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情感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64-02
音乐是古老而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可以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这需要教师巧妙构思,精心设计,使音乐与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度融合。
一、携情入境:转轴拨弦三两声
有效的导入能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捕捉、提炼文本中的情感触发点,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文本的情境。
如:《春联》是苏教版四上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上课伊始,教师便播放一首民乐合奏曲《喜洋洋》作为开场白,学生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浓烈氛围中。在音乐声中,教师生动地讲述:“新春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贴起了大红的春联,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教师边说边把大红的春联(文中的五幅春联)贴在黑板上。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年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情与文共:湖光秋月两相和
恰当的音乐能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生活体验,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味与想象中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情意相汇的最佳境界。
1.瓶颈之处渲染。
有人说:“音乐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在学生理解的瓶颈之处引入恰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如: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散文,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才能让古典边塞诗词表达的那种悲壮和苍凉丝丝缕缕侵入学生的心脾呢?只有埙曲,唯有埙曲。青海高原那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那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一切的一切就着音乐的旋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此环节的设计为课文难点的学习及写作方法的理解作了非常好的伏笔。
2.愤悱之处催发。
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在学生课文学习的愤悱之处,若能借助音乐催发学生的情感,则可使其情动辞发。
如:苏教版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要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又不得不杀大黑骡子的复杂心理。当学生情有所动时,教师巧妙地运用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创设一个让学生情感宣泄的生长点,即在第三次命令下达之后,请学生以“我的大黑骡子”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学生悄然动容,小小的练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3.抒情之处强化。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而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配乐朗读,则在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架起了一座桥梁。
如:教学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主旨段(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引领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如何让学生的内心在音乐的穹宇间得到雨露甘霖的滋养呢?比较了几首曲子之后,我认为《神秘园之歌》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柔美的旋律中,教师带着学生一唱三叹,不断地让学生朗读、涵泳此句:“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人间至真至纯至美之情,在学生的轻吟浅唱中得以抒发,情感也在一遍又一遍的深情诵读中达到顶峰,可以说,音乐用其独有的方式丰富了教学过程,也为情感的表达插上了飞翔的羽翼。
三、情溢于文:余音绕梁味无穷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用音乐煞尾,会让学生乘着袅袅的余音继续任思绪飞翔,达到纸短情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水乡歌》是苏教版二上一篇优美的诗歌,在教师和学生一同感受水乡的美丽以及人们的勤劳快乐之后,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环节:“我也来当小诗人”。这个仿写练习是现场生发生成的过程,学生朗读自己的小诗时,教室里响起了轻柔的音乐。在欢快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一展歌喉,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轻声哼唱。最妙的是这首歌曲是教师套用江南民歌《水乡歌儿多》的旋律,而歌词就是课文作者和学生写的小诗。相信,走出课堂,学生的耳畔仍然会时常响起这首《水乡歌》,因为它的根已经扎在了学生的心中。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的走入,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锦上添花;它的走入,让语文和音乐的融合渐入佳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情趣横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64-02
音乐是古老而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可以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这需要教师巧妙构思,精心设计,使音乐与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度融合。
一、携情入境:转轴拨弦三两声
有效的导入能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捕捉、提炼文本中的情感触发点,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文本的情境。
如:《春联》是苏教版四上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上课伊始,教师便播放一首民乐合奏曲《喜洋洋》作为开场白,学生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浓烈氛围中。在音乐声中,教师生动地讲述:“新春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贴起了大红的春联,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教师边说边把大红的春联(文中的五幅春联)贴在黑板上。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年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情与文共:湖光秋月两相和
恰当的音乐能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生活体验,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味与想象中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情意相汇的最佳境界。
1.瓶颈之处渲染。
有人说:“音乐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在学生理解的瓶颈之处引入恰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如: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散文,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才能让古典边塞诗词表达的那种悲壮和苍凉丝丝缕缕侵入学生的心脾呢?只有埙曲,唯有埙曲。青海高原那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那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一切的一切就着音乐的旋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此环节的设计为课文难点的学习及写作方法的理解作了非常好的伏笔。
2.愤悱之处催发。
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在学生课文学习的愤悱之处,若能借助音乐催发学生的情感,则可使其情动辞发。
如:苏教版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要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又不得不杀大黑骡子的复杂心理。当学生情有所动时,教师巧妙地运用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创设一个让学生情感宣泄的生长点,即在第三次命令下达之后,请学生以“我的大黑骡子”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学生悄然动容,小小的练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3.抒情之处强化。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而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配乐朗读,则在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架起了一座桥梁。
如:教学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主旨段(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引领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如何让学生的内心在音乐的穹宇间得到雨露甘霖的滋养呢?比较了几首曲子之后,我认为《神秘园之歌》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柔美的旋律中,教师带着学生一唱三叹,不断地让学生朗读、涵泳此句:“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人间至真至纯至美之情,在学生的轻吟浅唱中得以抒发,情感也在一遍又一遍的深情诵读中达到顶峰,可以说,音乐用其独有的方式丰富了教学过程,也为情感的表达插上了飞翔的羽翼。
三、情溢于文:余音绕梁味无穷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用音乐煞尾,会让学生乘着袅袅的余音继续任思绪飞翔,达到纸短情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水乡歌》是苏教版二上一篇优美的诗歌,在教师和学生一同感受水乡的美丽以及人们的勤劳快乐之后,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环节:“我也来当小诗人”。这个仿写练习是现场生发生成的过程,学生朗读自己的小诗时,教室里响起了轻柔的音乐。在欢快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一展歌喉,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轻声哼唱。最妙的是这首歌曲是教师套用江南民歌《水乡歌儿多》的旋律,而歌词就是课文作者和学生写的小诗。相信,走出课堂,学生的耳畔仍然会时常响起这首《水乡歌》,因为它的根已经扎在了学生的心中。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的走入,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锦上添花;它的走入,让语文和音乐的融合渐入佳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情趣横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