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3月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9次谈及“中国梦”,习主席坚定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习近平主席给出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如果说中国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纽带,那么职业精神,则是各行业劳动者们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职业精神的传统描述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精神”,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对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从广义上来讲,具有系统性,不仅包含狭义上的职业精神,还包含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等。在现代开放竞争的环境中,职业精神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还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必需品。职业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是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基础,是企业立业之本和保持基业常青的必要条件,是促进行业健康、全面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
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解放军精神、抗震精神……在这些不同时期塑造的时代精神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的职业精神。坚守坚韧、无怨无悔是我们对传统职业精神的一种描述与写照。长期以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被视为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1950-2013年,为了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14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激励人们向劳动模范学习。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象征着一种职业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的首次劳模评选,出于大生产建设的需要,评定标准围绕各种劳动竞赛制定,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是主要标准。19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对“劳模”和“先进”进行了理论概括,评定标准是看其在推动生产力方面是否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作出了较大贡献。具体包含了9项指标,第1项就是“对超额完成全国先进定额和计划指标有重大贡献者”。1989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召开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当选全国劳模的指标,同为9条,“在发展企业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成为评选的首要标准,而这一标准也基本延续至今。
纵观劳模的评选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最初所强调的“无私奉献”已不再是衡量劳模的关键指标,“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评选的首要标准。这一标准的方向性调整反映出根据时代的要求,劳模精神已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职业精神也应进一步丰富,体现出时代特点,形成现代职业精神。塑造和建设与时代相应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增强企业健康发展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与时俱进的职业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敬业、责任、规范、协作”四个方面的品质一直都被视做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强调与时代相应的职业精神并不是意味着这些品质已过时,需要抛弃;而是意旨在新的时期,现代职业精神应体现为对这些核心品质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现代职业精神的时代解析
现代职业精神是对传统职业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所具有的敬业、精业、创业和立业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及其行为表现。目前社会对职业精神的宣传停留在“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人们对其的社会共识陷入了一种误区,似乎“职业精神”就是与“工作狂”画等号,是“老黄牛”的代名词——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谈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工作,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心理及生理极限,而又强颜欢笑……诸如此类,成了塑造与宣传职业精神的“定式”。这种定式与我们所强调的现代职业精神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现代职业精神的标准中更强调的是对于职业的主动性、规范性、创新性与协同性。
现代职业精神是自觉承担职业责任
和平年代,没有机会去做惊天动地的英雄,但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唯有那些心中装有‘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把它们做到位。”古人云“长路无轻物”,任何一项工作,做久了谁都会觉得枯燥,极易产生懈怠感。在枯燥的工作中,不断重复的做好每一件事,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地承担起职业责任,这便是职业精神之所在。对待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件工作,不能只是机械地“做了”,而应带着“职业精神”去努力“做到”。
电力行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工作任务繁重、艰巨,而且还会随时面临着恶劣环境下执行工作任务的可能性。像迪庆工作站的这些雪域上的巡线人,人均一年至少要在雪山、峡谷、草原、原始森林中徒步2400公里,最多时一天要走50公里,这还只是躲过了野牛、狗熊的攻击,冰川、暗河的阻障后的基本动作,此外,他们还需爬上几十层楼房高的铁搭,对塔基面、塔材、螺栓、绝缘子、导线、线路通道等进行逐项细致检查,并一一做好记录。“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把它做好;既然做了,就要对它负责到底。”对他们而言岗位的责任心、用心程度无需用态度表决,灯火的到达便是最大的意义。
现代职业精神是自觉践行职业规范
“答应了你,就要把事情做好”是怒族小伙陆学林对工作的承诺,浅白的话语道出了内心的约束。正因这种自励自激,才能造就他们在劳动中的尊严与价值,这份职业操守让人动容。
