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读、讲、写是语文课教学的三方面。他体现了语文课教学的三部曲。它体现了语文课教学的入手与归宿的全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一篇语文的教学是从学生的读开始的,经过教师的讲解,最后落脚到使学生吸取课文中的精华,从而能模仿或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精讲;启发; 因材施教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读、讲、写是语文课教学的三方面。他体现了语文课教学的三部曲。它体现了语文课教学的入手与归宿的全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一篇语文的教学是从学生的读开始的,经过教师的讲解,最后落脚到使学生吸取课文中的精华,从而能模仿或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怎样来安排读讲写呢?我以为应当以教师的“精讲”与“启发”为桥。使学生由读到写,尽量让学生多读些,多写些。主要“精讲”怎么讲?搭桥怎么搭?这得一步一步来谈。
先说“精讲”——这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就是要求教者教每一篇课文时都要一方面着眼于作者的匠心和编者的意图。只有深入备课,才能“见其心,洞察其文”才能从课文实际出发。抓住文章的重点,才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凡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没有什么帮助的就不必讲。学生已经懂了的就不要讲。学生应知道又不懂的是不是都要由教师来讲呢?那也不一定。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让学生读上几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给以解答。或指导他们查阅工具书,当学生读上几遍,把不懂的地方弄懂了。这时候老师再提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下功夫,深入钻研下去。所以“精讲”就要这样。但要注意“精讲”不要单纯的理解为少讲,而是教者对文章重点抓的准。对学生的接收能力讲的当。
再说“搭桥”这要从课文的实际与学生的写作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考虑。比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对百草园的描写后,我就让学生写《我家的菜园》要求:从春、夏、秋、冬四季任选一季为背景。学习《清贫》一课时,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述来表现记人的特点后,布置学生写了一次《你与别人辩论的经过》要求:有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搭桥”就说到这里。
下面就结合具体课文来说说,我是怎样以“精讲”与“启发”来搭桥的——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课本语文,七(上)第七课为例,题目是《清贫》方志敏著。前面讲过备课时,要着眼于作者的匠心和编者的意图,我是这样着眼的:先弄清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介绍自己艰苦而又廉洁的革命生活,告诉同志及后人只有恪守清贫,这样的优良作风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并对敌人进行揭露和讽刺。来反衬革命者的高尚洁白的思想品质。
编者的意图是:一是学习方志敏同志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高尚洁白的思想品质。二是学习本文继续一件事要把四要素弄清楚的特点。透过人物神态、动作、对话的描述。来记人叙事的特点。针对上诉情形,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第一节要侧重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对本文的把四要素弄清楚的特点及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对话的特点。要精讲多练后者。通过以上分析,我把重点段确立在课文中的二至七自然段上。具体做法是课堂一开始:写上课题《清贫》——方志敏著。接着解题,引导学生认识清贫一词,先“贫”后“清”点出词意。然后再综合成“生活艰苦而廉洁”。
问:本文是写谁的生活艰苦而廉洁的呢?(方志敏)
老师说:那么方志敏的“清贫”生活是怎样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呢?大家听我读一遍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读重音,把有助于写作的几个重点词:“热望”、“激怒”、“猜疑”、“威吓”、“凶恶”读出。并且在黑板上写出。读完课文后,找同学回答读前提出的问题。征求同学的疑问。
接下来进行朗读指导,把重点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这几个表现神态的词并找出这段表示动作的词。如:(搜、摸、捏、拉……)然后在第二部分第三至七段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语气。(对此教师进行指导,把学生读的效果差的部分重读一遍。借以形象的表明对话在人物表人记事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比较大家清楚了对用神态+动作+对话表人记事的作用,可使人物形象鲜明真切。场面活灵活现,因而产生强烈的感人效果。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此法。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01
关键词:精讲;启发; 因材施教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读、讲、写是语文课教学的三方面。他体现了语文课教学的三部曲。它体现了语文课教学的入手与归宿的全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一篇语文的教学是从学生的读开始的,经过教师的讲解,最后落脚到使学生吸取课文中的精华,从而能模仿或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怎样来安排读讲写呢?我以为应当以教师的“精讲”与“启发”为桥。使学生由读到写,尽量让学生多读些,多写些。主要“精讲”怎么讲?搭桥怎么搭?这得一步一步来谈。
先说“精讲”——这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就是要求教者教每一篇课文时都要一方面着眼于作者的匠心和编者的意图。只有深入备课,才能“见其心,洞察其文”才能从课文实际出发。抓住文章的重点,才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凡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没有什么帮助的就不必讲。学生已经懂了的就不要讲。学生应知道又不懂的是不是都要由教师来讲呢?那也不一定。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让学生读上几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给以解答。或指导他们查阅工具书,当学生读上几遍,把不懂的地方弄懂了。这时候老师再提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下功夫,深入钻研下去。所以“精讲”就要这样。但要注意“精讲”不要单纯的理解为少讲,而是教者对文章重点抓的准。对学生的接收能力讲的当。
再说“搭桥”这要从课文的实际与学生的写作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考虑。比如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对百草园的描写后,我就让学生写《我家的菜园》要求:从春、夏、秋、冬四季任选一季为背景。学习《清贫》一课时,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述来表现记人的特点后,布置学生写了一次《你与别人辩论的经过》要求:有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搭桥”就说到这里。
下面就结合具体课文来说说,我是怎样以“精讲”与“启发”来搭桥的——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课本语文,七(上)第七课为例,题目是《清贫》方志敏著。前面讲过备课时,要着眼于作者的匠心和编者的意图,我是这样着眼的:先弄清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介绍自己艰苦而又廉洁的革命生活,告诉同志及后人只有恪守清贫,这样的优良作风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并对敌人进行揭露和讽刺。来反衬革命者的高尚洁白的思想品质。
编者的意图是:一是学习方志敏同志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高尚洁白的思想品质。二是学习本文继续一件事要把四要素弄清楚的特点。透过人物神态、动作、对话的描述。来记人叙事的特点。针对上诉情形,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第一节要侧重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对本文的把四要素弄清楚的特点及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对话的特点。要精讲多练后者。通过以上分析,我把重点段确立在课文中的二至七自然段上。具体做法是课堂一开始:写上课题《清贫》——方志敏著。接着解题,引导学生认识清贫一词,先“贫”后“清”点出词意。然后再综合成“生活艰苦而廉洁”。
问:本文是写谁的生活艰苦而廉洁的呢?(方志敏)
老师说:那么方志敏的“清贫”生活是怎样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呢?大家听我读一遍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读重音,把有助于写作的几个重点词:“热望”、“激怒”、“猜疑”、“威吓”、“凶恶”读出。并且在黑板上写出。读完课文后,找同学回答读前提出的问题。征求同学的疑问。
接下来进行朗读指导,把重点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这几个表现神态的词并找出这段表示动作的词。如:(搜、摸、捏、拉……)然后在第二部分第三至七段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语气。(对此教师进行指导,把学生读的效果差的部分重读一遍。借以形象的表明对话在人物表人记事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比较大家清楚了对用神态+动作+对话表人记事的作用,可使人物形象鲜明真切。场面活灵活现,因而产生强烈的感人效果。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此法。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