迷蒙的烟雨,远眺大海。“多少年想看看大海的梦,今天总算实现了。”父亲对坐在旁边的母亲说。  被什么戳了一下,一阵酸楚。怪不得父亲近段时间常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山也爬不成了,如果有机会就到海边看看。  父亲教了一辈子书,除了陪母亲到北京、上海看病,再也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就这两座城市,也
期刊
在《写给未来的你》一诗中,余光中希望他的孩子自始至终都是个理想主义者。  依我21岁的年龄,自然够不着“成熟”二字,但也在“成长”这条必由之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出发时的我,心如赤子,热血难凉,面不改色地背北岛、读食指、摘海子、顾城的诗句,觉得一切阻挠我通往理想主义的路障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然而,人的成长往往不可控,经受几次打击就转换策略,撞上几堵南墙就调转方向,久而久之,洁白似雪的绸布被投入染缸
期刊
云不是我的亲人,可是,她曾给予我的安慰,不比一个亲人给得少。  我和她同村。高中毕业后,她考上师范,出去读书,我则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她后来在乡下教书,和一个镇上的人恋爱、结婚,这些,都是听村里人说的。我母亲说,云曾来家里找过我,想让我做她的伴娘,可是,那会儿我母亲也不知道我在哪里。  那年夏天,一个黄昏,我去镇上一家照相馆拿相片,碰巧在那里遇见了她。几年未见,她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白色连衣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