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塑活动不仅是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更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个部分。惠山泥人作为我们无锡的特色,已经享誉海内外多年了。我们抓住地方特色并结合幼儿的特点开展泥塑活动,让幼儿在玩泥的过程中,通过“捏、团、搓、拉、压”等一系列动作进行手眼协调活动,让幼儿尝到“想”与“做”统一的乐趣,同时,从泥团形体的变化中,感受到立体空间的变化带来的奇妙感觉,更获得了空间理解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萌发。
一、彩色面泥——引领幼儿进入泥的世界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但传统泥工活动中让每个孩子玩一小块橡皮泥的做法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屏弃了原来泥工活动中玩小块橡皮泥的做法,自制了彩色面泥,以丰富的色彩引领幼儿进入泥的世界。
彩色面泥的特点:彩色面泥是用食用面粉加上各色颜料水混合制成的,纯天然,对孩子没有任何副作用;加上它色彩鲜艳、柔软、容易捏、团、拉、压等特点,所以非常适合小班孩子使用。
用彩色面泥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启发幼儿把贴近生活的、生动形象的物体表现出来。小班孩子的作品以平面为主,内容为感兴趣的小花、小草和常见的小动物以及简单的人物头像等。在指导幼儿动手做之前,先让他们对所要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对观察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的作品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童趣。如: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带了很多蜗牛到幼儿园,我们把它们放在玻璃缸里,小朋友一有空就围上去看,甚至把蜗牛拿到手里玩。孩子们对蜗牛的特征、习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自己萌发做蜗牛的欲望,因此捏出来的蜗牛形态各异:有的孩子做的蜗牛的背是一个园球,而有的孩子则用面条盘卷成蜗牛的背……蜗牛做好了,老师又引导孩子:蜗牛生活在哪里?于是便有了“泥土中的小蜗牛”、“草丛中的蜗牛”等主题。
中、大班幼儿的面泥作品由平面转向立体。但面泥坚硬度不够,它里面必须有支撑物,我们启发幼儿选择形态各异的玻璃瓶、废旧易拉罐、饮料瓶等作为内部支撑物。让幼儿在外面包上一层薄薄的面泥,然后根据支撑物的外形特点做成花瓶、各种头像等。等做好的成品半干时,在外面涂上一层白胶水(白胶用热水稀释),这样即可以让作品保存时间长,又可以增加它的光洁度。由于每个幼儿选择的支撑物不同,他们做出来的形态各不相同,孩子创新求异的思想不断涌现。通过各种开放性的活动大大激发孩子对泥塑的兴趣。
二、惠山泥——构建幼儿立体的空间
惠山泥的特点:柔软、粘性好,同时有一定的硬度,可以进行立体制作。
从平面到立体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物体立体站起来。以往我们开展的泥塑活动,往往是老师先展示一件成品,然后一步一步的示范作法,并让幼儿跟着做。结果,出现的是一堆大大小小形似却缺乏个性的东西。这种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使得幼儿的思路受到了限制,他们的童心、童趣被忽略,天性被抹杀了,这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我们尝试开放的泥塑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开发潜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展了主题活动“欢欢喜喜迎世博”。发现孩子们对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有浓厚的兴趣,于是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形态的海宝实物,通过观察、交流、模仿海宝的形态,幼儿了解了海宝如何站着的,他们的头和身体是怎样连接的,把一些难点在观察模仿中解决。随着对世博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对海宝产生了用泥制作的兴趣。由于孩子是在观察、游戏等自由的氛围中自发产生的活动,孩子们的作品形态各异。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老师把指导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学会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进行制作。通过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孩子们知道:做眼珠可以用圆珠笔印;鳞片用圆珠笔套印;毛发可以用小梳子梳出来等,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会了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有趣、生动、形象。
惠山泥还适合用印模进行制作拓印,用印模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用工具进行精雕细涿,从中培养了幼儿的细心、耐心、坚持性。
三、塑、画结合——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根据作品内容,我们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等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的时候,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先塑后画的。比较简单的,可以先画后塑。例如:树叶,我们采用的是让小朋友每人手拿一张树叶,根据自己树叶的形状先花出大型,然后再塑(叶脉),最后让小朋友上色。特别是用印模印出来的物体,我们鼓励孩子们用各种颜色进行彩绘活动。
