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男孩,总是在妈妈面前说自己不行,觉得生活没意思。这是孩子真实的表达,还是妈妈模糊的判断,家庭治疗师帮你寻找答案。
主持人: 李子勋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CCTV《心理访谈》特邀心理专家
最初的交流
提问妈妈:我的孩子14岁,他学习成绩挺好的,但是比较自卑,也不爱跟同学交往。
李子勋:是孩子自己讲的,还是你看出来的?
提问妈妈:他没有直接说自卑这个词,不过他明明考试考得很好,却总是说自己不行,还说活着没意思。
李子勋:在听取家长对孩子的描述时,我们很难确定,哪些现象来自妈妈的观察,哪些是孩子真正表达出来的。也很难确定,妈妈的观察,哪些是含混的,哪些是真实的。一个孩子如果学习很好,而且愿意去上学,有正常的交往,不管他怎么说活着没意思,你都应该相信,他内心是正常的。也许他是为了使你躲他远一点儿,或者想保护自己,不想暴露什么。
提问妈妈:孩子在家里特别爱说,但是在学校不太爱说,比较内向。
李子勋:为什么这就是问题呢,很多孩子愿意跟妈妈聊。你怎么就觉得这是一个麻烦?
提问妈妈:他在学校都不跟同学交流,我觉得这样他会很孤独。
李子勋:很多妈妈爸爸都会犯一种错误,那就是用自己的感觉来替代孩子的感觉。其实很多孩子不是孤独,是孤傲,他只不过是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很肤浅,懒得跟他们交往而已。但是我们却用一种习惯思维去评价这个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个男孩和女孩在花季的年龄是快乐的,为什么?因为自己内心的东西和现实充满了冲突,他们要来协调这种冲突。同样,他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满是冲突。因为过去可以听父母的,但是现在他觉得父母说得不对,或者觉得父母不了解他,而自己又无法把内心的东西清晰地表达,这时候他就会出现很矛盾的心情。每个孩子,尤其是那种聪明的孩子,在这方面的痛苦都是巨大的。因为越是偏内向的聪明的孩子,他们越有更多的时间来觉察自己的内心,这种孩子一定是痛苦的。小脸苍白,总是心事重重,走到哪儿,都是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没关系,这是一个必经的心理过程。因为14岁的孩子正在面对同一性危机,什么叫同一性危机,就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协调调,达到自我认同。如果一个13~16岁的孩子,一天到晚只知道傻乐,从来没有烦恼,对他的成长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因为内心的痛苦是一个很强的、刺激一个人心性发展的动力。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曾经深刻地痛苦过,他的心智会高速地发展。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千万不要干扰他这种痛苦。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唯一的一个策略就是好奇,用无知的态度去探索孩子,哪怕孩子说活着没意思,你也不要惊慌,要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问他:“孩子,你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的?妈妈对这个想法蛮好奇的,能告诉妈妈吗?我们能分享一下吗?”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去强化孩子的痛苦,记住,我们只用好奇的、感兴趣的眼光看着他,我们不作价值评判。我们不说,儿子你这是自卑的,这样是一种定论,孩子将被标签化;我们也不说,儿子你千万不能自卑,或一定要战胜自卑。这是对自卑的提醒,让他不自卑其实强化了他对自卑的关注。还不如说,儿子你不能太自信,让他觉察到自己也有自信,自信就被强化了。我们也可以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说:“儿子,你受的苦,我在你这个年纪都受过。”“儿子没关系,虽然妈妈是女孩,女孩和男孩不一样,但妈妈在你这个年龄,也曾经好几次想逃到深山里面。”
这样,我们就淡化了这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痛苦的重要性,那么他就会慢慢地,把自己的负性情绪摆在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会觉得妈妈都过来了,她现在那么成熟;爸爸在这个年龄时,也许比我更痛苦,但是他现在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其实孩子对时间概念的把握常常不是很准确,他往往会觉得,我现在的痛苦会一直延续到未来。有了这样一个类比,孩子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不会再那么害怕了。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小时候痛苦越多的人现在可能就越快乐,因为上天给每个人的痛苦都是有一定量的,如果小时候都把它尝过了,长大的滋味就是甜的。
青少年在这个年龄,任何情绪都是正当的,哪怕他说想杀人,千万不要以为他真的要杀人,那只是他的情绪表达,只不过有些词不达意。想想成人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是通过文化,通过我们的构词系统。而孩子学到的构词和表达是有限的,他还没有把中国文化的底蕴领悟得很深刻,而同时情绪在我们的大脑里又是无序存在的,是一种能量式的压力。于是当孩子要把这种压力描述出来时,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很有可能会出现偏差,让成人产生误解。
比如孩子说活着没意思,其实可能仅仅是觉得日子有些无聊而已,而妈妈用自己成熟的构词学一去理解,马上觉得天就要塌了。
作为心理医生,看到当事人的问题,我马上就会想,当事人的问题,有多少是我自己的问题投射过去的。
同样,父母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心与孩子内心分离出来。看到孩子的问题,你一定要觉察到,究竟自己有多少恐慌、焦虑和害怕的情绪,投注到了孩子的问题里面,从而构成了问题的严重性。
孩子对自我的假定是靠父母诱导的,如果他总能看到你好奇与欣喜的目光,总能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信任,那么他就会慢慢地在内心深处建构这样一个假定:我是重要的,我是有能力的。
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欢迎写信来。
本栏目信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秦铭([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