职业规范蕴含着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而职业精神是职业规范的集中体现,二者紧密相连。自觉践行职业规范,既是保证职业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个体谋取社会利益、追求幸福生活的保证。职业规范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系统,从广义上讲,包含岗位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三个基本层次。其中,岗位规范和法律规范是职业活动的“刚性”要求,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和完成的“规定动作”,处于职业活动的表层;精神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则是从一整套支配从业者职业规范体系构成要素中提炼出来的、规约从业者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深层次内容,是职业活动中的“柔性”要求,处于职业活动的最深层(核心)。这种“柔性”要求正是现代职业精神所应具备和追求的,因为所有规章制度远不如内心的约束来得更有力量。 现代职业精神是致力协同创新
我们感叹于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所创造的成功奇迹,日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直接原因不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那种深深扎根于他们血液中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强调分工,更强调协作,职业需要个性,更需要团队合作。协同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知识、科技高度融合而又高度分化的时代,个体创新已不可能谋求发展的最大值,协同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旨。只有每个个体协同意识的增强,才能够形成创新合力,从而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集智攻关中释放出强大的创造能量。
现代职业精神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迪庆工作站巡线员扎史次里说:“每次都是带着旅游的心情出去工作。”“在4360米高的海拔开展验收工作,真不是一般累,路远、天阴、风大,呼吸困难……唯一欣慰的,是沿途风景挺不错。”这是扎史次里在工作之余发的一条微博。
职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其最大的意义无疑是养家糊口。对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许多时候无法以个人的喜好而选择,职业、工种的差异往往会对职场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工作不会永远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挫折、遭遇拒绝。现代职业精神还应体现在,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困境,想办法克服,想办法成功,永远都怀着“我行”的豪言壮语和奋斗精神。
强化职业精神的培育
一项调查显示,90%的企业家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而员工职业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员工所具有的职业能力,二是其内在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哪个更关键?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对员工的影响至关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慢慢积累的一种怎样去做事的经验,而职业精神则是求发展,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价值。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层面,主要依靠后天的进一步认知与培养。现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侧重于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育方面给予的关注和具体举措上仍有待大幅提升与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单对于职场人,对人才培养生产链中的准职业人来说也是一项必要且必需的工作。对于院校来说,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职业精神的教育应该贯彻到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习的全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设置一两门德育课程而已;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职工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与考核的同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和事业观,培育职工崇高的职业精神,应成为新时期职工教育的重要课题。对于企业来说,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应如同强调具备熟练高超的技能一样,成为对员工的一项核心素质要求。既然是作为一项核心素质,除了重视对其培养外,在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过程中,也应将职业精神的评估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赋予一定权重。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精神,就拥有了使梦想变成现实的翅膀。每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整个社会都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一种推动。任何行业都可能因为职业精神的饱满而兴盛,因为职业精神的衰弱而凋敝。努力在各行各业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弘扬现代职业精神,构建一个最好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链接一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首创职业精神教育培育“电力湘军”
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普通高校,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电力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校企一体、教培共融”的办学模式。学院与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合二为一,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引擎”。校企对接,全面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缩短了从学生向一名合格职业人转变的距离。
“校企一体,教培共融”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目前,学院有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电力营销、调度、通信、火电仿真等7个实训基地,70余个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80万元,生均达1.4万元,是高职院校实训设施生均值优秀标准的2倍多。
近年来,学院实现了实训场地共建共享、师资队伍互通互利、教学培训相融相促,年均培训湖南省电力公司系统员工8000人次,与数十家电力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职业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学院将电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贯穿于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学院组织师生开展调研、深度访谈、分析诊断、提炼归纳,把普通电力员工的感人事迹,上升为整个行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准则,提炼和归纳出“忠诚企业、严守规章、真诚服务、追求卓越”等32字电力职业精神,撰写《电力职业精神》专著。2009年4月底开始,学院将《电力职业精神》作为员工培训教材。同年7月,学院正式将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全院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
