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定向经济学》
[英]托尼·劳森 著
龚威 译
定价:98.00元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8年1月
2018年1月4日,英国剑桥大学托尼·劳森教授的第二本学术专著《重新定向经济学》与中国读者见面了。托尼·劳森教授于2014年1月出版了中文版的《经济学与实在》一书,《重新定向经济学》是在此书基础上思想进一步升华,解答了经济学数学演绎主义放弃“逼真”原则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社会背景,提出了重新定向经济学的发展思路。
在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中,文字经济学、几何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同船相渡,没有排斥数理经济学的哲学和理性价值。进入20世纪后,数学与类似物理学的科学模型逐渐脱钩,放弃了必须真实的限制,成为“为数学而数学”的研究形式。经济学的数学建模使研究经济的目的被异化为研究方法的附属品。表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语境中,80%以上的位置都被数学建模者和计量经济学者所占有。非主流的语言表达均被看作异端学说,处于学术的边缘地位。劳森教授书中用实在因果论分析了主流经济学放弃“逼真”原则的历史过程及形式主义把研究方法变成研究目的内外成因。
有关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其争论从启蒙运动就开始了。1843年,作为自由主义学派的创始人J. 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他的《逻辑体系》一书中提出,经济学和各种社会科学都应当模仿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在社会现象中的原因合成原理是运用演绎方法的结果,牛顿物理学(力学)方法是经济学唯一正确的方法。L. 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经济要素》中认为,力学与经济学具有同构性,而且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不是方法论,而是方法本身,试图将他的一般均衡理论公式化、数学化。
在数学界里,不少数学家反对数学公式被应用于不合适的领域。在以后的100年中,西方经济学一直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向前推进。那么为什么“二战”结束之后的数理经济学又东山再起、呈渐强趋势,而在近30年又一步登上学术的顶端?笔者从劳森教授的分析资料中概括出两种力量:一是政治环境的压迫力;二是科学主义的推动力。这两种力量有一定的关联性,又产生于不同的认识基础。
“二战”结束后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学认识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的左倾倾向,主张在新政基础上的国家干预,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的缺陷,防止经济周期发生;另一种是坚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保守立场,包括新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在内,坚持以市场出清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传统理论来对抗国家观念。两种观念的对峙需要某种妥协的力量,那就是对宏观调控机制的呼唤和选择。然而,为保留资本主义自由的纯洁性,以麦卡锡主义为核心的极右运动登场了,矛头指向的是那些有悖于自由主义思想的一切“知识分子”。因为内容的性质和求真行为总是要担风险的,而形式结构的构建被认为不必做任何语言的过多解释和文字说明。为要素价格均等化所设计的模型则是思想和政治上的各派都能接受的希望。
政治运动结束了,而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却凌空而起,渐入佳境。
科学主义的形成来自三方面的推动力。首先,东方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极大成功再次被西方国家的新政选择所证实。古典的数学真理性被自然地推到了科学实验过程中。其次,科学研究的发展为科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帮助。数学的精确计算不断推动着对地球和宇宙的深刻认识和发现,劳森教授在剖析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精力关切了逻辑实在论及波普尔派、奥地利学派、制度学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所提供的各种相关认识和答案。最后,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为实证研究者提供了可信赖的工具。
以上内外大环境,可能迫使一部分经济学者绕开经济认识质的规定性,放弃研究方法中的“逼真”原则,片面追求数理逻辑,以创造经济学认识顶层设计成果。劳森教授作为一名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经常会陷入一种悲天悯人、左右为难的情感境地。因为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数学具有严密的、准确的科学导向性,抽象的函数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容,反映着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律。劳森教授决不是向数学本身宣战,而是希望找到演绎主义放弃“逼真”原则的主客观因素和历史成因,以便廓清21世纪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与科学的路径。在方法论的选择中,劳森教授的批判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囊括了视野范围内的各类相关认识。由于篇幅所限,仅从其捡揽的各种内容中节选一二,供读者查阅。
1.坚守了物质存在的本体观。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一切认识的基础,这是科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共同理解,并由此决定着认识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取向。经济学也不例外,失去了经济实在的真,也就失去了任何经济认识的信。
2.强调了批判实在论的认识观。以强调认识的有限性与可错性为基础,阐明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要求,通过批判再批判、否定与否定来达到证实或证伪的效果。正像商品交换中出现负面清单的一样,把数学模型放在绝对科学的地位本身就失去了科学价值。
