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水族妹子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12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达旧金山的那天晚上,堂叔就对我说:“明天带你到一个水族妹子家做客。”听他这么一说,我喜不自胜,在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居然还能觅得本民族妹子的身影,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堂叔又告诉我,那个水族妹子是十年前移民过来的,与当地一个华人成亲,育有一子,上个月才满五周岁。
  我问堂叔与水族妹子结识的过程。堂叔说,有一次上街,看见那水族妹子用马尾绣背带背孩子,便上前问她背带的来历。她说是老家人送的。堂叔于是断定她是来自中国水族地区,一问,果真如此,又问她是否会说水语。她点头说会,堂叔随即用水语与她交流。一番交流之后,彼此都惊喜不已:不承想,在这异国他乡,竟还能听到原汁原味的乡音。从此,他们便情同父女,隔三差五,不是你来,就是我往。
  次日,我随堂叔一同前往那水族妹子家。刚叩开家门,就听她用水语说道,“是爸爸来了!”互相介绍寒暄后,她笑容满面地给我们沏茶让座,唤来她五岁的孩子,管我叫舅舅,又叫堂叔“外公好”。孩子不会说水语,用的是汉语问安,但一股亲切怡人的水族味儿还是扑面而来。
  这是我们水族人的礼节,姑娘出嫁到婆家后,都会叫夫家上了年纪的上一辈人“爸爸妈妈”;同样,在夫家生活一段时间,一般是有了孩子后,再回到娘家时,也会叫上一辈人为“爸爸妈妈”,这是约定俗成的礼数,但此时此地,听到这些个称呼,还是引起我的诸多遐思。
  我不知道水族人的这一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外人听了这些称呼会有什么感想,反正在经历了不同文明的碰撞比照之后,我很快就发现这早已融入水族妇女血液的礼节的可圈可点之处,令我感怀不己。
  堂叔也说,在家乡听到这些称谓已习以为常,也没有多少想法和思考。但在异域待的时日久了,听惯了不少亲生骨肉叫唤父母都是直呼大名之后,忽又听到这些来自水家女子之口的可人的称呼,心里不由泛起阵阵涟漪。
  堂叔还时常感叹,他如今年事已高,己没有多少可供他称呼爸妈的人让他去称呼,他总是叮嘱儿女们要牢记水家人的这些礼节。欣慰的是,他的几个子女都很听话,一遇到这样的场合都能自觉地进入角色。至于他们因此而赢来的认可和赞许,自然是不计其数。
  至此,我才明白前年堂叔为何在假期特地带上孙子回老家待上一段时间,他是要让孙子在那个特别的环境里自觉接受熏陶。那一次,给我的触动很大,也正是由于他携孙子的远道而来,让我对本民族这些待人接物的礼仪有了更深的认识。临近开学,即将启程返回美国时,堂叔又带上孙子一家家话别。孙子都会向他的叔父叔母、伯父伯母道一聲:“爸爸妈妈,再见!”
  有别于家乡的孩子,这是呼吸着异国空气长大的新一代,但学起祖先的礼节来也颇真诚和投入。难怪,有兄弟听后也满意地摸了摸他的头,又拍了拍堂叔的肩,说:“都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还记得水家人的礼节,真是不容易!”堂叔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和发扬呢!”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三月三,处处笙歌染红蓝;  姹紫嫣红添锦绣,壮侗苗瑶大联欢。  大地飞歌传喜讯,春回神州处处新;  缤纷三月佳节到,幸福最是壮乡人。  三月歌圩歌飞扬,欢声笑语满歌乡;  壮家阿哥苗家妹,共唱时代好乐章。  壮乡风情情浓浓,传唱南北到西东;  骆越文化如醇酒,年年款待醉东盟。  山歌唱响东南亚,连接东盟亿万家;  不分民族和國界,齐聚邕城把台搭。  壮欢唱出和谐调,平等自由乐陶陶;  诚信
期刊
非遗是手艺,也是日子。上林县白圩镇龙宝村石塘庄的村民继承祖辈传统手艺,在家里从事手工红糖制作,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清晨,在上林县白圩镇石塘庄,一缕缕白烟不断升腾,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未见红糖,已闻糖香。那股诱人的香甜味道熟悉而亲切,不禁让人想起了孩提时代。  走进村民周海银家大院,周海银夫妇及其父母正忙着压榨甘蔗汁,烧火煮糖水,搅拌糖浆,灌浆制作红糖。  在石塘庄依然保留着传统古方熬制红糖