团队协作是电力企业职业精神的一个鲜明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院将全新的体验培训模式——拓展训练列入必修课程。学院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精心开发了高空速降、穿越电网等30余个项目,学院全体学生连续7年都完成了这一门必修课。拓展训练改变了学生的心智模式,磨练了意志,激发了潜能,使团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品质。
链接二
日本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
日本职业人的职业精神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称道,“工作狂”似乎已成为人们对日本人的定位。日本员工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职业学校的培育,从目标定向、教育模式、结果考核各环节保证其职业精神的培育。 培养目标中的道德要求
根据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职业训练法》等法规,日本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扩大初中的教育成果,使学生养成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及勤劳观,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实践中,各校尤其注重学生勤劳敬业精神的培养。日本职业学校始终给学生强烈而全面的职业人目标定向:高超的技术能力、敬业尽职的精神、组织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理念、职业人的认同和自豪感等。学校对此非常重视,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未来的生涯发展,因此从各个环节来加强这种职业人定向工作。
课程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
日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综合性的,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从教师的聘任上,就要选择职业精神强、专业技术精、工作认真、能够以身作则的人。从1949年起,日本就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各种学校及专修学校的教师资格任职,由相应的各种学校设置标准及《专修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其中专修学校的教师资格为: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毕业,具有6年以上的教育、研究或技术岗位上的实践经验。根据《平成13年度(2001年)学校教员统计调查中间报告》,专修学校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9%,硕士学位的占4.3%,大学学历的占72.7%(含旧制大学、国外大学和专修大学),短期大学的占9.2%。这就保证了师资的质量和严肃性。从课程设置看,日本更强调依法制定、依法实施。在教材上,日本依法规定由文部科学大臣负责审定。在实际应用中,日本在保持基干课程统一性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又有相对的灵活性。日本职业学校从招生时就严格要求,有笔试,还有面试。基础太差或品行不良、缺少进取心责任感,都可能成为淘汰的理由。这就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职业教育考试和管理的严肃性。日本学校也非常重视典型和榜样的教育。学生进校以后,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职业精神。一般学校都有学生作品展览和职业人展示,有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与成就的画册,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座谈会,请职业人士和往届毕业生来与学生对话,展示他们的事业成就和有关见解,回答学生的疑问,传授技术秘诀。
在情景中培养职业精神
日本职业学校很注意与企业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场教育。学生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及其业务,了解企业规则和企业文化,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学校往往设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全日向学生开放。学生从第二个学期就开始企业访问,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计划到汇报,从搜集企业信息、选择被访企业、联络企业、拟定访问计划(含咨询计划和自我展示计划)、现场访谈、访谈记录直到汇报访问结果的全过程。即使学校每道工序都设有完备的实习车间,也还是常常到职业机构参观,观摩职业劳动现场。学生通过访问、洽谈,如果联系好了就业单位,还要进一步了解企业,必要时还要承担某些企业给定的工作,或者到企业去实习工作。通过企业访问,许多学生不仅增强了职业意识和从业责任感,而且找到了工作(被称之为“内定”),达到了学习与就业的双重结果。
日本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以实践为主导,以立体化的方式实现课堂与职业世界的统一,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70%。他们的信念是,实践教学和具体场景会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具体的教养可以迁移到其他场景。老师可以在综合教室里边讲解、边演示、边让学生尝试操作,而学生随时可以把概念与实物、方法与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方法自然地成了探究式的,遇到了难题可以现场研究解决。无论是毕业前的考核,还是每学期末的考核都非常严格。这样,从目标定向到教育过程再到结果考核,构成了全方位的保障系统,保证了职业精神的充分发育与强化。
职业精神的传统描述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精神”,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对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从广义上来讲,具有系统性,不仅包含狭义上的职业精神,还包含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等。在现代开放竞争的环境中,职业精神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还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必需品。职业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是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基础,是企业立业之本和保持基业常青的必要条件,是促进行业健康、全面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
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解放军精神、抗震精神……在这些不同时期塑造的时代精神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的职业精神。坚守坚韧、无怨无悔是我们对传统职业精神的一种描述与写照。长期以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被视为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1950-2013年,为了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14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激励人们向劳动模范学习。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象征着一种职业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的首次劳模评选,出于大生产建设的需要,评定标准围绕各种劳动竞赛制定,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是主要标准。19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对“劳模”和“先进”进行了理论概括,评定标准是看其在推动生产力方面是否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作出了较大贡献。具体包含了9项指标,第1项就是“对超额完成全国先进定额和计划指标有重大贡献者”。1989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召开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当选全国劳模的指标,同为9条,“在发展企业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成为评选的首要标准,而这一标准也基本延续至今。
