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强调公众性的艺术语言和空间结构的表达,是具有多元化、多义性的综合艺术体,是艺术美化城市环境、艺术引导城市生活的代表。在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活动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还积淀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塑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创造了新的公共领域和空间。本文以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公共艺术创作方案为例,希望通过对公共艺术创意活动的研究,在迎合武汉绿道建设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绿道一期的景区资源,打造具有城市特有品牌文化,彰显城市独特韵味的优秀公共艺术创作作品。
关键词:公共艺术;多元化;创意产业;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艺术介入空间”的概念已成为世界许多城市发展政策中的核心概念,不动产的升级或更新促使艺术创意产业兴起。国内这一趋势在习总书记的指示下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城市社区(景区)在文化艺术发展的大潮中聚集了创意经济。对于20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性主要以财富为主导的方法,压倒一切的文化政策导致经济破灭,从而推动了人们对新一轮城市复兴浪潮中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关注。[1]艺术创意产业有助于扩大城市的吸引力,从而延伸服务型经济的普遍溢出。[2]目前,文化和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关键的经济驱动力和新的城市可行性基础。为了支持艺术创意产业,全球各国政府正在不同的规模下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创意集群。[3]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创意社区正在振兴城市,以便在充满活力的社会关系环境中考虑艺术创意和文化经济战略。Doyeon和Zhai[4]认为艺术创意社区是由特定地点或聚合区域的不同创意类别的个人或团体创建的,并且这些社区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组成元素。艺术创意社区应密切联系艺术、文化及相关产业,形成后工业时代技术经济发展的动力,以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从而催生了一门相对应的新兴学科——公共艺术。
1 公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公共艺术是在城市社区中共享的艺术即艺术的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开放向性、为公众所认可的、有明显艺术特质的、能够让市民参与其中、满足公众对生活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体现城市文化或城市精神的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就狭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包括景观、壁画、雕塑建筑、装置影像、城市设施等三维和二维视觉物质实体,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但凡是能有效、合理运用的形式,都可用以表现公共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的发展顺应着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激活了城市环境空间,提高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品位,升华了城市空间环境主题,增强了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可读性、引导性,能更好地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构成当代城市环境的个性与美学价值。公共艺术作为当下中国新兴的艺术概念,被广泛探讨与研究,然而系统的、严谨的理论体系还未完全成熟。伴随城市迅猛的发展,现实中的公共艺术项目正在大规模实施,前期调研的准确性,运行的规范性、严谨性,公众参与性等问题尤为重要。
2 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工程
武汉东湖绿道是我国国内首条城区内的5A级景区绿道。绿道二期划分为听涛道、白马道和森林道3条主题绿道。其中,听涛道“一景一园、听涛赏梨”,长9.02公里,白马道“双岛五堤、十里桃花”,长14.7公里,森林道“知山乐水、登高观澜”,长26.22公里。與一期绿道扣环成网,形成百公里绿道景观。二期工程规划建设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被视为重中之重。下文侧重创作策划方案理论研究,具体的内容以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建设整个项目为例,从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角度,结合绿道建设的实践,对公共艺术项目的前期策划、艺术创意设计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剖析。
东湖绿道体系建设是武汉政府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绿道位于东湖风景名胜区,线路穿越郊野、滨湖临山,到城市中心区,充分体现了东湖的特质,有机串联了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行动。2014年以来,在生态文明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在“让城市安静下来”的理念基础上,武汉市明确提出“绿道建设是实现‘让城市安静下来’的重要载体,重点建设世界级水平的环东湖路绿道”。2016年12月28日,全长28.7公里的东湖绿道工程全线建成开放,成为激发东湖活力,提高武汉城市品位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幸福感的重大举措。
2.1 前期调研
