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春天,老同学杨飞云叫我给学员示范画写生,特意赏我使用带天窗的画室。带天窗的画室,究竟不同,自上而下的光罩在画布上,仿佛就能画得好一点似的。画完了,同学们要我接着画,我应承了,不料接二连三画到去年秋天。画室租金,老同学不肯收的,交换条件是在这里办展览。我犹豫半晌,也只好应承了。现在这些毫无意义的画可以挂上墙给我自己看看,照规矩,先得谢谢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谢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画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延续我在纽约玩弄的老花样,摊几本画册,画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老实规矩,仍如初学时,导师就是我自己;再一类是带学生出外画农民,统称“下生活”,属于革命年代落下的病,近年重拾故技,我愿攀比的对象,仍是当年的我自己——这本画集的排版以作画年份为顺序,大约可以看出我的画由稀少而渐多,也看出我的手怎样由荒疏而稍许熟练。
  为什么还在画这些无聊的玩意儿呢?一半出于谦卑,因我从未确信自己把握了绘画的法度;一半,说实话吧,其实是骄傲。“文革”期间,所有画家唯恐发表的创作不“革命”,现如今,又看见大家只怕手上的把戏不“当代”:真的革命画,真的当代艺术,我都佩服的,可是众人趋附的事,斜眼看去,我总不热心。如今,总算活到下笔画画不存意图的年岁了,回头想想,十几岁时初学油画的憨傻而专注,最是金不换。近年虽说画得少,却是了无挂碍,一笔笔退回初学时代的好心思,画画人像和静物,等于进了考前班——前些天,我瞧见中央美院周围停着几辆考前班的面包车,车身刷着大标语:“培养未来的大师”,我这独自开张的考前班,宗旨正相反:“回到过去,当个学习油画的初中生。”
  回国定居,转眼10年了:写得太多,画得太少。荒在学院的6年固然一事无成,但我不想推说是无效的教学耽误画画;出版的集子居然能有读者,但我心里清楚,这类杂耍并不抵偿本业的荒疏,而我就此变成两个人,同时在做两件事:几乎每周,我被各种稿约引向陌生的话题;同时,偷得半日,立刻关起门来闷头画画,循规而蹈矩。我得承认,书写、言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描画时,我再三庆幸画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验:当我在写作的歧路上越走越远,回看小小美术圈的开幕闭幕,就心想,什么事至于这等兴奋呢;可是在厕所里审看新书的校样时——全是字,陈丹青作品《白炽光下的女人体》。那么多字——忽然深感羞愧,想起以赛亚·柏林信奉的铭言:“不要有太多的热忱”。
  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有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向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在凌乱的写作或讲演中,我不愿,并很少谈及艺术,独自画画时,我却像个从未写作的人,一味自私,专心致志。我知道这些画不外是练习的游戏,我知道老朋友期待有一天我会画出新的“创作”,但我并不为此焦虑,也不知道何以不感到焦虑。当这些画挂起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从未度过这般歧异而分裂的10年。
  两小时前,我还在黄昏的微光下描绘模特的脚趾。时间、精力与视力,被写作支离损耗了,我的抽屉寄存着好几副备用的花镜与散光镜。可疑的是,我常毫无诚意地反悔着: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下去,会怎样呢?一群人对我说:写吧,等你的新书,另一群人恳求我,以至警告:快回到画室去!有时我会默然听取,仿佛做了错事;有时,充耳不闻。写作使我藐视画画:瞧那股匠气,那点可怜的好奇心与归属感;画画却一声不响提醒我,文字——至少,我的文字——被假想而夸张的影响,何其虚妄,惟凝结的颜料才是真实的,可触摸的。每天,媒体与稿约会寻过来,我申说繁忙,借以推脱,其实不过是躲在画室里抽烟。展览等于公布了我的隐私:诸位看见什么稀罕的把戏吗?没有。我只是在画画。
其他文献
驱车前往与费城隔河相望的新泽西州肯登镇,我得承认,心情类似朝圣--我去寻访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故居。  据说,他之所以给自己诗集取名为《草叶集》,是寓意“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草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草叶集》具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由于惠特曼对于处在上升时期的美国寄托着光明的希望,因此,他认为未来的美国,是“民主的大
期刊