纵观劳模的评选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最初所强调的“无私奉献”已不再是衡量劳模的关键指标,“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评选的首要标准。这一标准的方向性调整反映出根据时代的要求,劳模精神已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职业精神也应进一步丰富,体现出时代特点,形成现代职业精神。塑造和建设与时代相应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增强企业健康发展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与时俱进的职业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敬业、责任、规范、协作”四个方面的品质一直都被视做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强调与时代相应的职业精神并不是意味着这些品质已过时,需要抛弃;而是意旨在新的时期,现代职业精神应体现为对这些核心品质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现代职业精神的时代解析
现代职业精神是对传统职业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所具有的敬业、精业、创业和立业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及其行为表现。目前社会对职业精神的宣传停留在“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人们对其的社会共识陷入了一种误区,似乎“职业精神”就是与“工作狂”画等号,是“老黄牛”的代名词——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谈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工作,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心理及生理极限,而又强颜欢笑……诸如此类,成了塑造与宣传职业精神的“定式”。这种定式与我们所强调的现代职业精神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现代职业精神的标准中更强调的是对于职业的主动性、规范性、创新性与协同性。
现代职业精神是自觉承担职业责任
和平年代,没有机会去做惊天动地的英雄,但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唯有那些心中装有‘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把它们做到位。”古人云“长路无轻物”,任何一项工作,做久了谁都会觉得枯燥,极易产生懈怠感。在枯燥的工作中,不断重复的做好每一件事,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地承担起职业责任,这便是职业精神之所在。对待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件工作,不能只是机械地“做了”,而应带着“职业精神”去努力“做到”。
电力行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工作任务繁重、艰巨,而且还会随时面临着恶劣环境下执行工作任务的可能性。像迪庆工作站的这些雪域上的巡线人,人均一年至少要在雪山、峡谷、草原、原始森林中徒步2400公里,最多时一天要走50公里,这还只是躲过了野牛、狗熊的攻击,冰川、暗河的阻障后的基本动作,此外,他们还需爬上几十层楼房高的铁搭,对塔基面、塔材、螺栓、绝缘子、导线、线路通道等进行逐项细致检查,并一一做好记录。“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把它做好;既然做了,就要对它负责到底。”对他们而言岗位的责任心、用心程度无需用态度表决,灯火的到达便是最大的意义。
现代职业精神是自觉践行职业规范
“答应了你,就要把事情做好”是怒族小伙陆学林对工作的承诺,浅白的话语道出了内心的约束。正因这种自励自激,才能造就他们在劳动中的尊严与价值,这份职业操守让人动容。
职业规范蕴含着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而职业精神是职业规范的集中体现,二者紧密相连。自觉践行职业规范,既是保证职业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个体谋取社会利益、追求幸福生活的保证。职业规范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系统,从广义上讲,包含岗位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三个基本层次。其中,岗位规范和法律规范是职业活动的“刚性”要求,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和完成的“规定动作”,处于职业活动的表层;精神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则是从一整套支配从业者职业规范体系构成要素中提炼出来的、规约从业者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深层次内容,是职业活动中的“柔性”要求,处于职业活动的最深层(核心)。这种“柔性”要求正是现代职业精神所应具备和追求的,因为所有规章制度远不如内心的约束来得更有力量。 现代职业精神是致力协同创新
我们感叹于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所创造的成功奇迹,日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直接原因不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那种深深扎根于他们血液中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强调分工,更强调协作,职业需要个性,更需要团队合作。协同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知识、科技高度融合而又高度分化的时代,个体创新已不可能谋求发展的最大值,协同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旨。只有每个个体协同意识的增强,才能够形成创新合力,从而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集智攻关中释放出强大的创造能量。
现代职业精神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迪庆工作站巡线员扎史次里说:“每次都是带着旅游的心情出去工作。”“在4360米高的海拔开展验收工作,真不是一般累,路远、天阴、风大,呼吸困难……唯一欣慰的,是沿途风景挺不错。”这是扎史次里在工作之余发的一条微博。
职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其最大的意义无疑是养家糊口。对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许多时候无法以个人的喜好而选择,职业、工种的差异往往会对职场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工作不会永远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挫折、遭遇拒绝。现代职业精神还应体现在,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困境,想办法克服,想办法成功,永远都怀着“我行”的豪言壮语和奋斗精神。
强化职业精神的培育