东湖绿道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中以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教授领衔,雕塑系正、副主任孙绍群、张松涛教授,壁画系正、副主任叶庆、丁晓教授为核心的艺术家团队,经过多次研讨策划,并邀请前东湖管理局毛小琪总工为项目顾问,并在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围绕本次创作活动展开前期策划研究工作,依据后续项目进度需要,邀请国内外艺术专家、顾问专家等成员加入创作团队,并以组长、副组长、顾问、总监等形式的负责制,形成有效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在形成有效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策划团队的基础上,针对眼前这一特定的项目具体背景进行研究。不仅对于项目所处的城市的经济、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要有相对广泛的认识,还要对众多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提炼出对公共艺术创作活动有效的信息。对艺术品项目相关的历史背景、空间环境、资金投入、文化价值、项目工期等进行调研后,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策划者或者策划团队通过与甲方及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提前介入前期环艺景观、建筑设计,配合设计师、业主方考虑空间环境与公共艺术品的关系,提出艺术品规划方案及艺术品创作方向,拟定合作方式,并提出有效的艺术创作活动策划构想,确保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公共艺术创作活动圆满顺利完成。
2.2 公共艺术的可读性
景观是一种解释,一种“阅读”,它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与个体或集体的主观意识相连,作为一个文化维度的体验存在于世(Alain Corbin)。每一座城市有每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每一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空间和品牌文化特色,且每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共艺术担负着传递城市品牌文化信息的重要责任,每一件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不同的视觉表现传达的信息,与其所表述的空间文化一致,传达着每一座城市的故事,书写着每一座城市的传奇。相反,如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却不能表达其所处空间的文化,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语句就散失了可读性,那它就不能被称为一件合格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因此,作为发挥城市文化传承和媒介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策划时也应从城市品牌文化视角出发,对于题材的选择,要整体把握一座城市独特的品牌文化。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策划团队更进一步把握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和传统特色,为公共艺术创作设计的题材提供文化依据。根据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对特定项目区域的文化特色与功能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将该城市区域的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空间的主题与自身艺术修养相结合,在符合规划的定位原则下,找到正确反映其区域公共艺术整体可读性的题材方向和主题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策划团队还需要注意通过良好的设计思路将文化精髓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避免公共艺术作品表述不清,让大众通过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更容易、更好地阅读和感受武汉所蕴含的空间文化,营造高雅、抒情、富有文化与个性的艺术氛围,体现东湖绿道大生态中,作为武汉城市名片所具备的潜在商业文化价值。 2.3 公共艺术的引导性
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中,策划原则基于绿道二期上位规划的定位原则,对东湖绿道项目区域的文化特色与功能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绿道一期公共艺术品完成后的成果效应展开调研,在二期以特色为重点,强化东湖绿道的“品位与细节”,目的是引导市民从室内走到室外,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塑造大气开放、精致和谐、韵味独特、富有内涵的景观环境和人文情怀,是武汉东湖绿道的特色与亮点,成为国际绿道公共艺术品的精致典范和倡导绿色都市生活的教科书。同时着力打造带动绿道一二期、能链接后期绿道艺术品轴线、提升整体品位的武汉东湖绿道公共艺术品景观体系带,形成美丽的绿道天际线,提升绿道之美,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以艺术美化环境、艺术引导生活,代表着自然与艺术并重。绿道二期公共艺术品效果的体系链接、虚实交集,可分为“亮点(众筹)、重点、普通”三个部分,定向打造约50件艺术作品,其中,在绿道二期北外主出入口白马洲园区,结合现场水陆景观、空间环境、园区特色,重点布局、亮点打造。另外,采用定向众筹的方式,让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了链接整个东湖绿道公共艺术品景观体系带中的“艺术带和艺术芯”。例如,借鉴台湾花莲、安徽芜湖、武汉华侨城等城市的公共艺术品策划模式,在二期策划举办“武汉东湖绿道白马洲国际公共艺术节”,亮点打造二期公共艺术品学术地位,建成国际公共艺术园。整个策划方案中,城市公共艺术的介入能有序合理地引导城市形象定位与发展需要,并打造“武汉东湖绿道白马洲国际公共艺术节”,建成国际公共艺术园。结合建设后期艺术家的现场创作指导活动,让民众能面对面地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互动交流,了解艺术创作,增强活动的代入感,体现绿道的公众性、国际性。
2.4 公共艺术的功能性
谈到艺术,我们首先要谈的是艺术在艺术之前是什么,也就是说,让我们回忆几万年前,最初,人类把艺术当成工具,简陋地展现基本思想、社会活动关系等。我们称其具有“记录”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艺术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的独特功能,艺术的对象及其反映现实的方式决定了艺术的特定功能,即重视人性。包括通过创造出色的作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人们提供快乐和愉悦,能够在精神上满足他人的夙愿,与此同时,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与日俱增,更加深入地与各种城市环境的需求相吻合,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创作形式要注意城市中的多种环境空间类型,每一座城市空间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布局,要注重各类空间类型与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根据其功能性策劃公共艺术作品,在空间功能中为后期的细节设计寻找合适的位置,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策划城市公共艺术品时,要注意作品是否激活了环境空间、是否对环境空间有延展性、是否对环境空间有强化主题的作用、是否推动了环境空间文化品位的提高。在充分契合环境空间的条件下,将艺术思维与环境空间相融合。一个公共艺术品如果在一个空间环境中无法使得在这一空间生活或工作的人产生共鸣,是独立存在于这个空间环境中的,它就不能发挥其作为公共艺术的切实功能。