大厅中有两面墙分别有几个出口,延伸进去便是展厅。其中几个大厅正在举办一个参加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景观艺术优秀作品邀请展,其主题与声光有关,西班牙艺术大师达比埃的新作也在展示之列。另一面墙的出口内,几个小展室悬挂着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的黑白摄影作品。此人曾被归类为“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但他极力辩驳自己走的是“写实主义”路线。安德烈的摄影无所不包:风景、静物、人物、历史,甚至抽象变形,其作品充满纤
期刊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有人说两人之间在森林因缘际会的巧遇,恐怕叫做天意;也有人说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是乳臭未干、十分稚嫩,怎么揣摩得清楚此中玄机。在踏进这片未知的人生森林,我们是如此不安。或许期许与生命中那人未来此地相见和拥抱,将是给灵魂点燃一盏指明灯,我们才会不再迷失于森林。
期刊
我的儿子终于如我所愿,进发成高个子帅哥,尽管,他还挂着一张娃娃脸,目光依然灌满童真的清澈。外出的时候,我们还会手牵手,偶尔亲吻相拥,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觉得,我尽享了人间无尽的荣华,还会想起,我与我兄弟外出时,至今依然可以挽臂并肩。如今,儿子充当了我当年意气风发的兄弟。我们拥有亲密浓郁的血缘之情,路人的每一道笑意盈然的侧目,可不都注满艳羡。  上周六,我与仔仔参加中学的入学迎新会,美丽的女校长周身活
期刊
离开汉堡时提早到了机场,再喝一杯黑啤酒,坐在餐厅露台,隔着铁网看机也看人。  眼前有一家三口,每当飞机升降,小男孩站起来兴奋地挥手,再坐下,父亲母亲轻拍他的背,他快乐地笑了。隔了几张桌子,我仍听得见笑声。  这样的午后,这样的记忆,到了某个年纪,当小男孩长大,下班后疲累地走在街头路上往搭地下铁回家,偶然听见天空远处响起隆隆机声,或许他会打从心底感受到一阵莫名的亲切甜蜜,或许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甜蜜的
期刊
飘零的孤凄,无论前辈,还是我们这代,都有甚深伤痛。  昨晚,章立凡舅应邀来深大演讲,今天下午就要回京。正午,深圳的亲友们在“醉忆江南”酒家小聚叙旧。席间,谈到他同母异父哥哥马国光新出版的《飘零一家》,这本书近来风靡全国,立凡舅特写了“哥哥的拼图”为序。此书是继龙应台和齐邦媛后,为海峡两岸的历史变迁,又推出的第3块个人拼图。谈到10天前大舅章翼军在异乡内蒙古的包头仙逝,火化时身边无什亲人赶及为他送行
期刊
雪峰碧水,木屋丛林,这仿佛是远离人间的一块极乐净土,守候在那里的蒙古族人轻声说“天堂很远,喀纳斯却很近”;蓝天白云,天水一色,这似乎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藏族人转动手中的经纶,一步一步迈向心中的圣道;茂林修竹,绿荫匝地,这犹如一个隔离尘世繁嚣的世外桃源,侧耳倾听那天籁之音从瑶族人的深山古寨里飘出。
期刊
“轰,轰——”一阵地动山摇的响声从远处传来,抬眼望去,从雪白的世界中飞奔出一群头戴狐皮花帽,身着节日盛装,脚蹬骑马靴,扬鞭策马的勇士, 他们边跑边吼“驾,驾……”,那一批批马儿昂首抬腿,马蹄带着片片雪块在空中飞舞,霎时,像是下起了大雪。人和马融为一体,直向前方奔去。  第一次走进新疆喀纳斯,第一次领略冰雪风情旅游节的美景,第一次看到的就是图瓦人驰骋冰雪世界的飒爽英姿,我开始期待更多的精彩了。  节
期刊
多少年来,生长在西藏这片土地上善良古朴的人们一直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让我难以忘怀。于是,我像一个虔诚的苦行僧般,在这片高天厚土之间寻觅……  我只身前往热振寺,它在拉萨西北200公里处,既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根本道场,又是西藏著名的活佛热振呼图克图驻锡之地。很早以前,这里就有着举行一系列宗教节日活动的习俗。比如,藏历正月十五日鸟月金刚神舞,四月十五日布谷鸟供佛节,七月十五日鲜花供佛节。而每逢藏历羊年
期刊
甘南似一朵云,散了又聚,似一阵风,来了又走,更似一个梦,亦真亦幻。踏上甘南藏区的第一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高原独特的清凉空气,心中默念,甘南--我们又相见了。  2012年正月,我抵达甘南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6大宗主寺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坐落在大夏河北岸,坐北向南,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松林苍翠,寺前开阔平坦,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山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