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_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为“写境”,一种为“造境”。本文主要通过赏析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笔法与墨法来探究古画中的意境,分别举例进行赏析,最后得出两个观点:首先,墨法与笔法是表现“意境”的方式方法;其次,掌握笔墨技法是表现“意境”的基础,对笔墨技法进行经验性的累积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意味深长的“意境”。
  赏析古代中国画离不开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词汇,是中国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元素。直到明末,唐志契在《绘画微言》中第一次使用“意境”一词。那么,意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本文主要从笔墨的角度探究其对意境表现的影响。
  一、中国画中笔墨的含义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轻重、快慢、曲直等变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等变化。“笔”中又分为笔法、笔意、笔势、笔力。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与法度。中国画的笔法与书法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起、行、收三个变化的过程。笔意,笔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意趣。行笔变化主要有侧锋、中锋、中侧锋、逆锋、散锋、点、线七种。笔势,指用笔的痕迹所产生的动势。笔力,指用笔
  的力量感。
  “墨”,有五色:干、焦、浓、淡、湿。“墨”,通常指墨质、墨性、墨法。“墨质”又分新、焦、宿、退、埃五个类型。“墨性”分为枯、干、润、湿、漓五个类型。“墨法”主要有破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四种方法。
  二、中国画中意境的含义
  意境,指画家寄情于景,通过使用笔墨的方法所描绘景物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景象。意境中的“意”,主要是画家表现出胸中之意,强调精神。“境”,主要指画家表现现实中的真实情景。历代画家评论意境,一般推崇“真情”与“真景”的结合,因此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以境胜,可称为“写境”,描写景物较着重其具体特殊的外部联系,“情”“意”隐约其中;另一种是意胜,可称为“造境”,在景物措置上有更大的自由,能更充分强烈地抒发主观的“情”与“意”。
  本文主要探索古代中国画(下面简称古画)中笔墨与意境的关系,所以就分别从“写境”中的笔墨与“造境”中的笔墨进行对比赏析。笔者主要从画作入手,分析画作中的笔墨技法,从而探究古画中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三、写境中的笔墨
  “写境”可以称为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表现出景致所产生的意境。下面主要从古画入手,分析写境中的笔墨技法,从而探究古画中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游春图》(见图1)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所以从它开始展开赏析。
  画作描绘出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画面主要描绘了人物、山石、水、树木、楼阁、小桥、船只等景物,人物、楼阁、小桥、船都主要采用勾勒的笔法,没有皴法。山石的结构以墨线勾勒,线条稍粗,并且行笔时婉转多变,顿挫分明,巧妙地表现出山石的坚硬并且粗糙的特点;由凸起部分向凹起部分染石青、石绿。树木的勾勒用线稍细且匀直,远处的树木用点表现,前后树木的质感形成对比,其枝干则以重色晕染,主要采用平涂的方法,使树木具有充实感和体积感,与山体形成黑白对比,增强画面的丰富感,树枝上的花瓣用色点出,表现其生动的形态。
  画面大面积的水域用线条勾勒出湖水的流势和水波的动态,略施淡彩染出水波的层次,塑造出了水波的体积感,又具有节奏感与韵律感。云水的勾勒,线条匀称,运笔流畅,加之云朵采用提粉法的染法,使山体与云朵形成前后的遮挡关系,表现出空间的一种层次感。整体画面以淡墨为主,画面最深的地方是用石绿加墨点缀在山的高耸处。浓淡的对比使画面前后空间拉开,明显远山的高耸与近山的低矮形成对比。墨法主要采用积墨法,主要表现出早春时节山川的秀丽,所以山峰的积墨法较明显。整幅画面中,山、树、房屋是静止的,人、水、马、舟、云是运动的。所以,“写境”中的景物一般来说是松动的,有些是表现景物动静的对比,有些也可能是空间上疏密的一个对比,还有可能是墨色中浓淡的对比等。佳作一般集这些对比于一体。
  所以,这幅画作通过笔法与墨法表现出的“境”是:天空空旷,山峰高耸,水波浮动,人游景中,树木盎然,浮云流动;而表现的“意”体现为: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心旷神怡的感觉。墨法与笔法是表现“意境”的方式方法,换而言之,“意境”通过笔墨技法来表现。用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的句子总结,其写道:“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山上有石小块堆其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晕开,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四、造境中的笔墨
  “造境”可以称为画家的主观表达。正如朱耷在《题山水画》中所言:“墨点不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桠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这更能体现出画家寄情于景,描绘心中之景的含义。下面主要从古画入手,分析造境中的笔墨技法,从而探究古画中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而郑板桥独爱竹。所以,笔者就从郑板桥的《墨竹图》(见图2)展开赏析。画面中粗枝一株,小枝若干。竹子枝干偏瘦,主要以中锋用笔,节节挺拔坚韧,竹叶以浓墨和淡墨交替使用,以中风和侧锋撇出,竹叶整体繁而不乱,疏密有致。不管是竹枝还是竹叶,运笔都十分沉稳有力,柔中带刚。为什么说郑板桥画的不是“写境”而是“造境”呢?从画面中来看,左边的枝叶厚重浓郁,但枝干确比右边的枝干细很多,这样跟现实中的“粗枝重叶”竹子是有所违背的。而郑板桥自己对此也有所解释,谓之:“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竹子;“胸中之竹”指画家心中的构思,想画的竹子;“手中之竹”指画家通过思考用笔墨技法结合心中之竹所画于纸上的竹子。而后谓之:“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所以,他后期画的都是“胸中之竹”。
  这幅画通过“笔法”和“墨法”表现出的“境”是:枯瘦的竹枝、茂密的枝叶。“意”表现为:以竹自拟,表现出自己为官清廉、清贫的生活状态。
  为什么在“造境”这部分会选用郑板桥的作品来赏析呢?是因为大部分的文人画家,前期可能都是在“写境”,而后在现实的生活环境或状态发生改变以后才开始追求“造境”的阶段,追求通过笔墨抒发心中之境。所以,不能片面地分析某一个画家的某一张作品或某一个时期对画家整体的画风进行评判。并且,“造境”和“写境”是相对而言的,也不可以严格地划分。
  所以,掌握笔墨技法是表现“意境”的基础,而且对笔墨技法进行经验性的累积才能表现出“造境”的境界。
  五、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墨法与笔法是表现“意境”的方式方法,换而言之,“意境”通过笔墨技法来表现。笔墨是“意境”表现的媒介,所以表现“意境”离不开笔墨的使用。