对于一项特定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要考虑这个空间所对应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尽量利用所在空间的自然资源,保证原有环境空间良好的适宜度不被破坏,更不能因追求效果破坏原有的空间环境。因此,要从自然生态视角去考量公共艺术的存在基础和策划设计,要积极并谨慎地处理城市公共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考虑所在空间环境的功能特征和场所位置,尊重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物质功能基础,通过公共艺术的设计,强化公众对于所在自然空间环境的感知,构建自然生态意识,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空间环境的结合、与物理空间使用的结合。
城市公共艺术是将人的情感理念和物质需要相融合的大众艺术,对于观众想法的尊重自然被放到重要位置。公共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及时了解公众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有效的宣传,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保证公众参与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让公共艺术创作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让公共艺术作品更贴近公众生活,更加滋润公众的生活。
3 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引擎。同时更是一种表达。[5]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市民的审美需求和体验要求不断提升,也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工程为例,从前期调研到对公共艺术三个维度的初步探索,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城市建设中跨界、跨领域的艺术创作活动,让艺术家们更清晰地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活动,为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塑造一个艺术文化的福田和一份审美情趣的自由,引领时尚,让艺术作品走进生活,以艺术行为改变态度。
参考文献:
[1] Joubert.L .艺术,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发展[J].创意社区,2004(72):473-483.
[2] Kakiuchi.E .现实与前景[J].文化创意城市在日本,2016(7):101-108.
[3] Tsang.K.K.M.,Siu.K.W.M .香港现状[J]. ce可持续的3C飞机模型文化创意集群,2016(7):209-219.
[4] Doyeon.K, Zhai.Y.Heyri .艺术村为例[J].发展机制创意社区,2015(6):44-60.
[5] Dupuis.X .识别评测[J].文化与发展,1994(3):45-57.
作者简介:丁晓(1979—),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壁画与公共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多元化;创意产业;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艺术介入空间”的概念已成为世界许多城市发展政策中的核心概念,不动产的升级或更新促使艺术创意产业兴起。国内这一趋势在习总书记的指示下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城市社区(景区)在文化艺术发展的大潮中聚集了创意经济。对于20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性主要以财富为主导的方法,压倒一切的文化政策导致经济破灭,从而推动了人们对新一轮城市复兴浪潮中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关注。[1]艺术创意产业有助于扩大城市的吸引力,从而延伸服务型经济的普遍溢出。[2]目前,文化和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关键的经济驱动力和新的城市可行性基础。为了支持艺术创意产业,全球各国政府正在不同的规模下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创意集群。[3]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创意社区正在振兴城市,以便在充满活力的社会关系环境中考虑艺术创意和文化经济战略。Doyeon和Zhai[4]认为艺术创意社区是由特定地点或聚合区域的不同创意类别的个人或团体创建的,并且这些社区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组成元素。艺术创意社区应密切联系艺术、文化及相关产业,形成后工业时代技术经济发展的动力,以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从而催生了一门相对应的新兴学科——公共艺术。
1 公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公共艺术是在城市社区中共享的艺术即艺术的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开放向性、为公众所认可的、有明显艺术特质的、能够让市民参与其中、满足公众对生活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体现城市文化或城市精神的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就狭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包括景观、壁画、雕塑建筑、装置影像、城市设施等三维和二维视觉物质实体,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但凡是能有效、合理运用的形式,都可用以表现公共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的发展顺应着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激活了城市环境空间,提高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品位,升华了城市空间环境主题,增强了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可读性、引导性,能更好地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构成当代城市环境的个性与美学价值。公共艺术作为当下中国新兴的艺术概念,被广泛探讨与研究,然而系统的、严谨的理论体系还未完全成熟。伴随城市迅猛的发展,现实中的公共艺术项目正在大规模实施,前期调研的准确性,运行的规范性、严谨性,公众参与性等问题尤为重要。
