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特使与两岸的秘密接触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介石:只想借助达赖“反共复国”,反对“藏独”。邓小平:除了“西藏独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1959年3月17日夜。达赖喇嘛化装成一名普通士兵,在“四水六岗护教志愿军”的护卫下离开拉萨,前往印度,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在整个中国内部而言,达赖始终保持着与国共的接触。1960年代,与达赖特使秘密接触的另一端是台北。1979年之后,转移到了北京。
  1990年代之后,达赖方面与台湾的交往日益频繁,但由于岛内自解严后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交往的性质与意义,与之前已截然不同。
  
  身份独特的“邮差”
  
  达赖喇嘛的二哥嘉乐顿珠,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这些秘密接触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
  嘉乐顿珠曾经与国共两党很多高层人物打过交道,从蒋介石、蒋经国到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胡锦涛……“文革”之后,与北京方面两次开启高层接触,一嘉乐顿珠都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作为达赖的兄长,娶了汉族女性为妻,能说一口流利汉语,曾在达兰萨拉“流亡政府”内阁任职,与国共两党、康巴游击队、美国中情局、英国人、印度人接触甚深,这种独特身份,使得嘉乐顿珠成为各方力量博弈中的桥梁。
  中共视嘉乐顿珠为藏独势力中的头号人物,国民党方面曾想把他培养成“心向中央”的地方领袖,后来又认为他意图分裂西藏,对其心生厌恶,海外激进藏独分子指责他拿了中共的钱,往北京跑得特别勤。而用嘉乐顿珠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当了几十年的“邮差”。
  嘉乐顿珠比达赖喇嘛要早几年离开中国。1952年,毛泽东希望嘉乐顿珠率西藏青年代表团进京,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大会,然后加入中青代表团出席奥地利维也纳的世界青年大会。但他却取道山南地区流亡印度,这正是达赖几年后出走的通道。
  当年在南京读书的藏人,有很多是贵族子弟。嘉乐顿珠入读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国民政府用意不言自明。嘉乐顿珠在校期间学习政治与历史,还拿到了蒋介石的奖学金补贴,并与其同学,汉族女孩朱丹结婚。
  对于嘉乐顿珠来说,借助“国际力量”帮助“西藏抗暴运动”是他的目的,只要于此有利,都可交往。
  
  在各方势力中穿梭
  
  二战后的中外局势风云变幻,注定了嘉乐顿珠的传奇经历和复杂的政治角色。中情局与嘉乐顿珠的故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西藏的叛乱并非始自1959年。1955年,因反对“民主改革”,最先在西康地区出现了由康巴藏人组建的“雪域护教志愿军”和“四水六岗护教志愿军”。这两支游击团队组织严密,尤以后者为甚,转战各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游击战。
  嘉乐顿珠的出走,根据他自己的解释,是不想跟着藏人反对共产党,也不想帮共产党做事得罪藏人。在当时,他的确是热门人物,甚至苏联克格勃也与之有过接触。一个具有特殊身份,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开始穿梭于各种力量之间。
  康区出现叛乱后,美国中情局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们找到身在印度的嘉乐顿珠,希望其能联络康巴人,物色人员出国受训,策划藏区针对中共的游击战争,并承诺给予大力援助。
  据“雪域护教志愿军”头领普巴本多年后回忆,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在与之交涉时曾警告“不要和美帝国主义分子嘉乐顿珠等人联系”,但这一警告反而启发了普巴本,他开始不断派人到印度去找嘉乐顿珠。
  不久之后,印度噶伦堡派人前来接洽,并带来了嘉乐顿珠的一封信。嘉乐顿珠要求他们选派一些人出去受训,并向他们打听1957年第一批空投到大陆的受训人员下落。
  在与“雪域护教军”接触之前,嘉乐顿珠已物色了一批康巴人送往塞班岛受训。国民党到台湾后,发起”反共抗俄,光复大陆”的运动,其情报人员频繁与康巴人联系,希望组织他们赴台接受训练。
  根据第一批赴塞班岛藏人的回忆,他们之前打算去台湾,嘉乐顿珠与他们联络后,建议他们去美国,他们才放弃了赴台计划。1957年3月21日晚,嘉乐顿珠驱车将一些康巴人送到印巴边境,渡过西里古里河进入孟加拉,之后飞往塞班岛。
  1958年,受训后的洛才和阿塔被空投回藏,想通过帕拉(达赖管家)与达赖进行私人,会面。他们带着CIA交予的任务,希望达赖能公开表态要求美国援助,使得美方的介入更加名正言顺,但这一任务未被完成。
  美国方面的文件则显示,由于无法获得达赖的公开表态,中情局最后绕过了达赖,与游击队之间建立直接合作关系。
  对于嘉乐顿珠来说,借助“国际力量”帮助“西藏抗暴运动”是他的目的,只要于此有利,都可交往。但美国人似乎并不在意“西藏独立”,只想在共产党国家进行滋扰,影响稳定。达赖多年后回忆此事时也承认,美方对“藏独”并不关心,关心的只是“反共”,并感慨美国后来对他们的“出卖”。而台湾方面,国民党也以“反共复国”、“五族共和”、重建“大中华民国”等作为原则与嘉乐顿珠及游击队接触,对其“藏独”主张也毫不关心。
  除了“反共”这一共同点外,各方的目的南辕北辙,这种合作无比诡异。“四水六岗护教军”被解放军围剿,撤退至尼泊尔木斯塘建立基地。1970年代,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得到改善,游击队因此失去援助,后在与尼泊尔政府军发生冲突中被剿灭。达赖出走到印度后,其诉求从“抗暴”日益明显转化为“藏独”,又与台湾的目标严重冲突,双方也断绝了联系。
  1960年,国民党中常会讨论:“西藏问题,我们的立场,当然坚持是国内问题。”
  
