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广播以单个作品体量为界定标准,是时长简短、要素齐全、叙事完整的广播作品。在创作微广播时,题材内容应紧扣时代节拍。广播媒体应制作好微广播精品,在充分利用原来品牌的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打造“声音媒体”新品牌,构建广播新形象,以此提升和拓展广播影响力。
【关键词】广播 微广播 媒体融合 题材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讲座、微财经……这些被冠以“微”字头的网络产品数不胜数,方兴未艾。近两年又出现了全新的节目样态——“微广播”,即微型广播作品,以单个作品体量为界定标准,是时长简短、要素齐全、叙事完整的广播作品。目前在电台播出的微广播节目并不多见,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大胆尝试,制作了《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和《燕赵追梦人——“中国梦·赶考行”百集系列网络微广播展播》,这些微广播以采访录音为主体、音乐音响为烘托,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宣传主题,适合在移动和伴随状态下收听。以下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上述节目做一简要分析。
一、题材内容紧扣时代节拍
现代传播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宣传工作需要创新,做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微广播宣传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基层的故事,体现了当代媒体人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诚,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美感。
(一)选材贴近民生,平凡之中见崇高
微广播中的人物不是“高大全”的形象,大多为平民英雄、草根人物。河北电台2014年3月起推出的《燕赵追梦人——“中国梦·赶考行”百集系列网络微广播展播》(以下简称《燕赵追梦人》),按内容分设“基层好干部”“行业先锋”“创业排头兵”“公益志愿者”等栏目,讲述的都是本省各行各业干部群众中先进典型的故事,展现他们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精神风貌和在“赶考”精神激励下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这些“燕赵追梦人”有身患癌症坚守岗位的好医生贾永青、把思想政治讲“活”的教师柴素芳、不当老板当村官的李西科、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雒永栓、纺织“超女”杨普、保电先锋队——驼梁电力服务队、申办冬奥会的崇礼人……这些精心选择的100个普通人物可敬可学,让平凡与伟大在小体量中照亮人心,他们都是当代涌现出的“好人”典型。
2013年制作的微广播《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中,有讲诚信的油条哥、讲孝道的周茹珍、讲互助的红衣大姐、讲敬业的白玉国……这些道德模范不说大话、不拔高,操着朴实的方言,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告诉大家好人就在身边。千里寻访烈士墓的张红琢说:“这钱我可不能收,要收了你说我成啥人了。”舍己救人的农村大姐张明芬说:“我一看孩子在水里扑腾,我说先捞孩子去吧,也没寻思深浅,也没寻思害怕。”热心盲人贾存玉说:“雷锋天天做好事,但好事不能都包给雷锋。”这些草根人物的语言透出质朴中的憨厚、平凡中的高尚、浅显中的深刻,也契合广大民众“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好愿望。
(二)传播正能量,主题宣传报道的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如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对传统广播来说,早已经不是单纯的讲理论、喊口号,也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河北电台在制作播出《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后,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大家予以高度评价。河北电台台长王智在座谈会上称,节目通过“小体量制作,大规模策划、集束式播放”,凝聚起“方寸之间大爱长歌”的正能量。让宏大的宣传回归日常叙事,变“主导训示”为“草根发声”,变“长篇大论”为“点滴之中”,变“高大形象”为“平民英雄”,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用正气歌凝聚正能量。
这100篇作品都是普通百姓在话筒前讲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而不是媒体生硬灌输,可谓小载体撑起了大宣传。正如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仝文瑶院长所说:“微广播所展现出来的人和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所结出的果实,发生在平民榜样、草根英雄身上的故事,体现出当代媒体人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诚和强烈的时代美感。”最深刻的道理就蕴含在我们身边平凡朴实的人和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抽象,更不遥远,微广播所展示的河北涌现出来的好人善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结出的累累硕果。
二、表现形式对传统广播的突破
在创作手法上,微广播更像一个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有主持人的简单介绍,还有记者采访主要人物及其周围人的录音,再配以音乐等音响。
(一)新闻报道新形式的探索,扩大了传播效果
微广播将新闻采访与艺术手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的“真”和艺术的“美”,以新闻实证服人,以艺术手法感人。传统方式的典型报道多为长篇通讯、录音专题等,都是时间约5分钟或者更长的大篇幅,而这种短小精悍的微广播兼具消息的元素和通讯的手法,因每集时长不到2分钟,既可以独立成篇,也可系列成章,受众容易接受,适应了当代传媒“微时代”“碎片化”传播的需要。