2 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工程
武汉东湖绿道是我国国内首条城区内的5A级景区绿道。绿道二期划分为听涛道、白马道和森林道3条主题绿道。其中,听涛道“一景一园、听涛赏梨”,长9.02公里,白马道“双岛五堤、十里桃花”,长14.7公里,森林道“知山乐水、登高观澜”,长26.22公里。與一期绿道扣环成网,形成百公里绿道景观。二期工程规划建设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被视为重中之重。下文侧重创作策划方案理论研究,具体的内容以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建设整个项目为例,从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角度,结合绿道建设的实践,对公共艺术项目的前期策划、艺术创意设计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剖析。
东湖绿道体系建设是武汉政府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绿道位于东湖风景名胜区,线路穿越郊野、滨湖临山,到城市中心区,充分体现了东湖的特质,有机串联了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行动。2014年以来,在生态文明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在“让城市安静下来”的理念基础上,武汉市明确提出“绿道建设是实现‘让城市安静下来’的重要载体,重点建设世界级水平的环东湖路绿道”。2016年12月28日,全长28.7公里的东湖绿道工程全线建成开放,成为激发东湖活力,提高武汉城市品位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幸福感的重大举措。
2.1 前期调研
东湖绿道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中以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教授领衔,雕塑系正、副主任孙绍群、张松涛教授,壁画系正、副主任叶庆、丁晓教授为核心的艺术家团队,经过多次研讨策划,并邀请前东湖管理局毛小琪总工为项目顾问,并在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围绕本次创作活动展开前期策划研究工作,依据后续项目进度需要,邀请国内外艺术专家、顾问专家等成员加入创作团队,并以组长、副组长、顾问、总监等形式的负责制,形成有效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在形成有效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策划团队的基础上,针对眼前这一特定的项目具体背景进行研究。不仅对于项目所处的城市的经济、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要有相对广泛的认识,还要对众多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提炼出对公共艺术创作活动有效的信息。对艺术品项目相关的历史背景、空间环境、资金投入、文化价值、项目工期等进行调研后,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策划者或者策划团队通过与甲方及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提前介入前期环艺景观、建筑设计,配合设计师、业主方考虑空间环境与公共艺术品的关系,提出艺术品规划方案及艺术品创作方向,拟定合作方式,并提出有效的艺术创作活动策划构想,确保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公共艺术创作活动圆满顺利完成。
2.2 公共艺术的可读性
景观是一种解释,一种“阅读”,它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与个体或集体的主观意识相连,作为一个文化维度的体验存在于世(Alain Corbin)。每一座城市有每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每一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空间和品牌文化特色,且每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共艺术担负着传递城市品牌文化信息的重要责任,每一件经过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不同的视觉表现传达的信息,与其所表述的空间文化一致,传达着每一座城市的故事,书写着每一座城市的传奇。相反,如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却不能表达其所处空间的文化,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语句就散失了可读性,那它就不能被称为一件合格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因此,作为发挥城市文化传承和媒介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策划时也应从城市品牌文化视角出发,对于题材的选择,要整体把握一座城市独特的品牌文化。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策划团队更进一步把握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和传统特色,为公共艺术创作设计的题材提供文化依据。根据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对特定项目区域的文化特色与功能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将该城市区域的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空间的主题与自身艺术修养相结合,在符合规划的定位原则下,找到正确反映其区域公共艺术整体可读性的题材方向和主题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策划团队还需要注意通过良好的设计思路将文化精髓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避免公共艺术作品表述不清,让大众通过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更容易、更好地阅读和感受武汉所蕴含的空间文化,营造高雅、抒情、富有文化与个性的艺术氛围,体现东湖绿道大生态中,作为武汉城市名片所具备的潜在商业文化价值。 2.3 公共艺术的引导性
