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导线短路时动态张力计算的对比研究

来源 :水利水电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l_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研究国内外对于分裂导线短路时动态张力计算的差异,分别基于《电气一次手册》和IEC 60865标准,计算了分裂导线短路时的动态张力。对比了这两种方法之间输入条件和计算结果的差异,最终提出了关于影响分裂导线短路时动态张力计算的若干结论:IEC算法考虑了短路动态效应和导体受力的运动过程,引入了结构挂点常数,更接近实际情况,一次手册算法计算出的结果偏保守;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但所得出动态张力与次档距关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论文研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分裂导线;短路;次档距;动态张力;临界接触
  中图法分类号:TM7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1.06.012
  文章编号:1006 - 0081(2021)06 - 0059 - 04
  在超高压配电装置中,为满足载流量以及電晕、无线电干扰的要求,一般采用分裂导线作为设备连接线以及高跨线。在短路情况下,分裂导线所受到的短路电动力存在特殊性。在发生短路的瞬间,在同相的子导线间,由于电流的方向相同,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电磁力,并造成导线形变和偏移;同时由于子导线之间存在间隔棒,导线形变和偏移将会对末端挂点处产生一个沿导线方向的动态张力。
  动态张力大小与短路电流、分裂间距、次档距、初始静态张力以及导线型号参数等多个因数相关。这个张力具有冲击性质,作用时间非常短,且与导线挂点处构架刚度有关。国际上计算该动态张力的方法属于短路动荷载计算[1-3],且原理和步骤基本相同。国内的设计手册里给出了一项理论计算方法[4],并提供了算例。
  国内外计算分裂导线短路时动态张力的这两种方法,文中分别简称为IEC算法和一次手册算法,二者计算公式、结果差异较大,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计算输入条件
  为便于对比分析,根据一次手册上算例的输入条件(表1),通过两种方法的计算[4],对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表1中提供的计算条件可用于一次手册算法的计算;但是对于IEC算法,还需另行补充输入条件(表2)。
  其中,挂点弹性常数S表示导线挂点处结构的刚度,反映了材料或结构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其值越大,刚度越高,表现为受力条件下越难以变形。
  IEC标准给出了建议的取值范围(表3)。
  为分析不同S值对动态张力的影响,分别假定3个S值:1×105,6.0×105  N/m和3.0×106 N/m,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2 计算方法
  2.1 一次手册算法
  一次手册通过假定分裂导线子导线间的相关位置关系,分为不接触、临界接触、接触3种情况,分别采用“试凑法”计算[4]。
  式中:[Fm]为子导线间电动力,N;[F′m]为子导线间电磁引力,N;[T]为导体短路后每根次导线的实际张力,N;[T0]为导体的初始张力,N;[d]为次导线分裂间距,cm;[b]为两次导线最接近点距离,cm;[E]为弹性模量,N/mm2;[S]为导体截面积,mm2;[ε]为该次档距内导线在电磁吸力作用下的伸长率;[I]为次导线中短路电流,kA;[l0]为次档距,cm。
  (1)如图1(a)所示子导线临界接触,令[Fm=F′m],计算出临界接触次档距,同时算出动态张力。
  (2)如图1(b)所示,子导线不接触,次档距小于临界接触次档距,假定子导线间的最小距离值[b],令[Fm=F′m],算出动态张力。
  (3)如图1(c)所示,子导线部分接触,次档距大于临界接触次档距,假定子导线间的接触长度[l1],令[Fm=F′m],算出动态张力。
  以上计算步骤可利用Excel软件编制单变量求解的宏运算,通过改变可变项的值使得目标项的值趋于零,从而方便快捷的得出计算结果。
  2.2 IEC算法
  IEC算法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比较复杂,且从属于整个短路电流动态作用全过程计算中,涉及的符号较多。其计算过程步骤如下。
  (1)首先判断是否需要计算该项动态张力。对于不超过四分裂的常规分裂导体,当分裂间距[as]、子导线直径[d]和次档距[ls]满足一定条件时,其短路时的“夹紧”效应不明显,可以直接取主导线短路作用力(摇摆作用力)的1.1倍。
  而当满足[as/d≤2.0]且[ls≥50as],或者[as/d≤2.5]且[ls≥70as]这两个条件其一时,动态张力的作用被认为较为明显,需要单独计算。
  (2)计算子导线间的短路作用力。
  Vs/(Am);[I″k]为短路电流,kA;[v2],[v3]为中间值,可以用其他因数表示,公式略。
  (3)引入[j]值的概念,通过比较[j]值与1的大小,来判断子导线是否接触。当[j]不小于1时,子导线相互接触;当[j]小于1时,子导线未接触。