通过游戏泥土,幼儿将天真浪漫、粗犷豪放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泥土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工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彩色面泥——引领幼儿进入泥的世界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但传统泥工活动中让每个孩子玩一小块橡皮泥的做法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屏弃了原来泥工活动中玩小块橡皮泥的做法,自制了彩色面泥,以丰富的色彩引领幼儿进入泥的世界。
彩色面泥的特点:彩色面泥是用食用面粉加上各色颜料水混合制成的,纯天然,对孩子没有任何副作用;加上它色彩鲜艳、柔软、容易捏、团、拉、压等特点,所以非常适合小班孩子使用。
用彩色面泥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启发幼儿把贴近生活的、生动形象的物体表现出来。小班孩子的作品以平面为主,内容为感兴趣的小花、小草和常见的小动物以及简单的人物头像等。在指导幼儿动手做之前,先让他们对所要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对观察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的作品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童趣。如: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带了很多蜗牛到幼儿园,我们把它们放在玻璃缸里,小朋友一有空就围上去看,甚至把蜗牛拿到手里玩。孩子们对蜗牛的特征、习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自己萌发做蜗牛的欲望,因此捏出来的蜗牛形态各异:有的孩子做的蜗牛的背是一个园球,而有的孩子则用面条盘卷成蜗牛的背……蜗牛做好了,老师又引导孩子:蜗牛生活在哪里?于是便有了“泥土中的小蜗牛”、“草丛中的蜗牛”等主题。
中、大班幼儿的面泥作品由平面转向立体。但面泥坚硬度不够,它里面必须有支撑物,我们启发幼儿选择形态各异的玻璃瓶、废旧易拉罐、饮料瓶等作为内部支撑物。让幼儿在外面包上一层薄薄的面泥,然后根据支撑物的外形特点做成花瓶、各种头像等。等做好的成品半干时,在外面涂上一层白胶水(白胶用热水稀释),这样即可以让作品保存时间长,又可以增加它的光洁度。由于每个幼儿选择的支撑物不同,他们做出来的形态各不相同,孩子创新求异的思想不断涌现。通过各种开放性的活动大大激发孩子对泥塑的兴趣。
二、惠山泥——构建幼儿立体的空间
惠山泥的特点:柔软、粘性好,同时有一定的硬度,可以进行立体制作。
从平面到立体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物体立体站起来。以往我们开展的泥塑活动,往往是老师先展示一件成品,然后一步一步的示范作法,并让幼儿跟着做。结果,出现的是一堆大大小小形似却缺乏个性的东西。这种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使得幼儿的思路受到了限制,他们的童心、童趣被忽略,天性被抹杀了,这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我们尝试开放的泥塑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开发潜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展了主题活动“欢欢喜喜迎世博”。发现孩子们对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有浓厚的兴趣,于是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形态的海宝实物,通过观察、交流、模仿海宝的形态,幼儿了解了海宝如何站着的,他们的头和身体是怎样连接的,把一些难点在观察模仿中解决。随着对世博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对海宝产生了用泥制作的兴趣。由于孩子是在观察、游戏等自由的氛围中自发产生的活动,孩子们的作品形态各异。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老师把指导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学会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进行制作。通过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孩子们知道:做眼珠可以用圆珠笔印;鳞片用圆珠笔套印;毛发可以用小梳子梳出来等,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会了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有趣、生动、形象。
惠山泥还适合用印模进行制作拓印,用印模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用工具进行精雕细涿,从中培养了幼儿的细心、耐心、坚持性。
三、塑、画结合——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根据作品内容,我们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等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的时候,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先塑后画的。比较简单的,可以先画后塑。例如:树叶,我们采用的是让小朋友每人手拿一张树叶,根据自己树叶的形状先花出大型,然后再塑(叶脉),最后让小朋友上色。特别是用印模印出来的物体,我们鼓励孩子们用各种颜色进行彩绘活动。
通过游戏泥土,幼儿将天真浪漫、粗犷豪放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泥土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工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