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一群学习艺术的学生,因为对美的向往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如痴如醉,线条、色彩交织出一个个只属于青春的绚烂梦想;它们是42条城市深处的小巷,拥有醇厚如美酒的记忆,宁静如水的时光早已在它们的躯体和属于它们的寻常百姓的心中铭刻下不能磨灭的印迹。那一段日子,年轻人和小巷相遇了,他们触碰到了这个城市最坚硬也是最柔软的灵魂。他们的脚步在悠长的巷陌里踩出历史的回声,和着青石路和粉墙黛瓦的平仄,那声音低吟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杭州第七中学美术班的孩子们握紧了手中的画笔,他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杭州这座古城的小巷岁月。这一闪而过的念头成就了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专题片《小巷故事》中200余幅小巷速写。正是这些学美术的年轻人,从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用饱蘸深情的画笔描绘下了42条杭州小巷的表情。
对于一群高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前几乎没有人接受过户外写生技巧的专门训练,对于杭城老巷,这些孩子拥有的最大资本也许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感。”辅导他们的杭七中高二美术组沈老师说,“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很有信心,只是带着那股冲动不断地在小巷里漫步、思考,他们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了,一种扎根在这些杭州孩子血液中的东西开始在他们的笔尖下流露出来。”
一种可贵的美的诞生了。恣意奔放的,细腻柔婉的,沧桑凝重的……小巷的性格在画纸上一一展露。铅笔、炭笔、色彩笔、毛笔、圆珠笔……各种绘画工具配合独特的笔触诠释着他们对这座城市血脉的理解。它们是200幅画,200个时间的片断,200次追忆和希冀,200种直指心灵的行走和思考。
当春雪轻抚过小巷
“那天早晨一推开窗,就看见窗外正纷纷扬扬地飘着洁白的雪花。”高二(9)班的申屠杲哲的嘴角露出了微笑,“已经是3月14日了,这个城市到处萌生着新绿,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气息,可雪花飘下来了,就那么轻柔地,在城市的绿意和人们的目光中迅速地融化,我和两位同学就在那个时候去寻找小巷。”申屠的目标是将军路,一个有着气派名字的老巷,离西湖不远。老巷就在不经意间向他们张开了怀抱。春雪让眼前的景致洇洇地渗化开去,一棵老树的枝叶出现在小巷深处,一扇黛色的小门微微敞开缝隙……那是老巷的人家呀,年轻人激动了,端着相机奔走过去,空空的院子没有主人,眼前是融雪下斑驳的地面和老树纵横交错的枝蔓。“就是它了!”这个雍容厚重的巷子的心原来在这里。那个瞬间被数码相机记录了下来。申屠如获至宝地赶回家。不知道画了多久,那一瞬间的感动在申屠的笔下逐渐呈现,高墙旧院简洁、整齐的直线条,老树、旧木棚、堆积在一起的生活杂物厚重、繁复的勾勒,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申屠说:“这是我感觉到的小巷的心跳呀,那些斑驳和参差是它拥有的属于生活的痕迹。是的,小巷已经被修缮、整治过,可那些刻意的粉饰并不能取代小巷从历史深处继承来的表情。”。
想象和现实的交织点
去年12月的一个早晨,高二(9)班的杨安接到了画杭州小巷的任务,下午,她就带着莫名的激动和憧憬去寻访那些传说中的老巷了。从中山北路到官巷口,再一直走到河坊街,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小巷渐渐地在女孩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里是羊坝头的工商银行,花岗石砌成的欧式建筑凝重端庄;那边是清河坊的清式民宅,雕花门窗里荡漾出越剧的婉转清唱……女孩觉得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在这个虽然有着悠久历史,但真正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并不多的城市里发掘着珍宝。
“它们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杨安说。她自己的童年也是在杭州一条叫做丽水路的小巷里度过的,记忆中小巷总是温暖的褐色调子,散发着木制家具和饭菜的香味,街坊邻居都很亲切。杨安笔下的这条巷子平静、素淡,有着一种出世的淡淡忧伤。小巷总是有着太多历史和故事的地方,寻常百姓的生活琐事和千百年流传的经典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日子就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幸福亦或是痛苦的体验中逝去。“我把想象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当我拿起画笔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小巷里那些过去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想起自己的童年,甚至想起自己的父母亲人。”杨安说, “组成那些小巷的建筑很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小巷的性格是由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经历造就的。”于是杨安笔下的小巷有着这样那样截然不同的风情。