  从秘密访台到秘密访京
  
  嘉乐顿珠当时看重的是台湾在在联合国的席位。他曾经写信给“中华民”驻联合国代表,希望借助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帮助西藏独立。
  1959年3月,蒋介石在台发布了《告西藏同胞书》的文告,这份文告成为国民党各部门处理西藏问题的最高原则。但达赖与嘉乐顿珠等认为文告对“西藏地位”表述并不明确。
  达赖与嘉乐顿珠等人日益强烈的“藏独”诉求使得台湾方面疑虑重重,态度越来越犹豫。嘉乐顿珠等人也对台湾方面在宣传中把他们视为“反共爱国(指中国)”的“难胞”非常不满,他们反对台湾把西藏问题称为中国内部问题。
  1960年,国民党中常会讨论“达赖喇嘛与嘉乐顿珠旨在宣传西藏并非我国领土之一部分,为将来策动西藏独立铺路之阴谋……西藏问题,我们的立场,当然坚持是国内问题。”
  会议上说,嘉乐顿珠愿受台湾的援助,但汇款必须寄给达赖。对于嘉乐顿珠,因为其一贯主张西藏独立,且为从事西藏独立活动最强烈之人,奉蒋介石指示,不再与之联络。当时台湾方面已很不信任嘉乐顿珠也为后来双方争夺流亡藏人 埋下伏笔。
  与印度、美国、台湾方面的联系,嘉乐顿珠偏重于政治接触和争取“外援”,而木斯塘“康巴游击根据地”军事方面的工作则由他的助理拉莫才仁具体负责。
  国民党逐渐察觉,嘉乐顿珠接触的目的是想借助美国和“中央”支持而达到“藏独”,于是开始绕过他,在木斯塘游击队中进行策反工作。
  拉莫才仁在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曾透露,1963年,台湾“国防部”第二厅一个叫格德仁波切的人来到木斯塘游击根据地总部大吉岭,建议藏人跟台湾合作,由台湾支援,委派指挥员。
  嘉乐顿珠写信给“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后,得到的表态是,对方对“西藏独立”不关心。因此嘉乐顿珠开始在藏人中宣传,不需要台湾的支援,不要台湾派人。木斯塘方面随后便枪毙了格德。
  但是台湾方面的情报人员仍然陆续渗透进来,策反了很多“四水六岗护教志愿军”的藏人参加国民党。入党那天,这些藏人都站在蒋介石照片前宣誓,拍了照片寄回台湾。以安多藏人贡唐催成为首的十三部被台湾策反成功。他们不向“流亡政府”纳税,不服从其管理,并大骂其为“流亡政府”。
  与此同时,台湾方面还接走一些噶伦,在台成立了另一个噶厦政府。这让嘉乐顿珠等人非常头疼,以至于当时在木斯塘游击队的训练中,台湾被列为“抗暴”的次要对象。
  1963和1964年,嘉乐顿珠三次秘访台湾,与蒋经国会面,参与会面的还有国民党秘书长唐纵和情报单位的负责人。会晤的目的主要是“沟通关系”,解决双方的“冲突”。嘉乐顿珠希望台湾停止在他们内部搞“破坏”,应该承认和支持达赖领导的政府,并向全世界进行呼吁。
  但这一沟通没有取得成效、嘉乐顿珠只带回了一封蒋介石给达赖的亲笔信。信中,蒋仍然把西藏问题视为“反共抗暴”,这自然不能令达赖满意。此后,达赖方面断绝了与台湾方面的任何官方联系,直到李登辉时代才逐渐恢复。
  达赖出走后,与北京方面的官方接触完全中断。大陆“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的一天,邓小平委派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李菊生在港找到嘉乐顿珠,主动提出和解意愿,并希望他能去北京看看。此时的嘉乐顿珠已在“流亡政府”中任职。
  嘉乐顿珠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异常兴奋,李菊生告诉他,“可以当天去当天回。”嘉乐顿珠回印度请示达赖并得到同意后,以私人身份访问了北京。
  1979年元月,在李菊生的陪同下,嘉乐顿珠赴京。住在圆明园附近一处招待所。邓小平与他在人民大会堂见面时,像老朋友一样握手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住在世界各地的西藏流亡人士,为了解西藏的真实情况而前来。”
  中断了20年联系之后,达赖方面与北京重新开启高层接触,建立对话管道,并最后促使达赖提出“中间道路”。
  大家往前看啊,希望达赖喇嘛能早日回来,邓小平告诉嘉乐顿珠,除了“西藏独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嘉乐顿珠频繁赴京
  
