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探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西里村位于贵州盘州市坪地乡,以彝族为主,当地人信奉世间万物都有神灵,整个“毕摩”祭祀文化都是围绕神进行的。本文以最典型的祭山神仪式为个案,通过祭山神仪式解读地方逻辑,揭露社会秩序化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当地人与自然相处,使社会秩序化,使当地得到文明和谐发展。
  关键词:彝族;万物有灵;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1 关于万物有灵观
  万物有灵论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观点,由于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此书对人类进化历程进行了追溯,叙写了原始人类怎样使用理性的思维解读他们未知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展示了作者关于原始与现代生活的中心思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实际上,世间万物有灵这一说法,来自拉丁语词根“animi”,大概意思是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和自然界的神秘属性,实际上指所谓的“神灵”。至今人们对神灵依旧处于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简而言之,人的感觉是无法感知的。然而,泰勒认为,对于那些信仰原始宗教的人来讲,更重要的是无法感知的神灵,而不是直接感知。万物有灵论这一概念,最初是斯塔尔(Stahl)提出的教义之一,其原理是生命与灵魂的同一,实质上是古典理论的发展与复活。
  在撰写《原始文化》时,泰勒作了四项准备工作。一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在给文化下定义的同时,提出了两个法则;二是创立了遗留法,用于文化研究的方法;三是对宗教、语言等文化具体形态作了一些研究;四是在第三个准备工作过程中发现宗教观念的起源民族,以此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他认为“事实上,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1]。在他研究原始宗教的过程中,认为原始宗教最根本和重要的信仰是万物有灵,因其起源自万物有灵。“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和影像,按其本质来说,它虚无得像蒸汽、薄雾和阴影……它能够进入另外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1]换言之,神灵和人是可以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与不悦。
  2 莫西里村彝族的万物有灵观
  当地彝族人民信奉世间万物都有灵性,有各自对应祭拜的神灵,如“祭山”、“扫火星”、供奉祖神位等,是祭拜山神、火神、祖先,以此祈求神的保佑。彝族人崇拜龙和虎,故选每年第一个龙或虎日定期举行“祭山神”、“扫火星”、“扫冰雹”、祭土地等多种安神驱邪活动,以祭山神仪式为主,这也是最隆重的仪式。整个“毕摩”的祭祀文化都是围绕神进行的。当地彝族婚俗文化传承人口述,彝族人崇拜龙虎,号称自己是龙和虎的子孙,并且在彝族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说。但是,外族人把彝族称为“喽啰”。实际上,这是汉语翻译的错误,是对彝族不尊重的称呼。并且,解读“喽啰”在彝语中的含义可知,原意上彝族人是“喽啰”的子孙,因彝语当中的“喽”就是“虎”的意思,而“啰”指的是龙,“喽啰”连起来就是“龙虎”,表示彝族是龙虎子孙,故当地举办仪式活动都会选龙或虎场天。
  当地人对人生三大仪式也比较看重,即出生、婚嫁、死亡三个阶段的仪式。通过人生三大礼仪,也可看出他们对“万物有灵”有自己的见解。如,新生儿起名必须在堂屋祖神位前,烧纸钱告知祖先家里添了新成员,以便让祖宗保佑新生儿健康长大。在彝族婚俗中,新娘入夫前,要先举行“退喜神”仪式,除去路上一些憎恨世间男女修成正果的恶鬼;进门后,这对新人拜堂成亲前,需要在户外找一颗多果实的树,请“毕摩”在这棵树前主持拜天地仪式;故彝族有先拜天地,再由父母主持拜堂仪式的婚俗习惯。在丧礼上,有给亡人超度的《献水经》中的《鱼嘿》:“献水啊献水,竹叶来献水……随身护卫来保水,跟大雁去找着水,妈姑河边上,始祖歇马处,侍从歇脚处,你走到那点,放马把草喂,觧背把气歇,你渴喝三口,不渴也喝三口,你要把它喝,你若不喝它,阳间水价贱,阴间水价贵,听得见水响,可是喝不着水,无论什么人都要入灵,用丝线代入灵,也要用麻皮,用五谷杂粮,胡也有灵魂,老熊也有灵,老熊也要入灵,九姓都有灵,九姓都要入灵,九姓永长久,九九总归一,同祖宗一样走去,同祖宗一样永存,愿入也入灵,不愿入也要入灵,途中有一地……”