3.厘清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人有独立的价值观、情感和不同境况下的心理反应,这决定着经济行为及引发的各种变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各种空间坐标的错位。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公式和生物学中的“PVRS模型”(种群再生产选择模型),不能轻易地套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范畴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模式也不能随便拷贝到其他国家。
4.强调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逼真性”。经济学是科学,而科学被定义为认识的真实反映。科学模型是必要的,模型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为数学而数学”的数学化经济学则脱离了“逼真性”要求。
5.遵守了自然法則和社会规则的统一。人是一种自然物,需要坚守生存中的自然法则,也要遵守人类独有的社会规则。一种是自觉遵守的规则,如互不相残、互相帮助、彼此关爱;一种是法律纪律压迫下的制度遵守,如有事请假、遵纪守法。都是主观意识和思想长久积累决定的文化表现形式。
6.提倡多元化的学术认识平台。经济科学的意义在于给人们一种正确的认识指南,以便于在经济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但世界又是开放的,除了事物本身独有的性质结构,还广受相关外部环境的影响,仅仅靠单一的演绎模型,很容易脱离实际、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多元化的经济学认识和方法,有利于防止选择中的简单化错误。
7.关于经济学前程问题。寻求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认可,是包括L. 瓦尔拉斯在内的经济学家的历史传统。数学家乌拉姆曾经就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向主流经济学集大成者萨缪尔森提出过严正质询,后者花费了几年时间思考才勉强搬出来相对优势理论做出回答。世界经济的不断崛起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这说明两者之间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对接点。在数学的应用方面,主流与非主流能否“走向一致性”,还有漫漫路程要走。
8.关于人类解放可能性的问题。劳森教授对此命题的分析虽然局限于性别关系的再生产和转变上,但他在承认认识或知识的相对性、经历的独特性和进步的可能性基础上,提出了理论解放的概念(《重新定向经济学》,第256页)。在当前新兴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在对创新思维的高声呼唤中,这一点恰好是不可缺少的辨析。请读者注意,到目前为止,社会研究领域中除了经济学的实验以外,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等,与数学的关系还相距甚远。
作为中国的读者,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希望从中国的分析语境和分析条件出发,建立起中国的多元化经济学论坛,让更多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出现在国内外学术论坛上;希望重新整合中国经济学研究资源,让更多的数学演绎精英回归到“逼真”的原则上来;希望中国的高端学术期刊放弃西方经济学的垄断地位,不拘数学模型降人才,给非主流的、多元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平等竞争的空间。
(作者系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教授)
[英]托尼·劳森 著
龚威 译
定价:98.00元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8年1月
2018年1月4日,英国剑桥大学托尼·劳森教授的第二本学术专著《重新定向经济学》与中国读者见面了。托尼·劳森教授于2014年1月出版了中文版的《经济学与实在》一书,《重新定向经济学》是在此书基础上思想进一步升华,解答了经济学数学演绎主义放弃“逼真”原则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社会背景,提出了重新定向经济学的发展思路。
在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中,文字经济学、几何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同船相渡,没有排斥数理经济学的哲学和理性价值。进入20世纪后,数学与类似物理学的科学模型逐渐脱钩,放弃了必须真实的限制,成为“为数学而数学”的研究形式。经济学的数学建模使研究经济的目的被异化为研究方法的附属品。表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语境中,80%以上的位置都被数学建模者和计量经济学者所占有。非主流的语言表达均被看作异端学说,处于学术的边缘地位。劳森教授书中用实在因果论分析了主流经济学放弃“逼真”原则的历史过程及形式主义把研究方法变成研究目的内外成因。
有关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其争论从启蒙运动就开始了。1843年,作为自由主义学派的创始人J. 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他的《逻辑体系》一书中提出,经济学和各种社会科学都应当模仿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在社会现象中的原因合成原理是运用演绎方法的结果,牛顿物理学(力学)方法是经济学唯一正确的方法。L. 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经济要素》中认为,力学与经济学具有同构性,而且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不是方法论,而是方法本身,试图将他的一般均衡理论公式化、数学化。
在数学界里,不少数学家反对数学公式被应用于不合适的领域。在以后的100年中,西方经济学一直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向前推进。那么为什么“二战”结束之后的数理经济学又东山再起、呈渐强趋势,而在近30年又一步登上学术的顶端?笔者从劳森教授的分析资料中概括出两种力量:一是政治环境的压迫力;二是科学主义的推动力。这两种力量有一定的关联性,又产生于不同的认识基础。
“二战”结束后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学认识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的左倾倾向,主张在新政基础上的国家干预,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的缺陷,防止经济周期发生;另一种是坚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保守立场,包括新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在内,坚持以市场出清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传统理论来对抗国家观念。两种观念的对峙需要某种妥协的力量,那就是对宏观调控机制的呼唤和选择。然而,为保留资本主义自由的纯洁性,以麦卡锡主义为核心的极右运动登场了,矛头指向的是那些有悖于自由主义思想的一切“知识分子”。因为内容的性质和求真行为总是要担风险的,而形式结构的构建被认为不必做任何语言的过多解释和文字说明。为要素价格均等化所设计的模型则是思想和政治上的各派都能接受的希望。
