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轨道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乡,我多么希望能看到同学J的身影,我知道不可能,因为我没有告诉他,但我还是希望有奇迹,但是没有,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月台上,妈妈挽着爸爸胳膊,他们频频向我挥手。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心中充满了不舍,心上凄楚,忙閉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父母日益衰老的脸,风中的白发,忙又睁开眼。我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再说这是件高兴的事,我不哭!我看到父母强忍着眼中的泪水,那是硬挤出来的笑容,我又合上眼,让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几转,流入肚里。火车沉闷地叫了一声,算是跟车站告别,我的心随着列车抖动了一下,从今天开始,你就要离开父母的羽翼,将独自承受人生的风雨了。
  在外两年,可以探家了!
  多激动呀!几个同批的男老乡约好一起走,也邀上了我。他们先去了成都,先去买好火车票,我们约好某日的火车。可是我在那一天到了火车站后,怎么也找不到他们。火车就要开了,我没有票,可如果我误了这趟火车,火车分单双日,隔日运行的。偌大的成都,我人生地不熟,探亲假期是有天数的,在外边多耽误一天,就意味着在家少待一天,兜里的钱也是有数的,这都不允许在外面多耽搁的,而且还有那么多的行李,我急得都要哭了,怎么办呀,他们是不是没找到我,已经上车了?迷迷糊糊的我,随着人流上火车,到了车上,我从车头到车尾,一节一节地找,他们没在车上。事后,他们跟我解释,他们在成都出车祸了,赶到火车站后火车已开走了,只好退了半票。
  我坐过最糟糕的火车,那种绿皮普快,什么小站都停。人多得像下锅的饺子,整个车厢里被烟罩得浓雾一般,空气污浊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火车像个垂暮的老人,沉重地喘着气,等待着一站一站的行路信号,中途上车的人洪水般的涌来,叫骂着,拥挤着,带着大包小裹,有的直接从车窗爬进来。我在火车上通常不吃不喝,因为怕上厕所,座椅下面睡着人,走道上是人,厕所里也是人。有一年春节后,有个老乡打来电话,他们要回去了,我因为假期也所剩不多了,就决定和他们一起走,先有朋友开车把我们送上了火车,准备上了车后找列车长直接办卧铺。因为是春运高峰期,人实在多,到第二天下午才补到一张卧铺,后来我们几个轮流去睡,还是仗着年轻身子能扛,那一次硬是在走道里站了一天一夜,卖东西的列车员时不时推着小车过往,我还要起身让路。
  火车上是个小世界,每年放寒暑假,也正是四川各大院校放假的时间。一次暑假归校的火车上,车行至洛阳时,上来一个小伙子,他一直逗留在我们车厢。后来终于我身边那人下车了,他坐在了我身边。交谈中得知,他家是成都的,大三的学生,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日,他就从他们学校骑自行车到我们位于市郊的学校,这,几乎穿城而过!偏偏那一天,我们演出队到成都人民商场有演出任务,他扑了个空,得知我们去了人民商场,又用不到40分钟的时间赶到人民商场。
  他对我说:“游戏不是生活,但生活不能没有游戏。”但我们的爱情,始终进入不了这个游戏,很快无疾而终。
  火车过了宝鸡,驶入崇山峻岭,开始进出于难以计数的一个又一个山洞。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两壁的回声轰隆隆不绝,长长的黑暗之后,蓦地,天光豁然开朗,有时火车头尾在外面,身子藏身山洞,有时是“神龙不见首尾”,只有身子在外边。
  思念与牵挂就是从去四川后开始的,于是我的面前常常横亘着一条长长的铁轨,直接通向千里之外的家。走陇海线,一路上有郑州、西安等大城市,也幻想过能买张联票,这样沿途的几个城市都玩一玩。但当时,每次探家东西都特别多,举步维艰。二来归心似箭,恨不得一脚踏进门,喊爸喊妈。那个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家的女孩子已经不在了,我忽然明白了在《飘》里斯嘉丽的父亲对她说过的那种对土地的感情了,那儿有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它散发着的气息。“近乡情更怯”,对所有游子来说都无法抵挡,虽相距千里,但它的那一缕芳香仿佛温柔的呵护又如同缱绻的愁思,让那些身在异地的人彻夜难眠。
  那年在上海一电视台实习,去上海坐的是双层火车,我的座位在上层,火车上每个人都有座位,有开水供应,车上有暖气,我穿着皮大衣热得不行,脱下盖在身上。我高兴地上上下下地跑,感觉有点像在大轮上,很舒展,行动自如。
  我从西部调到南京后,常常往返于合宁之间,因为父母家在合肥。我希望火车快点开,再快一点……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8岁那年端午节,别人家做粽子,包包子,节日香气很浓。母亲的脚打扬尘摔伤了,加上感冒发烧,可家里穷,只能硬拖着。  看到母亲难受,小小的我想为母亲做点什么。听同桌说他们湾有木李很好吃。我就想去隔壁的二队何程湾,偷摘几颗木李送母亲吃,因爬树是我的绝活儿。  我蹑手蹑脚来到木李树下,好不容易上了树,可运气不好,一上树,就被主家发现了,并命令我马上下来。我垂头丧气地下了树,想着母亲难受的样子,眼淚像断线珍
期刊