  大意是人总要生老病死,父母得病后,儿女们怎样求药、寻医,为老人治病费尽精力,最后还是不能好转而死去。于是,儿女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悼念之情,请“毕摩”为之念经超度,把亡灵送到最老的祖先那里去。在此长途行程中,向老人指明哪些水可吃,哪些不可吃。说明水在彝族人民心中非常重要,体现了彝族人民对水神的信仰程度之高。
  通过以上例子可知,莫西里村当地人坚信世间万物皆有神灵一说,简而言之,万物有灵,他们崇拜天、地、祖先、水、火、地、自然界的生物,如自然界中的龙、鹰、虎、猴子等凶猛或灵活的动物。当地信奉的神灵,基本涉及世间之物。人死之后,当地相信依旧有灵,将自家祖先供奉在祖神位上祭拜,希望保佑家中安宁。各种祭祀仪式由“毕摩”主持,而彝族整个“毕摩”祭祀仪式活动都是围绕祭拜神灵展开的。
  3 莫西里村彝族祭祀仪式个案研究——祭山神
  传说当地曾发生过很多次洪災,冲走了土地、房屋、牲口和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地人认为是过度刀耕火种,损坏了当地森林植被,触怒了住在山中的龙,于是龙飞走了,没有山神派的龙王守护,灾难才会来到人间。当地认为有山就有龙,想要留住龙,以此护佑村寨平安,故有了祭山神的习俗。
  祭山神,彝语称“咪余吧”,定期选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龙或虎场天,因彝族人特别崇拜龙和虎。祭山神仪式有大小之分,作用效果也有范围限制。祭山神仪式在彝族人民心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对祭拜对象特别讲究。当地彝族地区一般每个自然村寨都有专门祭拜的山头——祭山,还有以户数为单位的小祭山。当地村寨公用的大祭山通常在较显眼的高处,并且是离村寨远一点的山头,以该村寨的主山脉为宜,但是一般选村落背后山脉中的最高山。同时,还需要以山中一棵大树为祭拜对象,俗称“龙头”。“龙头”一般是祭山中最大、最老、最高的一棵树,目的是能看到整个村落,以此让“龙头”告知山神,起到保护全村人的作用。根据祭山神仪式大小的不同,所需物品也不同。一般超过百户人家是大型祭祀,需要用一头黄牛作为祭品;几十户人家是中型祭祀,则用一头白毛山羊作为祭品;十户以下是小型祭祀,选用公鸡即可。大型和中型祭山神仪式需要由“毕摩”主持,小型祭山神仪式一般是私人祭拜,无须“毕摩”和所在祭山附近的其他人参与。   人类学家特别重视仪式感。拉德克利夫·布郎认为宗教研究的关键点是仪式,而不是信仰,并指出他的这种观念卢瓦西也曾赞同。在《献祭史论》中,卢瓦西指出:“仪式是所有宗教中最持久的要素,因而,从仪式中我们可以更透彻地揭示古代崇拜的精髓[2]。仪式分为宗教仪式和巫术仪式,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马塞尔莫斯在《巫术的一般理论》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解答,在仪式当中,无疑有一些在性质上是宗教性的,这些仪式是神圣的、公共的、定期的[3];然而,跟任何有组织的教派无关的仪式都是巫术仪式——它是私人性的、隐秘的、神秘的[3]。”可知,莫西里村的彝族祭山神仪式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故祭山神仪式属于宗教祭祀活动。莫西里村的彝族祭山神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仪式,完全具备祭祀的三大要素,因这个仪式有明确的祭祀对象、祭拜的人群和一系列的祭祀流程,因而可把当地祭拜山神活动称为“祭山神仪式”。在《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一文中,马塞尔·莫斯和昂利·于贝提出“献祭的图式”解释,分为三个部分:献祭首先是进人,又称进人献祭阶段(包括祭主、助祭人、场所、工具等);其次是牺牲献祭阶段;最后是退出献祭阶段。笔者尝试用马塞尔·莫斯和昂利·于贝提出的“献祭的图式”进行解释,解读莫西里村祭山神仪式的程序。
  3.1 第一阶段——进人