加之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听众是移动人群,很难长时间连续收听广播节目,把值得颂扬的典型的人物事迹做成小型广播剧、小型录音报道,在广播电台传播的同时也在互联网播放,把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和新媒体的特点相结合,这种探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巧妙地形成舆论强势。
(二)声音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提升广播表现力
声音是广播最为本质的表现,是广播的魅力所在。微广播包含了主持人叙述语言、采访同期声、现场声和音乐等多种声音元素,并辅之以音乐、音响、叙述、评论等多种表现手法。首先,人物没有豪言壮语,不是高喊口号的“高大全”形象,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大实话,甚至还有带着方言的同期声,阐述的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这种质朴的语言表现了真挚的情感,显示了道德的力量。如“油条哥刘洪安”的语言带有保定的特色,与内容相映成趣。听众觉得他就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我身边的人,感觉亲切、熟悉,容易接受。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在广播节目中起辅助作用,业务术语叫“配乐”,音乐语言在微广播中与文字语言配合,使内容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其所蕴含的感情更易为人领会。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的功能是“情感的表现多于描绘”。人们可以借助音乐旋律展开广阔的想象,这一点正与广播靠听觉进行传播的特点相契合。例如,系列微广播《燕赵追梦人》中的“扎根边疆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一集,开头的配乐是绵长的火车鸣笛声,代表的含义是列车带着保定学院的15名青年学子飞向新疆,文字叙述中的配乐是欢快的维吾尔族乐曲;在介绍到西藏支教的学生时,背景音乐又转为《青藏高原》,有特色的民族风情乐曲表现了大学生们苦中作乐的情趣,高亢洪亮的歌声再现了支教志愿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定的音乐歌曲与典型的人物故事的搭配生成了全新的感受,音乐和文字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其蕴含的深意得到完美体现。
三、媒体融合的有益探索
微广播中的“微”从网络上的“微”系列词根而来,有篇幅短小之意,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互联网上传播。有专家称,微广播具有网络文化特征,是综合传统广播剧艺术和新闻要素等形式创作的新型网络艺术形式。
(一)传播内容上把关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微传播实质就是利用简短的文字或者其他符号,将信息的核心向公众或特定受众传播,如微博、短信、微信,大多数受众需要的是信息的广度,而不是信息的深度,也可以比作“浅化的收听”。为此,也有网络编辑过于注重吸引眼球,从而忽视内容的纯洁性。而广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引领着舆论的走向,其权威性、可信赖度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比拟的,秉承一以贯之“内容为王“的宗旨,本着对自身宣传内容负责的态度,其制作的微广播捕捉的都是表现生活中真善美的题材,选择的都是符合主流意识和观念的内容。如河北电台所制作的微广播都是能提升正能量的作品,将其在互联网上传播,扩大了宣传效果,发扬了传统广播的优势,也加强了互联网主题宣传的效能。
(二)传播方式灵活
河北电台制作的百集系列微广播每天在9个频率的节目间隙里滚动热播,多穿插在节目开头、半点和结尾,就像灵活多变的“小插件”,除实现宣传效果之外,也活跃了广播节目的节奏。这种小型节目以前只有广告、公益广告、节目预告等插播,这种播出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同时,微广播又在互联网里作为一个专栏,供受众随时点播收听。例如,《燕赵追梦人》在河北广播网首页设置醒目的标题,开设专栏“微专题”,下设很多子栏目,还有“微博热议”一栏,受众可以发帖评论,进行互动,如一本可以随意翻开的电子杂志。传统媒体制作的节目在互联网上播出,成为广播有力的补充,扩大了宣传的声势,顺应时代发展,也是新业态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实践。
(三)改变传统收听模式
传统的广播在固定的节目里播出,受众是被动收听,而制作好的微广播不仅可以穿插在各个专业频率、各个节目中,还可以放在互联网上由受众主动选择、点评互动,网络的非线性传播的特点,可以让任何一个听众在任意时间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什么时候听、听多长时间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听众手中。其次,由专注型收听转为伴随性收听。如,传统的广播剧由于作品时间长,包含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广播专栏里播出需要连续收听,而微广播的收听有更大的随意性,基本没什么具体情节,更像听一个新闻事件。这种完全主动的、个性化的收听是微广播不同于传统广播的重要特征。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微广播的不足:因时间短、不好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少、难以铺垫陈述,其艺术魅力不像传统广播剧那样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传统广播剧更倾向于戏剧,以叙事为主,有很多人物对话、音乐、音响等元素,而微广播对人物细节的展现以及广播情景还原、再造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很容易流于空洞的表面,显得矫情。为此,可在时长和篇幅上灵活处理,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这也是微广播在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强化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阵地,是重塑传统广播核心价值力的关键因素。