  嘉乐顿珠接触过无数国共两党领导人。被视为“藏独”重要人物的他,对这些领导人都颇具好感。嘉乐顿珠曾对媒体说,他最崇拜孙中山和蒋介石,邓小平的爽直率性令他感动,胡耀邦的开明务实让他印象深刻,胡锦涛对西藏情况了如指掌,令他惊奇。
  大家往前看啊,希望达赖喇嘛能早日回来”,邓小平与之会晤时告诉他,除了“西藏独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邓小平坦诚地说,以前在西藏的工作有很多错误,很多人受到迫害。但不光是西藏,其他地方也一样,包括他自己也不能幸免。邓小平还扭头问了一下在场的乌兰夫“你被关了几年?”乌兰夫答:“坐了9年牢。”
  嘉乐顿珠在会晤中向邓小平提出三个要求:开放中印边境,使流亡藏民可以回去探亲,恢复班禅的自由,由达兰萨拉方面派遣藏语教师回藏搞教育。
  这三个要求邓小平很爽快地答应了:“我马上派人去处理,恢复班禅的职位,我们委任他做政协副主席。”派遣教师一事,嘉乐顿珠只说初次派几十人,以后逐年增加,但邓却豪爽地称,应该派1000人来。
  经过首次接触,到1980年,达兰萨拉方面先后派出三批访问团到达西藏。达兰萨拉方面称,访问团赴西藏后,到处遭到群众包围诉苦,令他们无比震惊。嘉乐顿珠将情况告之李菊生,李向中央汇报了情况。
  1980年3月,胡耀邦主持召开第一次“西藏王作座谈会”,提出了非常开明、著名的“胡六条”。座谈会纪要以中央31号文件下发全党。胡耀邦和万里5月又亲赴西藏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座谈会形成了惯例。
  1981年7月,胡耀邦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嘉乐顿珠,交给他“关于达赖喇嘛回国的五条方针”。“五条方针”邀请达赖回国定居,要求达赖不要再纠缠历史,1959年的事,忘掉算了,允诺达赖回来后,其待遇不变,可以让他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就不要回去了。西藏的职务就不要兼了,达赖何时想回来,只要发个声明就行,如取道香港到广州,派一名部长去迎接,坐飞机回来就举行欢迎仪式。
  这次会谈中,嘉乐顿珠向胡耀邦提出“大藏区”问题,胡耀邦答道:“这个你是第一个提出来,以后慢慢再研究。”
  1989年的拉萨骚乱后,嘉乐顿珠去北京,邓小平希望他与胡锦涛见个面,胡锦涛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正在北京养病。嘉乐顿珠与胡锦涛聊得很多很细,从政治、经济一直到拉萨的公厕和野狗,胡锦涛一一给予解答。
  “很不错,很谨慎,很务实。”这是嘉乐顿珠对胡锦涛的评价。
  