  “祭主”是莫斯和于贝尔提出的一个概念,他们把“献祭的益处所归属的主体或承当献祭效果的主体称为‘祭主’。这个主体有时是一个个体,有时是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一个氏族,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或一个秘密会社”[3]。大、中型祭山神仪式由“毕摩”主持,全村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大型祭山神仪式一般整个村寨的人参与;中型由祭山附近的村民参加;小型是私人祭拜活动,无须“毕摩”主持。但是,都需要将贡品带到祭山林中的“龙头”面前祭拜,祭祀品不能让女性沾手。彝族早期有女“毕摩”,在母系社会,女性可以接触祭品;但是近代,凡是需要祭祀供奉的物品,女性不能接触。
  3.2 第二阶段——牺牲
  大型和中型祭山神仪式主祭品为一头黄牛或者白毛山羊,小型祭山神仪式用一只公鸡即可。大、中型祭山神仪式还需一只草船(草均使用班毛草),头如龙、颈如鹿、腹似马、背像船、脚如鸡爪、尾似牛尾。另加上几个穿上衣物的草人,一个“升子”装满粮食,并且插上青杠、青松、乌泡等几种树枝。其含义是将公鸡或白毛山羊、黄牛献给龙,给它足够的粮食食用,派人去侍奉它;草船是龙的化身,草人是用来代替人去服侍龙的,树枝是为龙体遮荫,避免太阳晒到龙身。人们举行祭祀活动,向山神祈祷,求山神派山中的龙来守护祭山附近的人畜不被山洪、野兽伤害,达到五谷丰登、村民平安的效果。
  “毕摩”主持仪式,村中一部分高龄老人带头宣传。必须由本村寨最先来的那家祭拜,再逐家逐户祭奠。“毕摩”每到一家门前,则念些咒语,老人再向村民们宣传戒律,如哪些地方的树木不能破坏,并交代违者惩罚情况。最后,祭山附近的村民统一集中到祭山林的“龙头”前面。在主祭树“龙头”的脚下盖一所草房,将“升子”上的所有物品安放在草房内。“毕摩”念经交代后,杀白毛山羊或黄牛祭之。待肉和饭煮熟后,全体村民叩头跪拜,献以酒、肉、饭、水。
  3.3 祭山神仪式的退出
  献毕表示本次祭山仪式结束,大家可以开宴席。祭祀品如有剩余,则平分带回家食用。
  4 祭山神仪式的文化内涵
  大型祭山神仪式是当地最古老且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十分消耗人力和财力,但是当地人世代传承,认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实际上,该仪式是一场宣布乡规民约的聚集全村村民的集体活动。“毕摩”主持,体现了活动的神圣性,符合当地的万物有灵观,从而讓村寨有名望的长者借此机会宣传保护森林植被,制定村规民约。祭山神仪式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场积极文明和谐的宣传活动。
  一是寻找心理慰藉。祈求龙庇佑,防止山洪暴发,让村民安居乐业。这是人们内心的自我慰藉,表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崇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告诫村民要保护山林,特别是祭山林。从古到今,祭树上掉下的枯枝都无人敢捡、敢用。祭山活动对保护林木起到了积极作用,莫西里村的祭山总面积五亩左右,不算小祭山的范围,祭山林附近植被茂盛,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三是团结友爱,助力邻里关系。“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使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属于一个共同体”[4],加深了村民的感情,促进内部互帮互助。不仅给春耕后的村民提供了休整状态的场所,还宣传了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村寨史。祭山神仪式加大了村规民的约束力度,是增强村民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5 结语
  祭山神仪式反映了彝族的文化内涵,以及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社会治理问题,推动了当地文明和谐发展。间接叙述了在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通常会借用万物有灵塑造神圣性,用神秘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最终达到制定乡规民约的目的,使无秩序的社会变得有秩序。
  参考文献:
  [1]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26,416.
