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发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小学阶段不同学生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同步,即使同一位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之间的发展也会不同步、不均衡,甚至在智的内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认知能力方面也会表现出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
评价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其“教育性”,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只有构建因人而异的多元评价,才能尽可能给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所以,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元评价,可以实现“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好学生”的教育理想,最大程度地发现、保护和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
因此,学校在评价流程上充分关注各主体及客体作用的发挥,从单一的评价变为立体的评价,从主观评价变为客观评价,从“一锤定音”的评价变为动态发展的评价。
1.让评价“动”起来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大德育观”,将德育内化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立体评价结构。
我们在操作层面秉承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学期初,各年级明确年级德育培养目标,结合年级主题活动逐一落实;根据年级不同可每月或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往往各班采取班会形式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并在讨论后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制定新目标或新方案;期末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互评和终评,以此给予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
2.全方位、多角度赏识学生
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赏识学生,突出“以爱育爱”,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即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周围人群对他的评价进行综合有效评价,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师、生、家长、社区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引导学生不断调整。
学生的自我评价。“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基本途径是“以参与求体验”,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各种体验,在实际参与中切实体验到合作、质疑、挫折、挑战、成功等,而获得种种体验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他们可以评价自己的智力、能力、实力、毅力,也可以评价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信心、勇气等。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學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提倡教师要“睁大眼睛找学生的优点”,最大程度地使用“激励原则”和“无错原则”。
3.为评价增添校本特色
融校本德育目标于其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校围绕“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出了分级德育目标,将学校追求的学生培养方向中蕴含的若干要素分解到六个年级段,让学生在升入每个年级的最初期就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些细化的德育目标与年级级训、班训乃至个人的“增加一个好习惯”相契合,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由知道转化为做到,实现知行合一。
融校本课程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新版《综合素质评价》中有“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将社会大课堂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为学生创设固定的学习模式,即“社会大课堂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体验感悟,将所学所获如实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融“全才及单项杰出人才”于其中,凸显“10 N 3”在综合素质评定中的价值。“10 N 3”项奖,是结合当前我国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发展任务,对原有的德、智、体“三好”标准的进一步丰富与细化。如,针对当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冲动性强、意志力薄弱等突出的问题和德育要求,我们细化出“爱心、守纪、诚信、劳动、礼仪、安全”等具体的评价指标,甚至进一步细化出具体的行为要求,还为此特别设立了“育爱杯”。
同样,在“智”和“体”中,我们不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做出了基础性要求,要求全体学生做到,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一步细化出“全优奖”“单项优秀奖”以及“突出进步奖”。同时,我们以“特长”奖、加“N”奖的方式,落实对“美”的关注和细化。
4.从“老师、家长要求我”到“我自己要求自己”
我们期望学生在多元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我们相信,只有拥有价值感的学生才会喜欢自己,只有喜欢自己的学生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愿意不断进步,寻找和确定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协商制定出合理的行动计划。学生在“自查—自我肯定(成功与进步)—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再自查—再自我肯定—再确定新的发展目标……”不断循环的“自我评价—目标引领”过程中,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老师、家长要求我”到“我自己要求自己”。
教师也在静候和参与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的过程中发现了每个学生的潜质和智能优势,在工作中不断赋予每一个学生爱的期待、爱的肯定、爱的鼓励,让这种评价在良性、和谐、自发的状态下不断增加价值。
编辑 _ 于萍
小学阶段不同学生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同步,即使同一位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之间的发展也会不同步、不均衡,甚至在智的内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认知能力方面也会表现出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
评价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其“教育性”,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只有构建因人而异的多元评价,才能尽可能给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所以,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元评价,可以实现“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好学生”的教育理想,最大程度地发现、保护和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
因此,学校在评价流程上充分关注各主体及客体作用的发挥,从单一的评价变为立体的评价,从主观评价变为客观评价,从“一锤定音”的评价变为动态发展的评价。
1.让评价“动”起来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大德育观”,将德育内化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立体评价结构。
我们在操作层面秉承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学期初,各年级明确年级德育培养目标,结合年级主题活动逐一落实;根据年级不同可每月或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往往各班采取班会形式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并在讨论后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制定新目标或新方案;期末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互评和终评,以此给予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
2.全方位、多角度赏识学生
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赏识学生,突出“以爱育爱”,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即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周围人群对他的评价进行综合有效评价,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师、生、家长、社区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引导学生不断调整。
学生的自我评价。“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基本途径是“以参与求体验”,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各种体验,在实际参与中切实体验到合作、质疑、挫折、挑战、成功等,而获得种种体验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他们可以评价自己的智力、能力、实力、毅力,也可以评价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信心、勇气等。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學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提倡教师要“睁大眼睛找学生的优点”,最大程度地使用“激励原则”和“无错原则”。
3.为评价增添校本特色
融校本德育目标于其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校围绕“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出了分级德育目标,将学校追求的学生培养方向中蕴含的若干要素分解到六个年级段,让学生在升入每个年级的最初期就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些细化的德育目标与年级级训、班训乃至个人的“增加一个好习惯”相契合,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由知道转化为做到,实现知行合一。
融校本课程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新版《综合素质评价》中有“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将社会大课堂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为学生创设固定的学习模式,即“社会大课堂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体验感悟,将所学所获如实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融“全才及单项杰出人才”于其中,凸显“10 N 3”在综合素质评定中的价值。“10 N 3”项奖,是结合当前我国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发展任务,对原有的德、智、体“三好”标准的进一步丰富与细化。如,针对当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冲动性强、意志力薄弱等突出的问题和德育要求,我们细化出“爱心、守纪、诚信、劳动、礼仪、安全”等具体的评价指标,甚至进一步细化出具体的行为要求,还为此特别设立了“育爱杯”。
同样,在“智”和“体”中,我们不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做出了基础性要求,要求全体学生做到,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一步细化出“全优奖”“单项优秀奖”以及“突出进步奖”。同时,我们以“特长”奖、加“N”奖的方式,落实对“美”的关注和细化。
4.从“老师、家长要求我”到“我自己要求自己”
我们期望学生在多元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我们相信,只有拥有价值感的学生才会喜欢自己,只有喜欢自己的学生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愿意不断进步,寻找和确定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协商制定出合理的行动计划。学生在“自查—自我肯定(成功与进步)—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再自查—再自我肯定—再确定新的发展目标……”不断循环的“自我评价—目标引领”过程中,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老师、家长要求我”到“我自己要求自己”。
教师也在静候和参与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的过程中发现了每个学生的潜质和智能优势,在工作中不断赋予每一个学生爱的期待、爱的肯定、爱的鼓励,让这种评价在良性、和谐、自发的状态下不断增加价值。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