  交锋和矛盾
  
  邓小平邀请达赖回国一事,嘉乐顿珠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很多^都不主张达赖马上回国。此后达兰萨拉方面声称,在实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达赖不:便回国。
  “五条方针”中提到,达赖可以回国,但是不要去西藏了,这一句引发了很多风波与争执,出现了“达赖回国会遭软禁”的传言。时任统战部长的阎明复后来补充了这一说法,表示达赖是宗教领袖,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中央政府方面多次声称,欢迎达赖回国是真诚的也是急切的。
  而达赖认为,中央政府有意把问题缩小至“达赖个人安排”,而不是与之商讨西藏问题。达赖回应,西藏问题不是他回去和地位的问题,而是藏人的“自由”和“人权”问题。在达赖写给中央领导人的信中,也一再重申他的这一立场。两边的目标完全不同,初期接触毫无成效。
  通过嘉乐顿珠与北京的接触,达兰萨拉方面急切想知道北京对达赖方面所提要求将作何安排。1981年3月,新华社香港分社通过嘉乐顿珠向达赖作出回应:原则上同意达赖在拉萨设立联络办事处以及派遣教师,但开设联络办的事最好暂缓,双方应通过香港或中国驻印大使馆进行接触,担心达兰萨拉派来 的教师不习惯物质贫乏的西藏生活,建议此事也暂缓实施,但部分老师可先暂时派到国内的民族学校,然后再逐步进入西藏。
  达赖方面后来同意不在拉萨开设联络办事处,但对于派遣教师一事却甚为殷切。为了打消中央政府的疑虑,达赖方面作出保证,“我们希望你能重新考虑这件事。老师们将只专注于教育事务而不会从事任何的政治活动,因此没有必要担心这件事。”
  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建立信任感,达赖还于1981年3月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1987年,嘉乐顿珠访问北京的时候,拉萨发生骚乱,当时的统战部长阎明复对他说,“这是受你们指使发生的”,并通过他向达兰萨拉递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备忘录。达兰萨拉方面也不甘示弱,回了阎明复一封辩解信,同时发泄了颇多“怨气”,比如1981年达赖写信给邓小平,没有回复,向邓小平提出的要求也没得到满足……
  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后处于大转型时期,不安因素非西藏独有,但涉及民族问题,所以格外敏感。据称,胡耀邦当年辞职时,曾被指责在西藏搞“贵族主义”。
  邓力群在他的回忆录(《十二个春秋》)中批评胡耀邦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有问题,走“上层路线”,“胡耀邦、万里到西藏,闯了一个乱子”。邓力群说,胡耀邦到西藏考察后,得出一个错误结论中央每年给西藏的五六个亿,80%用在汉族干部身上了,并且胡还点名批判了工作搞得不错、但是有点左的阴法唐(曾任西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
  1980年代以来,藏区常有“事件”发生,都对双方的接触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在友好地秘密接触,一方面在国际上的公开角力从未停止。
  随着中国内部局势的变化,中央政府与达赖的接触和对藏政策与1980年代初相比,有收紧的趋势。
  中央政府在各个场合均宣称,只要达赖放弃分裂祖国的企图,公开宣称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判的大门永远敞开。
  