广播媒体应制作好微广播精品,在充分利用原来品牌的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打造“声音媒体”新品牌,构建广播新形象,以此提升和拓展广播影响力。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关键词】广播 微广播 媒体融合 题材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讲座、微财经……这些被冠以“微”字头的网络产品数不胜数,方兴未艾。近两年又出现了全新的节目样态——“微广播”,即微型广播作品,以单个作品体量为界定标准,是时长简短、要素齐全、叙事完整的广播作品。目前在电台播出的微广播节目并不多见,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大胆尝试,制作了《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和《燕赵追梦人——“中国梦·赶考行”百集系列网络微广播展播》,这些微广播以采访录音为主体、音乐音响为烘托,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宣传主题,适合在移动和伴随状态下收听。以下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上述节目做一简要分析。
一、题材内容紧扣时代节拍
现代传播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宣传工作需要创新,做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微广播宣传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基层的故事,体现了当代媒体人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诚,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美感。
(一)选材贴近民生,平凡之中见崇高
微广播中的人物不是“高大全”的形象,大多为平民英雄、草根人物。河北电台2014年3月起推出的《燕赵追梦人——“中国梦·赶考行”百集系列网络微广播展播》(以下简称《燕赵追梦人》),按内容分设“基层好干部”“行业先锋”“创业排头兵”“公益志愿者”等栏目,讲述的都是本省各行各业干部群众中先进典型的故事,展现他们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精神风貌和在“赶考”精神激励下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这些“燕赵追梦人”有身患癌症坚守岗位的好医生贾永青、把思想政治讲“活”的教师柴素芳、不当老板当村官的李西科、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雒永栓、纺织“超女”杨普、保电先锋队——驼梁电力服务队、申办冬奥会的崇礼人……这些精心选择的100个普通人物可敬可学,让平凡与伟大在小体量中照亮人心,他们都是当代涌现出的“好人”典型。
2013年制作的微广播《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中,有讲诚信的油条哥、讲孝道的周茹珍、讲互助的红衣大姐、讲敬业的白玉国……这些道德模范不说大话、不拔高,操着朴实的方言,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告诉大家好人就在身边。千里寻访烈士墓的张红琢说:“这钱我可不能收,要收了你说我成啥人了。”舍己救人的农村大姐张明芬说:“我一看孩子在水里扑腾,我说先捞孩子去吧,也没寻思深浅,也没寻思害怕。”热心盲人贾存玉说:“雷锋天天做好事,但好事不能都包给雷锋。”这些草根人物的语言透出质朴中的憨厚、平凡中的高尚、浅显中的深刻,也契合广大民众“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好愿望。
(二)传播正能量,主题宣传报道的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如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对传统广播来说,早已经不是单纯的讲理论、喊口号,也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河北电台在制作播出《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后,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大家予以高度评价。河北电台台长王智在座谈会上称,节目通过“小体量制作,大规模策划、集束式播放”,凝聚起“方寸之间大爱长歌”的正能量。让宏大的宣传回归日常叙事,变“主导训示”为“草根发声”,变“长篇大论”为“点滴之中”,变“高大形象”为“平民英雄”,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用正气歌凝聚正能量。
这100篇作品都是普通百姓在话筒前讲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而不是媒体生硬灌输,可谓小载体撑起了大宣传。正如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仝文瑶院长所说:“微广播所展现出来的人和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所结出的果实,发生在平民榜样、草根英雄身上的故事,体现出当代媒体人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诚和强烈的时代美感。”最深刻的道理就蕴含在我们身边平凡朴实的人和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抽象,更不遥远,微广播所展示的河北涌现出来的好人善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结出的累累硕果。
二、表现形式对传统广播的突破
在创作手法上,微广播更像一个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有主持人的简单介绍,还有记者采访主要人物及其周围人的录音,再配以音乐等音响。
(一)新闻报道新形式的探索,扩大了传播效果
微广播将新闻采访与艺术手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的“真”和艺术的“美”,以新闻实证服人,以艺术手法感人。传统方式的典型报道多为长篇通讯、录音专题等,都是时间约5分钟或者更长的大篇幅,而这种短小精悍的微广播兼具消息的元素和通讯的手法,因每集时长不到2分钟,既可以独立成篇,也可系列成章,受众容易接受,适应了当代传媒“微时代”“碎片化”传播的需要。