  式(7)中[N]表示柔性导线及所连接的两侧悬点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柔性指标,提出了“支柱绝缘子-导线”系统和“门构住-绝缘子串-导线”系统这两种状态下的表达公式[2]。
  (4)计算不同状态下的动态张力值。
  当子导线接触时,动态张力:
  当子导线不接触时,动态张力:
  式中:[ve]公式较繁杂,[ξ]是随[j]和[εst]变化的函数,[η]是随[as/d]变化的函数,IEC标准内均给出了以上函数的图表以及拟合公式[1]。
  IEC算法的计算步骤,相较一次手册算法而言,其计算公式更为繁琐,且同样也需要采用“试凑法”,基于Excel软件编制计算公式并采用单变量求解运算,同样可以便捷地解决求解问题。   3 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两种计算方法,而且采用IEC算法时取3种挂点弹性常数值,分别独立计算求解,计算结果见表4。
  当次档距的取值范围从2~40 m间变化时,分别求出不同的动态张力值,并将计算结果汇总成表,生成曲线见图2。
  通过该案例,采用IEC算法和一次手册算法分别计算,对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1)两种算法计算方法差异较大。IEC算法考虑了短路动态效应和导体受力的运动过程,并且引入了结构挂点弹性常数,更接近实际情况;挂点弹性常数取值越大,计算得出的动态张力值越大。一次手册算法没有考虑短路动态效应和导体受力运动,仅简化为导体受力形变后静态平衡,且没有考虑结构挂点弹性系数,即假定挂点是不可形变的理想刚体,从而忽略了结构挠度对短路动态张力的削弱作用,其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偏保守。
  (2)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但所得出动态张力与次档距关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对于分裂导线子导线,由不接触到临界接触状态,再到接触面扩大,其动态张力是先变大后变小,靠近临界接触状态时动态张力值最大。
  (3)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挂点处的弹性常数值,实际上与结构设计密切相关。结构设计规范一般仅规定不同构支架的允许挠度值,而对于高度不同、静态受力不同、以及结构材质不同的构支架或设备挂点,其弹性常数均不尽相同,且不易得出准确值,工程中可以参考IEC标准给出的推荐范围值选取。
  (4)在短路电流、导线参数及总跨度等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次档距是影响分裂导线短路时动态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选择次档距,是减小结构受到导体短路冲击力的重要手段。
  (5)分裂导线次档距的选择,需尽量避开临界接触点,使得子导线处于非接触区或者接触区,以降低导线对挂点处结构的荷载;且图2中非接触区斜率较接触区更大,即非接触状态下次的档距减小对动态张力影响更大。因此,对于发变电工程,可以采用间隔棒密布以减小次档距方式,也可以采用减少间隔棒以增大次档距的方式。对于设备之间的连接线,由于距离一般较短,宜采用间隔棒密布的方式。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某一具体案例,分别基于电气一次手册和IEC标准,计算了分裂导线短路时的动态张力,并且对两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对比和分析,得出影响分裂导线短路时动态张力的结论。
  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可增强设计人员对分裂导线短路情况下动态过程的理解,帮助解决变电工程分裂导线设计的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涉外发、变电工程日益增多。采用国际规范进行工程设计,是国内工程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难点之一。通过深入比较国内外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 IEC 60865-1-2011 Short-circuit currents. Calculation of effects. Part 1 Definition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S].
  [2] IEEE Std 605-2008 Bus Design in Air Insulated Substations[S].
  [3] CIGRE Technical Brochure 105 The mechanical effects of short circuit currents in open air substations (Rigid and flexible bus bars)[S].
  [4] 水電力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编.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 电气一次部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9:379-383.