  接触再度开启
  
  中共领导人也在极力寻找解决西藏问题的新思维。1988年9月,中央政府向达赖传递出愿意“谈判”的信息,并表示时间地点由对方定夺。
  据海外媒体的报道,后来因为达赖方面提交的“谈判代表”名单中有一个荷裔美籍国际法教授瓦尔特,使得这次原本定于日内瓦举行的谈判最终夭折。瓦尔特从小就参与“国际支持西藏运动”,并成立了相关组织。
  班禅1989年1月28日圆寂。北京于2月7日向达赖喇嘛发出邀请,望其在2月15日来参加班禅追悼仪式。本来这也是一次机会,但达兰萨拉方面推脱称,由于时间仓促,达赖不能成行。
  从1979年至1993年,据达兰萨拉的统计,达赖共派出4个考察团,两个代表团回国访问,而达赖的私人代表,更是经常性地前往北京,与中央政府会晤。1993年,中央政府与达赖因分歧过大、缺乏互信,中断了正式联系。
  1980年代中后期,达赖开始加大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力度,并赴美国和欧洲,公布了其解决西藏问题的新方案,并取得“成效”。
  中央政府在各个场合均宣称,只要达赖放弃分裂祖国的企图,公开宣称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判的大门永远敞开,达赖方面则声明,早已提出中间道路,不追求独立,紧抓住当年邓小平“除西藏独立,什么都可以谈”的承诺,指责中央政府。这成为了双方最大的矛盾。
  1990年代中后期,虽然达赖一直热衷推行西藏问题国际化,但处在经济巨大发展中的中国,中央政府对与达赖进行接触,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热心了。
  倒是2001年,达兰萨拉开始着手恢复联系的工作。最终还是嘉乐顿珠再次出山,第2年他以个人的名义回国访问,并在藏区参观了一个月,再次敲开了达赖与中央政府之间关闭了多年的大门。
  
  第七次“接触”
  
  2008年5月4日晚,新华社的一则消息说:应达赖方面多次请求,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朱维群、斯塔当天在深圳与达赖喇嘛的私人代表甲日·洛迪、格桑坚赞进行了接触。
  这是双方6年以来的第七次接触,也是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的首次接触,引起全球瞩目。
  在深圳“接触”中,中央政府代表朱维群、斯塔分别为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和分管西藏事务的副部长。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看来,中央政府“与达赖喇嘛私人的谈判绝不是对等的”,这是中央政府在“行使中央职权”。
  新华社的报道披露了朱维群和斯塔所持的观点。达赖喇嘛私人代表的陈述也有提及。报道称,朱维群和斯塔“耐心地回答了甲日·洛迪等提出的问题”。
  在朱维群和斯塔的表述中,中央政府关于西藏问题的大政方针未有丝毫变化,平息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定性和要求达赖方面“三停”(真正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停止策划煽动暴力活动,停止破坏北京奥运会的活动)的立场都一如往日。两位部级官员还表示,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继续接触商谈制造了新的障碍,但中央政府仍以极大的耐心和诚意安排了这次接触磋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表示,中央与达赖喇嘛私人代表的接触,绝非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致,“胡锦涛主席此次访问日本必然会谈及该问题;因此这次访问,已不仅仅局限在中日关系方面,而是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姿态;面对近50天来西方世界的舆论包围,这也是一种冲破包围的策略”。
  追溯中国历史可以发现,盛唐以来的任何朝代都未曾对西藏放弃主权。
  这一场,即使在晚清和袁世凯执政时期也未曾动摇。改革开放之后,的1979年3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达赖喇嘛的哥哥嘉尔顿珠时表示:“根本问题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与不对,要用这个标准来判断”。
  时殷弘说:“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侵犯的一部分,‘藏独’问题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央怎么可能对此让步或者‘转弯’?”“同样,我们观察达赖喇嘛1959年以来的表现就会发现,他和他的集团劳未放弃‘藏独’的行动”。
  双方的这一结构性矛盾,在“第七次接触”中并没有松动。就在5月4日这一天,按照惯例,在出访之前,胡锦涛接受了日本媒体的联合采访。谈及中央与达赖方面接触时,胡锦涛表示,我们对达赖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对话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他还希望达赖方面能够为继续接触商谈创造条件——真正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停止策划煽动暴力活动,停止破坏北京奥运会的活动。
  就在“第七次接触”之前,意大利《晚邮报》刊发了一篇专访,“藏青会”主席次旺仁增在这篇专访中表示,为谋求“藏独”藏青会将采取“自杀式袭击”,引起国际上的负面反响。数天之后,次旺仁增在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又否认了上述表述。但《晚邮报》记者随后表示,次旺仁增的确说过“自杀式攻击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策略。”
  这也就不难理解胡锦涛在5月4日会见日本记者时所引用的那句中国古话:听其言,观其行。
  而中央对西藏问题的定性,显然还是胡锦涛主席4月12日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时所说的那句话:我们和达赖集团的矛盾,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人权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分裂祖国的问题。
  