期刊
画眉爱落鱼峰山,鲤鱼爱游小龙潭;  柳江画眉亮金嗓,歌唱广西三月三。  桃红柳绿闹春热,壮乡欢度山歌节;  百灵画眉共欢唱,歌唱民族大团结。  春回大地百花香,五湖四海聚一堂;  壮乡儿女齐欢唱,民族团结万年长。  树有根来水有源,中华文明五千年;  民族团结是真理,和谐民风代代传。  春日暖暖照壮乡,桃李争艳竞芬芳;  民族团结同喜庆,一片欢声四海扬。  阳春三月百花放,人人欢笑聚壮乡;  四海
期刊
鲤鱼爱游响水滩,仫佬爱赶三月三;  街头路尾人潮涌,男女结对爬歌山。  三月桃花滿山岗,八桂人民着盛装;  相约佳期赶歌会,一路笙歌扮鸳鸯。  八桂三月正阳春,花上枝头绿茵茵;  不论男女或老少,携手同行去踏青。  一路唱来一路行,村村寨寨起歌亭;  现在时代大变化,幸福安康享太平。  歌声一浪接一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传统民俗代传代,优良文化再弘扬。  三月春雨伴春风,枝繁叶茂花儿红;  八桂
期刊
男:又是一年三月三,歌海處处翻波澜;  阳朔也添浪花朵,街头巷尾歌飞扬。  女:青石地板幽幽巷,漓水岸边古城墙;  歌台搭在榕树下,歌场好比摆战场。  男:兜里装着红鸡蛋,阳朔来赶三月三;  有幸遇着唱歌妹,好比糯饭见红蓝。  女:对着铜镜巧梳妆,阿妹头上戴玉簪;  精心打扮人漂亮,人靠衣装马靠鞍。  男:政府贴息放贷款,哥我垦地又开荒;  果树种满半边岭,尽是蜜桔沙糖柑。  女:阿哥是个男子汉,
期刊
“菉洪地险触云端,坡顶橘苗览远山。”深秋,菉洪的风从雨帘里蹿出,带着天空的淡雅和土壤的浓郁,夹着霜露的微寒和雨霁的温和。  海拔878米的菉洪主峰,耸立在德保县东南面的隆桑镇陇色村,目之所及的地名就够你记了:前面半山腰上的大力屯,河岸的下布村,地处田东县境、与之高矮相似并遥遥相望的摩天岭,后面是八角林下的荣华乡紫巴村,再往后就是德保县最低处——海拔仅200米左右的东江村。  我们的车队是跟着秋风的
期刊
地处云贵高原南沿的广西南丹县中堡苗族乡有7000多苗族人口。那里曾有这样一个习俗:苗族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要是不会盘发、不会刺绣,就很难嫁得出去。  因为这层原因,当地的苗族姑娘从小开始,头发剃光3次后,就不能再剃了,而是把头发留起来,让头发一天一天地变长。未长到18岁,头发不用盘,打辫子也行,束成一绺也行。等姑娘长到18岁,就是长大成人了,从此,必须把头发盘起来。因为这是苗家世代沿袭下来的规
期刊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要去走访的地方是东兰县三弄瑶族乡隆奋屯的感恩文化园,那是一块净化心灵的风水宝地,散发浓厚的感恩文化气息。  驱车翻山越岭,虽然道路曲折且不无艰险,但沿途重重高山大岭,峰翠坡绿,随风荡漾,犹如一幅幅壮观的国画令人目不暇接。行至隆奋屯山坳口,这壮观的画面突然定格在我的视线里:镌刻习近平总书记“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  的鲜红
期刊
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于2003年8月挂牌成立,是伴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全市辖7个县(市、区),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壮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9.43%,是全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崇左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是红八军的故乡。  崇左沿边、近海、邻首府、连东盟,是中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日月换新天;  田野风光美如画,村村寨寨是乐园。  难忘当年旧土床,夏日温暖冬天凉;  如今村民住大厦,蚕虫都住空调房。  多数人民缺吃穿,生活苦比吃黃连;  全靠改革开放好,日子过得比糖甜。  特别过去这五年,真是一步一重天;  百姓得益全靠党,我们饮水要思源。  柴刀利利全靠钢,谷子晒干靠太阳;  人民走向小康路,全靠习总党中央。  乡村处处大改变,人民旧貌换新颜;  龙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