  掌握笔墨技法是表现“意境”的基础。而且对笔墨技法进行经验性的累积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意味深长的“意境”。论文开篇罗列出很多种笔法与墨法,这些技巧都为画家所服务,画家想展现出怎样的“意境”就可以选用相匹配的笔法和墨法。而笔墨的技法很多,所以只有画家进行长期反复地练习才会形成经验,而长期对笔墨技法进行经验性总结,画家才能下笔,获得想表现的“意境”。
  最后引用两位大家的话进行总结:
  “大涤子云,作画多用悟墨,悟者无心,所谓天然也。”
  ——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別构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方士庶《天慵庵笔记》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文露(199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国内对于民俗器物的研究,是随着20世纪民俗学的兴起发展起来的。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器物的研究是从属于民俗学的,主要集中在对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民族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鲜有从民俗文物自身的特质出发进行的研究。民俗器物是手艺匠人传承前人的技艺,结合当代的物质条件和审美特征创制出来的。這些器物积淀着人类造物的观念、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中国传统造物沿袭着一套自成体系的尺度标准
期刊
在历经战争后灰烬般的迷茫,到以爱与和平之名的狂欢创作,再到互联网网住全人类的地球之旅之后,2016年1月11日,David Bowie离开了我们。在最后的专辑《Black Star》中,他给我们讲述了“Lazaus”的故事——耶稣的门徒撒拉路死后第四天,奇迹般地重生,挂着满身的绷带从埋没他的洞穴里走了出来。当然,最早听到那句“look at me, I’m in heaven”的吟唱时,我们并不知
期刊
“衣食住行”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衣”是其中最能体现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要素,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封建社会,平民百姓的衣着带有群体的身份标记,这些标记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平民百姓的代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黔首”“布衣”“白衣”“白丁”等。  一、与服饰色彩有关的平民代称  (一)黔首、黔喙  《礼记·祭义》中提到“黔首”一词:“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期刊
赝品问题是西方艺术哲学中的一个复杂问题。本文试图探究赝品本体论的地位,回答赝品和原作是不是同等的实体存在物这一问题,通过厘清赝品和艺术品的关系,分别对古德曼的艺术真本观、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思,最终得出结论:赝品是艺术品,但是与艺术品的本体论地位不同,关键在于赝品缺乏原作的原创性,原作是艺术家想象与创造的结果,而赝品终究只是对原作或原作技巧的复制。  “赝品”是一个相对于“原作”而
期刊
在元代艺术领域,赵孟頫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精通诗文,谙熟释道,通晓音律,擅绘画,工书法。其书擅长各体,结字用笔欲超迈唐宋而直入晋人之室,由此形成了清秀逸美的“赵体”,沾溉后人。在书法领域,他不仅有丰富的书写实践,也提出过在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总结。其中尤以《兰亭十三跋》中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影响最巨。  赵孟頫认为,作为组成书法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音乐元素在城市宣传片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让观看者形成对该城市的认知联系,能够通过营造该城市的氛围增添该城市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能够让观看者将情感转移到城市上来。本文重点对城市宣传片中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音乐元素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了城市宣传片中采用音乐元素的几条策略,以期为城市宣传片的创作提供一  定的借鉴。  用宣传片对城市形象进行宣传已经成为常态,这样无疑增加了城市的“软实力”。说起我
期刊
对于演唱者来说,声乐演唱技巧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实现对声音频率协调控制的基础,是提升合唱团整体实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主要就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策略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在合唱表演中,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决直接影响着整体演唱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声乐演唱技巧是实现情感表达的基础手段,如果缺少技巧方面的配合,那么就会失去情感传递的准确性与顺畅性;其次,声乐
期刊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是20世纪匈牙利民族主义作曲家,是最早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采集整理了近两千首匈牙利民间音乐,并改编了这些民歌,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音乐素材,其影响了他的音乐风格。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晚期创作的作品最为有名,如《管弦乐协奏曲》。本文将以巴托克的《管弦乐协奏曲》为例,对其音色布局、独特的创作风格、乐器演奏技法和配器技法进行说明,
期刊
藏传绘画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后最终形成了诸多地域性绘画流派,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种。本文试图结合五种绘画流派的产生、发展及主要风格特征,梳理和总结它们的表现方法。  藏族传统绘画有壁画、唐卡、匝尕利等几种主要形式,其中尤以唐卡因其形式内容等诸多特殊因素而备受关注。据文献记载,藏族唐卡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唐卡艺术在积极适应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了周边各
期刊
古筝曲《苗岭的早晨》是一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的古筝作品。此曲由焦金海改编,乐曲表达了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该作品将苗族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并且使用了新的演奏技法,将古筝调弦扳手运用在演奏过程中,惟妙惟肖地将森林中百鸟欢唱模仿出来,使整个作品富有生命力与活力。  作品《苗岭的早晨》最初为1974年白诚仁创作的口笛曲,后由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