  (综合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刊》2008512《凤凰周刊》2008年第15期)B11
其他文献
2008年4月30日上午,艳阳当空,陕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前的广场上,写有“六秩华年写春秋,三秦福星耀日月”等标语的红色空飘迎风招展,来自富平、高陵、渭南、三原等地的近千名热心听众陆续来到这里,共同庆祝《任超夜话》播出四周年暨任超董事长六十华诞。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陕西日报》社《报刊荟萃》杂志社、《现代保健报》社、长安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也到场祝贺。十点半,在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张晓斌和西安协
期刊
解密“朱毛之争”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公正。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朱毛之争”,许多人“为尊者讳”而很少言及。然而,追溯这段史实,透过“朱毛之争”却恰恰可以看出他们的伟大之处。当时红四军领导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绝非狭隘的“权力之争”及个人的荣辱进退,在他们心中悬着的,永远是“党的最高利益”。  井冈山会师后诞生的红四军虽然一时间威震四方,但她毕竟是一支由各种成分
期刊
2008年4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了12份冷战期间的文件。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分别是第10号文件《5次国际危机中的美国空军(1958——1965年)》和第11号文件《美国空军在1958年台海危机中的行动》。美国军方准备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大陆的计划,在这两个文件中均有涉及。中国的厦门就曾被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不过,这个疯狂的计划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否决。    战备不足,美军动危
期刊
吴冠中“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激起轩然大波,相关机构纷纷反击。几个月之后,吴冠中又打破了沉默。   “我说的是真话。我这个年纪了,趁我还能说,我要多说真话。”89岁的吴冠中挥舞双手,激动地对记者说。   吴冠中直接切入主题,安静温和的他像是换了一个人,双目放光,话锋直指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谈到大学教育,吴
期刊
这支部队的成员没有名字,属于他们的,是诸如东一、东二之类的代号。枪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只要睁着眼睛,枪就成了他们的手指,连着神经,长在胳膊上。   除了枪,在他们的右臂上,还有个类似“图腾”的标志——一枚威武的“雪狼”臂章。   这是一支几乎没有曝光过的神秘部队——雪狼突击队。   与杨胜利从事的非官方安保工作不同,雪狼突击队是公开的中国奥运官方的安保部队,被称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守护神。奥运会
期刊
在喜玛拉雅山的另一端,那个叫印度的国家,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披着神奇、美丽、甚至不可探测的面纱。因为它曾是我们的“西天”,是中国人朝圣取经的所在,是信佛者和幻想者灵魂超脱的天堂。  可以想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会诞生出多少优秀的人物!泰戈尔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童年的梦中,泰戈尔诗中的云彩、溪水、野花曾那样驱动过我的想象力,使我贫穷的童年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诗陪我度过了那些快乐和忧伤、饥饿和
期刊
1983年“严打”期间,朱老总最小的孙子因触犯法律,在天津被处以极刑。   一时间,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邓小平找康克清谈话了,做她的思想工作。”“康克清很气愤,说‘这是在朱老总头上动刀子!’”“康克清去天津了解情况,想给孙子减刑。”……  其实,康克清惟一接到的是有关部门转来的一份记录电话,向她通报情况。她的态度很明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康克清从未介入此事,也没有任何领导人找她谈过话。 
期刊
陈云:华国锋当主席不适当    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九次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并批准中央政治局准备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自八月中下旬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参加这一会议的不少人向中央提出,华国锋不宜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第一次会上,华国锋提出要求辞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和党内的其他职务,并对粉碎“四人帮”以
期刊
假如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台湾当局没有从中介入;假如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没有因为侵略阿富汗而遭到100多个国家的抵制,中国奥运的历史将会重写。   翻云覆雨的一瞬间,一批运动员的人生因此改变。如今,没有奥运冠军的光环笼罩,媒体上已很难找到他们的名字和踪迹。辉煌一时的昔日英雄已经失落在星光熠熠的体育圈里。  时过境迁,再回忆当年与奥运会的失之交臂,只剩一声淡淡的叹息,和沧桑脸上的一丝苦笑:错过
期刊
婚后的杨振宁和翁帆于2007年7月5日接受《联合报》专访。以下是访谈内容。    “这个婚姻把自己的  生命做了延长”    问:两位结婚快两年了,结婚对你们各自的人生,最大改变是什么?  杨振宁: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婚后,我们从彼此学习到一些自己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年纪差很多,媒体有非常多讨论,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