岁月不饶人!我年过花甲后,穿皮鞋总觉得卡得难受,老伴儿说:“还是回老家,把咱娘做的千层底布鞋拿来穿吧。”  我从上小学到初中,都是穿老娘为我做的千层底布鞋,冬天穿棉的,春、夏穿单的。上高中后,娘知道我爱美了,省吃俭用,冬天为我买双反毛皮鞋,春、秋买双球鞋,夏天买双人造革的凉鞋,那时,还没有真正的皮凉鞋。  说起纳制千层底布鞋,工序十分烦琐,首先是打袼褙。秋收以后,娘会挑选出较为结实的破衣服布折好铺
期刊
早晨,我们推开一扇门,无论是忙碌还是闲暇,其实是奔着另一扇门而去。  有形之门随处可见。从乡间庭院半掩的柴门,到都市楼宇阔气的豪门,从氤氲烟火气息的厨厕之门,到精密考究的各式各样自动门、电动门。门,让人有了离别和归属,有了进退的分寸;门,也让我们认清自己的身份,感知生活的重荷,明确下一步目标。门不仅仅是一种物理阻隔,有时也是一种象征。一道国门,不仅是出入境的关卡,更是代表国土的疆界,宣誓一个国家的
期刊
已是深秋,空中斜飞着雨丝,一股浓浓的寒意包裹着夜色。  戏台搭建在北门的大榕树下,台下靠椅、长条凳沿街整齐摆放。台上热情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小城上空,戏的开演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吧?几百个位置,座无虚席。我装着一副凝神入迷的样子,恐怕错过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句唱词。  此时的夜晚,我感觉突然鲜活了起来。台上的角色与台下的角色就是不灭的灯盏。祖辈们热衷于看戏,似乎看戏成了他们特有的娱乐方式。以至于有看戏的消息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出生在一个小村里,院子里住着三户人家,很杂乱。  我们家本在煤矿安家几十年,但在生我那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富家滩煤矿开始资源枯竭,父亲被调在一个新开发的矿井,新建矿井条件简陋,大批的工人在河滩里搭着帐篷生活,下井出来了有时候澡塘里没水,穿着又旧又脏的窑衣就去食堂打饭吃了。没有办法,父亲把家从煤矿搬回了老家,一套不到四十平方米的里外间,住了整整八年,父亲才把我们又带回到了煤矿。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闽浙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红旗漫卷,盛况空前。王明向中央苏区派出曾洪易(后叛变)、关英等人到达省会葛源。关英是上海人,早期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性豁达、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关英,看到那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快融入方志敏的激情建设中。  在葛源,个性独特的关英收获了一份肝胆相照的爱情。他教爱人汪菊媛骑马识字,唱歌演讲,教她从事革命斗争,为他美丽的娇妻写诗,为她作曲,他把战
期刊
十月份,我接替数学老师,又担任了班主任。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班主任角色,自我定位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一定是出色的班主任。命运安排吧,遇到了18年班主任生涯中最调皮、最活泼、最大胆的一帮学生,让我真正体会到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学生出走这一块,学校教育很无力。  第一次出走的是个男生,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念书了,要到社会上看看,等过一段时间想想会不会再回学校。班长告知我,他是从家里出走的,我立即和
期刊
小孩儿一周岁那年,我下岗了。和我一起的,还有很多怀抱梦想的大中专生。  中午给孩子过的生日,热热闹闹以后,下午和爱人带孩子到矿上的小吃街,带孩子吃豆腐脑儿。一大碗的豆腐脑儿居然快吃完了。之后,我们在矿上的公园游玩,那時候公园很美,人也很多,是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在公园的凉亭,我说:“今天一周岁了,让儿子走路看看。”  我的话刚落音,爱人就松开了双手。孩子歪戴着帽子,笑嘻嘻地蹒跚过来。我第一时间按下
期刊
江南塞北,地域有别,家常菜、家常饭各有风味和特色。南方有南方的规矩,北方有北方的习惯,大碗大碟,大口吃肉喝汤,是北方人的豪放;精致的青花瓷盘里盛上细丝儿碎末儿,自然是南方人的婉约了。我所在的皖北,地处中原的东部边缘,属于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正式的菜系特色不分明,连家常菜、家常饭也很难说出特色来。  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前后,我曾到苏杭一带农家做客,对那里寻常待客之道及其家常饭菜颇有印象。早餐时,主人领
期刊
东篱下的菊花是种的,南山种不得,陶渊明种菊,也把自己种进了南山。菊花开时,南山入秋,秋肃杀,大有况味。  菊花香,香气顺畅,浅浅地闻,是草气,青蒿、黄蒿、白蒿,统一为蒿香。菊花似乎是吃不得的,槐花可吃,月季可吃,栀子可吃,菊花如何吃?还真找不到出处。“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露清凉,秋菊微苦,如何烹制是个问题。菊为苦寒之花,以寒霜为号,绽放热烈。屈原大胸怀,取秋菊高洁,诉说情愫。菊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