  [2] [英]A.R .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72-173.
  [3] [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合集[M].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33,179.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89.
  作者简介:吴燕艳(1993—),女,湖南怀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演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业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是我国旅游演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分支。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演艺产品为例,分析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原生态与现代化的矛盾、民族文化与非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民族旅游演艺内部建设的矛盾,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原生态元素与现代化元素有机整合;打造独有特色,增强旅游演艺效果;改善行政管理,重视人才培养。  关键词:民族文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本文以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为例,深入调查其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效与缺陷,评估乡土文化景观改造时的展现手法,尝试探索一条适合商业都市圈近郊区域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土文化;美丽乡村;高淳慢城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
期刊
摘要:追续权议题在本次《著作权法》的修订中激起了学界的激烈讨论,关于追续权入法是否有其正当性众说纷纭,反对者中有人否认其入法价值,有人认为国内艺术市场现状不适宜追续权的特性,有人以“挨饿的艺术家”“首次销售原则”等学说为基础反对追续权入法,然而这些观点未能全面细致地分析追续权的法理及其入法的利弊。追续权可以保证艺术家持续从创作的作品中获利,以鼓励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客观上与著作权法立法目的相契合
期刊
摘要:形式多变、意蕴深厚的器乐合奏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经其历史嬗变、规模演变,贯穿时间的仍是那蕴含和谐美的大千音乐世界。而打击乐作为管弦乐队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不同体裁的器乐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听觉美感。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银河,拨开历史舞台帷幕,从形式美的美学视角走进音乐世界,去聆听打击乐赋予器樂音乐“美”的声音。  关键词:打击乐;器乐合奏;音乐“美”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观首先是马克思的新闻观,因此,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在现代中国仍具有重大研究意义。马克思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在同新闻报刊打交道,他们的著作、通讯、信件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传播思想。马克思原著中所蕴含的新闻传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新闻界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指南。笔者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中《一件诉讼案》的内容后,对马克思新闻传
期刊
摘要: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多数在打破单向性沟通方式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汇聚发酵形成风波。本文从情感劳动和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探究“饭圈”文化中潜在的话语参与者为何变为数据的行动参与者,从而提出“行为目标—情感(情感劳动)—行为手段”的动态结构箱,探索其中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规律,得出多元文化下情感劳动是深层次的归因,其背后是理性逻辑和情感诉求。然后进一步提出“三制”的治理体系建设,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效
期刊
摘要: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重塑了居民的购物模式和形态,进而重构了城市商业空间。本文根据2017年南通市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以居民购物行为为切入点,通过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重点从空间规模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探讨移动智能设备使用下南通市居民购物行为的空间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使用移动端购物较多的南通居民购物出行更频繁,这会促进城市实体商业空间的扩张;第二,使用移动端较多的南通居民可选择的购物场
期刊
摘要:《送法下乡》是一本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作者基于中国农村特有的法治环境,挖掘基层实践中司法运行的成因及背后的理论问题,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中宏大的法律文化场景。本文在梳理《送法下乡》一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该书反映出的中国农村法律文化中的矛盾与冲突,并尝试提出在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中解决矛盾、缓和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送法下乡》;基层法治;农
期刊
摘要: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化在给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机遇,艺术的舞台化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钱杆舞是我国民俗文化中较完整、具有典型民俗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化,它所蕴含的文化机制,在民俗艺术演化的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钱杆舞的舞台化是指将民俗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化表演直观性地展现出来,以达到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与审
期刊
摘要: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除了承载观赏休憩、丰富市民公共生活的功能外,同时要满足居民对公园服务提出的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公园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公园管理体系中,医疗救助设施缺少较为科学的选址分析,缺乏对游客需求的样本统计。本文针对公园安全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向南京市珍珠泉公园内的游客发放问卷,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与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珍珠泉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