政治运动结束了,而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却凌空而起,渐入佳境。
科学主义的形成来自三方面的推动力。首先,东方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极大成功再次被西方国家的新政选择所证实。古典的数学真理性被自然地推到了科学实验过程中。其次,科学研究的发展为科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帮助。数学的精确计算不断推动着对地球和宇宙的深刻认识和发现,劳森教授在剖析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精力关切了逻辑实在论及波普尔派、奥地利学派、制度学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所提供的各种相关认识和答案。最后,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为实证研究者提供了可信赖的工具。
以上内外大环境,可能迫使一部分经济学者绕开经济认识质的规定性,放弃研究方法中的“逼真”原则,片面追求数理逻辑,以创造经济学认识顶层设计成果。劳森教授作为一名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经常会陷入一种悲天悯人、左右为难的情感境地。因为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数学具有严密的、准确的科学导向性,抽象的函数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容,反映着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律。劳森教授决不是向数学本身宣战,而是希望找到演绎主义放弃“逼真”原则的主客观因素和历史成因,以便廓清21世纪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与科学的路径。在方法论的选择中,劳森教授的批判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囊括了视野范围内的各类相关认识。由于篇幅所限,仅从其捡揽的各种内容中节选一二,供读者查阅。
1.坚守了物质存在的本体观。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一切认识的基础,这是科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共同理解,并由此决定着认识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取向。经济学也不例外,失去了经济实在的真,也就失去了任何经济认识的信。
2.强调了批判实在论的认识观。以强调认识的有限性与可错性为基础,阐明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要求,通过批判再批判、否定与否定来达到证实或证伪的效果。正像商品交换中出现负面清单的一样,把数学模型放在绝对科学的地位本身就失去了科学价值。
3.厘清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人有独立的价值观、情感和不同境况下的心理反应,这决定着经济行为及引发的各种变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各种空间坐标的错位。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公式和生物学中的“PVRS模型”(种群再生产选择模型),不能轻易地套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范畴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模式也不能随便拷贝到其他国家。
4.强调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逼真性”。经济学是科学,而科学被定义为认识的真实反映。科学模型是必要的,模型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为数学而数学”的数学化经济学则脱离了“逼真性”要求。
5.遵守了自然法則和社会规则的统一。人是一种自然物,需要坚守生存中的自然法则,也要遵守人类独有的社会规则。一种是自觉遵守的规则,如互不相残、互相帮助、彼此关爱;一种是法律纪律压迫下的制度遵守,如有事请假、遵纪守法。都是主观意识和思想长久积累决定的文化表现形式。
6.提倡多元化的学术认识平台。经济科学的意义在于给人们一种正确的认识指南,以便于在经济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但世界又是开放的,除了事物本身独有的性质结构,还广受相关外部环境的影响,仅仅靠单一的演绎模型,很容易脱离实际、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多元化的经济学认识和方法,有利于防止选择中的简单化错误。
7.关于经济学前程问题。寻求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认可,是包括L. 瓦尔拉斯在内的经济学家的历史传统。数学家乌拉姆曾经就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向主流经济学集大成者萨缪尔森提出过严正质询,后者花费了几年时间思考才勉强搬出来相对优势理论做出回答。世界经济的不断崛起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这说明两者之间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对接点。在数学的应用方面,主流与非主流能否“走向一致性”,还有漫漫路程要走。
8.关于人类解放可能性的问题。劳森教授对此命题的分析虽然局限于性别关系的再生产和转变上,但他在承认认识或知识的相对性、经历的独特性和进步的可能性基础上,提出了理论解放的概念(《重新定向经济学》,第256页)。在当前新兴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在对创新思维的高声呼唤中,这一点恰好是不可缺少的辨析。请读者注意,到目前为止,社会研究领域中除了经济学的实验以外,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等,与数学的关系还相距甚远。
作为中国的读者,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希望从中国的分析语境和分析条件出发,建立起中国的多元化经济学论坛,让更多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出现在国内外学术论坛上;希望重新整合中国经济学研究资源,让更多的数学演绎精英回归到“逼真”的原则上来;希望中国的高端学术期刊放弃西方经济学的垄断地位,不拘数学模型降人才,给非主流的、多元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平等竞争的空间。
(作者系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