  (编辑:唐湘茜)
其他文献
摘要: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深部变形在水库蓄水前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进入运行期后变形仍未收敛,需持续关注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通过对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运行期深部变形各种监测成果的历年变形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左岸边坡运行期的变形规律和变形收敛情况,评价了左岸边坡的稳定性;针对石墨杆收敛计与谷幅变形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谷幅和石墨杆观测的可靠性,论证了谷幅和石墨杆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左岸
目的筛选高效降解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微生物并鉴定其种类。方法分离培养出高效降解DON的微生物,鉴定该微生物种类,分析微生物各组分降解DON的效率,并在DON超标的小麦麸皮中开展应用。结果筛选到高效降解DON的菌株MB-1,该菌株能降解82.3%的DON。鉴定结果表明菌株MB-1被命名为Bacillus aryabhattai MB-1,中文名为阿氏芽孢杆菌MB-1。各组分降解DON的结果表明菌株MB-1产生至胞外的活性物质主导DON的生物降解。菌株MB-1可降解小麦麸皮中80
摘要:农业灌溉用水长期占据成都市总用水开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成都市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农作物生产和农业灌溉用水安全的前提下,从提高节水灌溉率降低农作物灌溉需水量方向进行研究,探讨了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并对成都市未来农业灌溉节水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随着节水灌溉率的提升,各类农作物的综合灌溉用水定额减小,其灌溉需水量均产生明显下降。但仅依靠实施工程性节水措施降低灌溉需水量存在局限性,
目的探究日光温室下的黄瓜中吡虫啉的残留,并进行消解动态研究。方法按照新版《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中的施药剂量、次数、施药间隔,于2020年在山东寿光开展日光温室黄瓜的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实验。利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研究日光温室黄瓜中吡虫啉的最终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吡虫啉在日光温室黄瓜中的消解动态的动力学曲线方程为C=0.0286e-0.262t,R2=0.6243,半衰期为2.65d;最终残留实验中,7、10d日光温室黄瓜吡
摘要:为解决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爆破粉尘及炮烟污染问题,研究了爆破粉尘及炮烟的特征与消散规律,提出了高效的降塵方法。针对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尾水洞的爆破开挖,开展了施工现场试验。分别监测了常规光面爆破、加水袋及水沙袋的光面爆破产生的粉尘浓度;以常规光面爆破试验的粉尘平均浓度值为基准,对比了爆破粉尘及炮烟浓度大小,分析了水袋及水沙袋对粉尘消散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加水袋及水沙袋的光面爆破技
目的建立基于适配体互补链同时检测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2种真菌毒素的荧光试纸条。方法通过优化2种适配体的浓度以及缓冲体系的pH值,提高同步检测OTA和AFB1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结果OTA和AFB1的T线(TO和TA)和C线荧光强度比值与对应真菌毒素的浓度
摘要:针对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拱坝混凝土温控防裂,根据坝址气候条件、拱坝结构特征、混凝土施工条件、混凝土材料特性等基本参数,分析了拱坝温控设计的气温、水温边界条件,提出了温度控制标准,并研究了温控防裂措施。通过对拱坝混凝土施工期温度控制仿真计算,分析了拱坝混凝土从浇筑至拱坝封拱后的温度场、温度应力状态及变化历程,评价了拱坝混凝土各时期的抗裂安全状态,推荐了温控措施综合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拱坝混凝土温控
沙门氏菌为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据其引起疾病的不同症状可分为伤寒沙门氏菌和非伤寒沙门氏菌,前者主要引起人全身或局部器官的侵袭性感染,后者多致胃肠道疾病。但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非伤寒沙门氏菌也具较强侵袭力,肠炎沙门氏菌则是引起侵袭性感染的重要沙门氏菌血清型,其侵入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的能力是引起感染的关键步骤,众多毒力基因编码侵袭蛋白参与该过程,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鞭毛基因及SPI-1上的毒力基因如inv、sip、hil等,此外仍有许多功能尚未明确的基因如yhbC有待探索。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个基因致病机制,但致病过
摘要:研究城市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受水灾影响范围对于城市防洪至关重要。以ARCGIS应用软件为平台,利用浑河沈阳城市河段主城区的DEM模型和水文分析数据,通过对比浑河沈阳城市河段的洪水风险图,分析了该河段右岸三环内主城区的超标准洪水淹没范围。分析方法能够满足超标准洪水淹没分析的应用,并可为其他城市或河流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超标准洪水;洪水淹没范围;GIS;DEM;浑河沈阳城
镰孢菌毒素是镰孢菌属真菌产生的多种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是常见的污染粮食和饲料的真菌毒素种类,严重威胁人畜健康。近年来镰孢菌毒素污染粮食和饲料的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和饲料安全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农产品收获后的物理、化学脱毒方法存在着脱毒不彻底、营养成分流失以及化学试剂残留对人畜健康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控镰孢菌及其毒素危害的方法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镰孢菌毒素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动植物的危害,阐述农产品收获前后生物防治镰孢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