生活的另一种注脚
第一眼看到高二(10)班的金兢,便感觉到那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女孩,眼睛里象是有着淡淡的惆怅。而金兢的画却是浓重、恣意的,看似杂乱的线条和厚重的色彩交错在一起,仿佛那些经历了太多坎坷的小巷的皱纹,让人能感觉到隐藏在时间深处的呼吸。“那是我们的生活以外的另一个世界。”金兢还记得历尽波折才在吴山脚下找到白马庙巷时的情形。那是怎样一种质朴的生活啊,老人们在用心地烧着炉子,街坊邻居们在开开心心地聊着天,那天阳光很灿烂,檐瓦在长长的老墙上投下了曲线优美的影子,刚刚晾晒出来的衣服、被子让整条小巷都满溢着家的味道。 “小巷虽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是自足、幸福的。”金兢说,“我想,我的炭笔和炭条留住了那些石头、那些瓦。它们将是一个不可被重复的瞬间。”金兢的画里并没有出现她所看到的那些生活片段,她留下的只是斑驳的墙,悠长的回廊,静谧的深巷……她只把那些故事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
新生活的色彩
高二(11)班的张悦是个风风火火、热情爽朗的女孩,喜欢热闹,喜欢现代生活的时尚和便捷。和她的同学着力于表现小巷的沧桑相反,张悦更乐于寻找能令小巷变得更整洁、舒适的细节。“看,在我画的那条祖庙巷里,新铺设了残疾人通道,因为巷子里有学校,路口还有提醒车辆避让学生的标志,这种变革使小巷显得更人性化。”张悦很欣赏杭州正在进行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虽然这种改造使得小巷显得缺少了某种沧桑的韵味,但她觉得它能使小巷真正和城市的发展、进步接轨,由此获得新生。在小巷中生活的人也能真正获得生活条件的改善。“艺术的审美不应该是超越生活的孤芳自赏,它应该是植根于最大多数民众生活的幸福所指。”张悦说,“小巷是杭州老城区最常见的底层百姓的居所,就像一个个大家族的生活,忙碌而不乏秩序,生活中充满了平凡的快乐,如果我们能用某种艺术的载体告诉更多的人,这种平凡的快乐在以怎样的方式延续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张悦希望这些城市的脉络能找到保持传统和变革发展的契合点,真正融入杭州城市发展的主流。
杭州第七中学美术班的孩子们握紧了手中的画笔,他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杭州这座古城的小巷岁月。这一闪而过的念头成就了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专题片《小巷故事》中200余幅小巷速写。正是这些学美术的年轻人,从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用饱蘸深情的画笔描绘下了42条杭州小巷的表情。
对于一群高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前几乎没有人接受过户外写生技巧的专门训练,对于杭城老巷,这些孩子拥有的最大资本也许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感。”辅导他们的杭七中高二美术组沈老师说,“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很有信心,只是带着那股冲动不断地在小巷里漫步、思考,他们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了,一种扎根在这些杭州孩子血液中的东西开始在他们的笔尖下流露出来。”
一种可贵的美的诞生了。恣意奔放的,细腻柔婉的,沧桑凝重的……小巷的性格在画纸上一一展露。铅笔、炭笔、色彩笔、毛笔、圆珠笔……各种绘画工具配合独特的笔触诠释着他们对这座城市血脉的理解。它们是200幅画,200个时间的片断,200次追忆和希冀,200种直指心灵的行走和思考。
当春雪轻抚过小巷
“那天早晨一推开窗,就看见窗外正纷纷扬扬地飘着洁白的雪花。”高二(9)班的申屠杲哲的嘴角露出了微笑,“已经是3月14日了,这个城市到处萌生着新绿,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气息,可雪花飘下来了,就那么轻柔地,在城市的绿意和人们的目光中迅速地融化,我和两位同学就在那个时候去寻找小巷。”申屠的目标是将军路,一个有着气派名字的老巷,离西湖不远。老巷就在不经意间向他们张开了怀抱。春雪让眼前的景致洇洇地渗化开去,一棵老树的枝叶出现在小巷深处,一扇黛色的小门微微敞开缝隙……那是老巷的人家呀,年轻人激动了,端着相机奔走过去,空空的院子没有主人,眼前是融雪下斑驳的地面和老树纵横交错的枝蔓。“就是它了!”这个雍容厚重的巷子的心原来在这里。那个瞬间被数码相机记录了下来。申屠如获至宝地赶回家。不知道画了多久,那一瞬间的感动在申屠的笔下逐渐呈现,高墙旧院简洁、整齐的直线条,老树、旧木棚、堆积在一起的生活杂物厚重、繁复的勾勒,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申屠说:“这是我感觉到的小巷的心跳呀,那些斑驳和参差是它拥有的属于生活的痕迹。是的,小巷已经被修缮、整治过,可那些刻意的粉饰并不能取代小巷从历史深处继承来的表情。”。