加之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听众是移动人群,很难长时间连续收听广播节目,把值得颂扬的典型的人物事迹做成小型广播剧、小型录音报道,在广播电台传播的同时也在互联网播放,把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和新媒体的特点相结合,这种探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巧妙地形成舆论强势。
(二)声音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提升广播表现力
声音是广播最为本质的表现,是广播的魅力所在。微广播包含了主持人叙述语言、采访同期声、现场声和音乐等多种声音元素,并辅之以音乐、音响、叙述、评论等多种表现手法。首先,人物没有豪言壮语,不是高喊口号的“高大全”形象,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大实话,甚至还有带着方言的同期声,阐述的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这种质朴的语言表现了真挚的情感,显示了道德的力量。如“油条哥刘洪安”的语言带有保定的特色,与内容相映成趣。听众觉得他就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我身边的人,感觉亲切、熟悉,容易接受。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在广播节目中起辅助作用,业务术语叫“配乐”,音乐语言在微广播中与文字语言配合,使内容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其所蕴含的感情更易为人领会。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的功能是“情感的表现多于描绘”。人们可以借助音乐旋律展开广阔的想象,这一点正与广播靠听觉进行传播的特点相契合。例如,系列微广播《燕赵追梦人》中的“扎根边疆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一集,开头的配乐是绵长的火车鸣笛声,代表的含义是列车带着保定学院的15名青年学子飞向新疆,文字叙述中的配乐是欢快的维吾尔族乐曲;在介绍到西藏支教的学生时,背景音乐又转为《青藏高原》,有特色的民族风情乐曲表现了大学生们苦中作乐的情趣,高亢洪亮的歌声再现了支教志愿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定的音乐歌曲与典型的人物故事的搭配生成了全新的感受,音乐和文字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其蕴含的深意得到完美体现。
三、媒体融合的有益探索
微广播中的“微”从网络上的“微”系列词根而来,有篇幅短小之意,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互联网上传播。有专家称,微广播具有网络文化特征,是综合传统广播剧艺术和新闻要素等形式创作的新型网络艺术形式。
(一)传播内容上把关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微传播实质就是利用简短的文字或者其他符号,将信息的核心向公众或特定受众传播,如微博、短信、微信,大多数受众需要的是信息的广度,而不是信息的深度,也可以比作“浅化的收听”。为此,也有网络编辑过于注重吸引眼球,从而忽视内容的纯洁性。而广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引领着舆论的走向,其权威性、可信赖度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比拟的,秉承一以贯之“内容为王“的宗旨,本着对自身宣传内容负责的态度,其制作的微广播捕捉的都是表现生活中真善美的题材,选择的都是符合主流意识和观念的内容。如河北电台所制作的微广播都是能提升正能量的作品,将其在互联网上传播,扩大了宣传效果,发扬了传统广播的优势,也加强了互联网主题宣传的效能。
(二)传播方式灵活
河北电台制作的百集系列微广播每天在9个频率的节目间隙里滚动热播,多穿插在节目开头、半点和结尾,就像灵活多变的“小插件”,除实现宣传效果之外,也活跃了广播节目的节奏。这种小型节目以前只有广告、公益广告、节目预告等插播,这种播出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同时,微广播又在互联网里作为一个专栏,供受众随时点播收听。例如,《燕赵追梦人》在河北广播网首页设置醒目的标题,开设专栏“微专题”,下设很多子栏目,还有“微博热议”一栏,受众可以发帖评论,进行互动,如一本可以随意翻开的电子杂志。传统媒体制作的节目在互联网上播出,成为广播有力的补充,扩大了宣传的声势,顺应时代发展,也是新业态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实践。
(三)改变传统收听模式
传统的广播在固定的节目里播出,受众是被动收听,而制作好的微广播不仅可以穿插在各个专业频率、各个节目中,还可以放在互联网上由受众主动选择、点评互动,网络的非线性传播的特点,可以让任何一个听众在任意时间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什么时候听、听多长时间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听众手中。其次,由专注型收听转为伴随性收听。如,传统的广播剧由于作品时间长,包含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广播专栏里播出需要连续收听,而微广播的收听有更大的随意性,基本没什么具体情节,更像听一个新闻事件。这种完全主动的、个性化的收听是微广播不同于传统广播的重要特征。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微广播的不足:因时间短、不好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少、难以铺垫陈述,其艺术魅力不像传统广播剧那样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传统广播剧更倾向于戏剧,以叙事为主,有很多人物对话、音乐、音响等元素,而微广播对人物细节的展现以及广播情景还原、再造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很容易流于空洞的表面,显得矫情。为此,可在时长和篇幅上灵活处理,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这也是微广播在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强化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阵地,是重塑传统广播核心价值力的关键因素。广播媒体应制作好微广播精品,在充分利用原来品牌的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打造“声音媒体”新品牌,构建广播新形象,以此提升和拓展广播影响力。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