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心房颤动一站式治疗的手术策略优化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jin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经皮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房颤)一站式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认可,但其手术策略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一站式治疗的最优化手术策略。

方法

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114例连续收住宁波市第一医院的症状性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平均(4.5±1.4)分,HAS-BLED评分平均(3.3±1.0)分)],根据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植入在房颤射频消融前后不同分为先封堵组(61例)和先消融组(5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消融成功率、封堵成功率及封堵器边缘分流(pri-device leak,PDL)等数据,并讨论两种联合策略的优势。

结果

两组术中完全封堵率均较高(93.4%对92.5%,P=0.837)。术中即刻及术后随访均未发现≥5 mm的PDL。除2例(每组各1例)无症状性封堵器相关血栓患者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停用口服抗凝药。经过平均(21.4±10.2)个月随访,两组房颤消融成功率未见差异(77.0%对69.8%,log-rank P=0.772),但先封堵组术后45 d新发PDL的患者比例明显更低(6.6%对22.6%,P=0.01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联合策略与术后新发PDL独立相关(P=0.007,OR=6.13)。

结论

对于合并高卒中和/或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而言,先封堵或先消融的联合手术策略均安全、有效,但先封堵策略术后45 d的新发PDL风险更低。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心室基底部间隔侧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心电图特征以及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5月,阜外医院单病区经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心室基底部间隔侧的VA病例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在X线透视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激动顺序标测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10~40 W放电消融。分析后间隔不同部位VA心电图特点,术后3、6个月及1年动态心电
目的初步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治疗后,血栓溶解情况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14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房CT证实存在左心耳血栓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并在出院后1、2、3、4个月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房CT随访血栓溶解
毋庸置疑,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后针对CIED本身的长期个体化随访对患者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随着国内CIED植入数量的增加,术后管理的需求日趋增多,而现有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长期的诊室随访需求,且很多患者难以按照指南要求长期、按时坚持到医院随访。因此,目前国内CIED术后随访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具有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CIED使远程随访成为现实。已有的研究证实,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经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领域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房颤患者脑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的优化;②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问题;③房颤负荷、亚临床房颤、心房心肌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抗凝治疗策略。最后,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策略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电机械延迟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有无TIA/脑卒中将患者分为TIA/脑卒中组(n=65)和无TIA/脑卒中组(n=157)。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组织多普勒获取二尖瓣环外侧、二尖瓣环间
脑卒中及出血高危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步接受球囊冷冻消融左心耳电隔离及左心耳封堵术此前已有报道。本文介绍1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冷冻球囊行肺静脉隔离后,发现左心耳触发灶,随即使用球囊冷冻消融行左心耳电隔离术。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及再次脑卒中,术中联合行左心耳封堵术。现回顾该病例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总结经验。
总结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特征、导管标测和消融方法,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分析3例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结果及靶点特征。3例患者VA发作时均表现为窄QRS波,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前与左后分支分叉处2例;主动脉右冠窦瓣下1例。3例患者VA发作时V波前均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电位)和/或希氏束电位,且最早激动P电位均临近高位室间隔。近端希浦系统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CHA2DS2-VASc评分评估脑卒中风险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数字化病案检索系统检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病区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eGFR和CHA2DS2-VASc评分,根据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良组,统计并描述各组临床特征。对CHA2DS2-V
目的探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实施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CBA)联合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高脑卒中和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实施第二代CBA联合LAAC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术中相关参数及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并定期随访房颤复发、脑卒中等有效性指标。结果共入选28例患者,其中
心房心肌病是2011年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个诸多临床病损累及心房致其结构、电生理、功能改变的总和范畴。其心房基质改变既可由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持续所致,又可先发于房颤,作为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潜在因素,甚至独立于房颤而诱发脑卒中。因此,心房心肌病概念的引出为阐明房颤、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探索其防治与管理的模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但目前尚未研制出可以指导临床决策的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