想象和现实的交织点
去年12月的一个早晨,高二(9)班的杨安接到了画杭州小巷的任务,下午,她就带着莫名的激动和憧憬去寻访那些传说中的老巷了。从中山北路到官巷口,再一直走到河坊街,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小巷渐渐地在女孩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里是羊坝头的工商银行,花岗石砌成的欧式建筑凝重端庄;那边是清河坊的清式民宅,雕花门窗里荡漾出越剧的婉转清唱……女孩觉得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在这个虽然有着悠久历史,但真正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并不多的城市里发掘着珍宝。
“它们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杨安说。她自己的童年也是在杭州一条叫做丽水路的小巷里度过的,记忆中小巷总是温暖的褐色调子,散发着木制家具和饭菜的香味,街坊邻居都很亲切。杨安笔下的这条巷子平静、素淡,有着一种出世的淡淡忧伤。小巷总是有着太多历史和故事的地方,寻常百姓的生活琐事和千百年流传的经典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日子就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幸福亦或是痛苦的体验中逝去。“我把想象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当我拿起画笔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小巷里那些过去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想起自己的童年,甚至想起自己的父母亲人。”杨安说, “组成那些小巷的建筑很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小巷的性格是由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经历造就的。”于是杨安笔下的小巷有着这样那样截然不同的风情。
生活的另一种注脚
第一眼看到高二(10)班的金兢,便感觉到那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女孩,眼睛里象是有着淡淡的惆怅。而金兢的画却是浓重、恣意的,看似杂乱的线条和厚重的色彩交错在一起,仿佛那些经历了太多坎坷的小巷的皱纹,让人能感觉到隐藏在时间深处的呼吸。“那是我们的生活以外的另一个世界。”金兢还记得历尽波折才在吴山脚下找到白马庙巷时的情形。那是怎样一种质朴的生活啊,老人们在用心地烧着炉子,街坊邻居们在开开心心地聊着天,那天阳光很灿烂,檐瓦在长长的老墙上投下了曲线优美的影子,刚刚晾晒出来的衣服、被子让整条小巷都满溢着家的味道。 “小巷虽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是自足、幸福的。”金兢说,“我想,我的炭笔和炭条留住了那些石头、那些瓦。它们将是一个不可被重复的瞬间。”金兢的画里并没有出现她所看到的那些生活片段,她留下的只是斑驳的墙,悠长的回廊,静谧的深巷……她只把那些故事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
新生活的色彩
高二(11)班的张悦是个风风火火、热情爽朗的女孩,喜欢热闹,喜欢现代生活的时尚和便捷。和她的同学着力于表现小巷的沧桑相反,张悦更乐于寻找能令小巷变得更整洁、舒适的细节。“看,在我画的那条祖庙巷里,新铺设了残疾人通道,因为巷子里有学校,路口还有提醒车辆避让学生的标志,这种变革使小巷显得更人性化。”张悦很欣赏杭州正在进行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虽然这种改造使得小巷显得缺少了某种沧桑的韵味,但她觉得它能使小巷真正和城市的发展、进步接轨,由此获得新生。在小巷中生活的人也能真正获得生活条件的改善。“艺术的审美不应该是超越生活的孤芳自赏,它应该是植根于最大多数民众生活的幸福所指。”张悦说,“小巷是杭州老城区最常见的底层百姓的居所,就像一个个大家族的生活,忙碌而不乏秩序,生活中充满了平凡的快乐,如果我们能用某种艺术的载体告诉更多的人,这种平凡的快乐在以怎样的方式延续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张悦希望这些城市的脉络能找到保持传统和变革发展的契合点,真正融入杭州城市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