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中,策划原则基于绿道二期上位规划的定位原则,对东湖绿道项目区域的文化特色与功能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绿道一期公共艺术品完成后的成果效应展开调研,在二期以特色为重点,强化东湖绿道的“品位与细节”,目的是引导市民从室内走到室外,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塑造大气开放、精致和谐、韵味独特、富有内涵的景观环境和人文情怀,是武汉东湖绿道的特色与亮点,成为国际绿道公共艺术品的精致典范和倡导绿色都市生活的教科书。同时着力打造带动绿道一二期、能链接后期绿道艺术品轴线、提升整体品位的武汉东湖绿道公共艺术品景观体系带,形成美丽的绿道天际线,提升绿道之美,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以艺术美化环境、艺术引导生活,代表着自然与艺术并重。绿道二期公共艺术品效果的体系链接、虚实交集,可分为“亮点(众筹)、重点、普通”三个部分,定向打造约50件艺术作品,其中,在绿道二期北外主出入口白马洲园区,结合现场水陆景观、空间环境、园区特色,重点布局、亮点打造。另外,采用定向众筹的方式,让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了链接整个东湖绿道公共艺术品景观体系带中的“艺术带和艺术芯”。例如,借鉴台湾花莲、安徽芜湖、武汉华侨城等城市的公共艺术品策划模式,在二期策划举办“武汉东湖绿道白马洲国际公共艺术节”,亮点打造二期公共艺术品学术地位,建成国际公共艺术园。整个策划方案中,城市公共艺术的介入能有序合理地引导城市形象定位与发展需要,并打造“武汉东湖绿道白马洲国际公共艺术节”,建成国际公共艺术园。结合建设后期艺术家的现场创作指导活动,让民众能面对面地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互动交流,了解艺术创作,增强活动的代入感,体现绿道的公众性、国际性。
2.4 公共艺术的功能性
谈到艺术,我们首先要谈的是艺术在艺术之前是什么,也就是说,让我们回忆几万年前,最初,人类把艺术当成工具,简陋地展现基本思想、社会活动关系等。我们称其具有“记录”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艺术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的独特功能,艺术的对象及其反映现实的方式决定了艺术的特定功能,即重视人性。包括通过创造出色的作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人们提供快乐和愉悦,能够在精神上满足他人的夙愿,与此同时,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与日俱增,更加深入地与各种城市环境的需求相吻合,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的创作形式要注意城市中的多种环境空间类型,每一座城市空间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布局,要注重各类空间类型与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根据其功能性策劃公共艺术作品,在空间功能中为后期的细节设计寻找合适的位置,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策划城市公共艺术品时,要注意作品是否激活了环境空间、是否对环境空间有延展性、是否对环境空间有强化主题的作用、是否推动了环境空间文化品位的提高。在充分契合环境空间的条件下,将艺术思维与环境空间相融合。一个公共艺术品如果在一个空间环境中无法使得在这一空间生活或工作的人产生共鸣,是独立存在于这个空间环境中的,它就不能发挥其作为公共艺术的切实功能。
对于一项特定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要考虑这个空间所对应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尽量利用所在空间的自然资源,保证原有环境空间良好的适宜度不被破坏,更不能因追求效果破坏原有的空间环境。因此,要从自然生态视角去考量公共艺术的存在基础和策划设计,要积极并谨慎地处理城市公共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考虑所在空间环境的功能特征和场所位置,尊重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物质功能基础,通过公共艺术的设计,强化公众对于所在自然空间环境的感知,构建自然生态意识,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空间环境的结合、与物理空间使用的结合。
城市公共艺术是将人的情感理念和物质需要相融合的大众艺术,对于观众想法的尊重自然被放到重要位置。公共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及时了解公众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有效的宣传,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保证公众参与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让公共艺术创作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让公共艺术作品更贴近公众生活,更加滋润公众的生活。
3 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引擎。同时更是一种表达。[5]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市民的审美需求和体验要求不断提升,也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东湖绿道二期工程为例,从前期调研到对公共艺术三个维度的初步探索,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城市建设中跨界、跨领域的艺术创作活动,让艺术家们更清晰地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活动,为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塑造一个艺术文化的福田和一份审美情趣的自由,引领时尚,让艺术作品走进生活,以艺术行为改变态度。
参考文献:
[1] Joubert.L .艺术,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发展[J].创意社区,2004(72):473-483.
[2] Kakiuchi.E .现实与前景[J].文化创意城市在日本,2016(7):101-108.
[3] Tsang.K.K.M.,Siu.K.W.M .香港现状[J]. ce可持续的3C飞机模型文化创意集群,2016(7):209-219.
[4] Doyeon.K, Zhai.Y.Heyri .艺术村为例[J].发展机制创意社区,2015(6):44-60.
[5] Dupuis.X .识别评测[J].文化与发展,1994(3):45-57.
作者简介:丁晓(1979—),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壁画与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