一项调查显示,90%的企业家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队伍。而员工职业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员工所具有的职业能力,二是其内在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哪个更关键?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对员工的影响至关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慢慢积累的一种怎样去做事的经验,而职业精神则是求发展,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价值。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层面,主要依靠后天的进一步认知与培养。现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侧重于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育方面给予的关注和具体举措上仍有待大幅提升与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单对于职场人,对人才培养生产链中的准职业人来说也是一项必要且必需的工作。对于院校来说,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职业精神的教育应该贯彻到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习的全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设置一两门德育课程而已;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职工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与考核的同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和事业观,培育职工崇高的职业精神,应成为新时期职工教育的重要课题。对于企业来说,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应如同强调具备熟练高超的技能一样,成为对员工的一项核心素质要求。既然是作为一项核心素质,除了重视对其培养外,在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过程中,也应将职业精神的评估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赋予一定权重。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精神,就拥有了使梦想变成现实的翅膀。每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整个社会都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一种推动。任何行业都可能因为职业精神的饱满而兴盛,因为职业精神的衰弱而凋敝。努力在各行各业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弘扬现代职业精神,构建一个最好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链接一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首创职业精神教育培育“电力湘军”
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普通高校,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电力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校企一体、教培共融”的办学模式。学院与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合二为一,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引擎”。校企对接,全面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缩短了从学生向一名合格职业人转变的距离。
“校企一体,教培共融”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目前,学院有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电力营销、调度、通信、火电仿真等7个实训基地,70余个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80万元,生均达1.4万元,是高职院校实训设施生均值优秀标准的2倍多。
近年来,学院实现了实训场地共建共享、师资队伍互通互利、教学培训相融相促,年均培训湖南省电力公司系统员工8000人次,与数十家电力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职业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学院将电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贯穿于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学院组织师生开展调研、深度访谈、分析诊断、提炼归纳,把普通电力员工的感人事迹,上升为整个行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准则,提炼和归纳出“忠诚企业、严守规章、真诚服务、追求卓越”等32字电力职业精神,撰写《电力职业精神》专著。2009年4月底开始,学院将《电力职业精神》作为员工培训教材。同年7月,学院正式将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全院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
团队协作是电力企业职业精神的一个鲜明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院将全新的体验培训模式——拓展训练列入必修课程。学院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精心开发了高空速降、穿越电网等30余个项目,学院全体学生连续7年都完成了这一门必修课。拓展训练改变了学生的心智模式,磨练了意志,激发了潜能,使团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品质。
链接二
日本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
日本职业人的职业精神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称道,“工作狂”似乎已成为人们对日本人的定位。日本员工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职业学校的培育,从目标定向、教育模式、结果考核各环节保证其职业精神的培育。 培养目标中的道德要求
根据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职业训练法》等法规,日本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扩大初中的教育成果,使学生养成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及勤劳观,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实践中,各校尤其注重学生勤劳敬业精神的培养。日本职业学校始终给学生强烈而全面的职业人目标定向:高超的技术能力、敬业尽职的精神、组织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理念、职业人的认同和自豪感等。学校对此非常重视,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未来的生涯发展,因此从各个环节来加强这种职业人定向工作。
课程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
日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综合性的,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从教师的聘任上,就要选择职业精神强、专业技术精、工作认真、能够以身作则的人。从1949年起,日本就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各种学校及专修学校的教师资格任职,由相应的各种学校设置标准及《专修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其中专修学校的教师资格为: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毕业,具有6年以上的教育、研究或技术岗位上的实践经验。根据《平成13年度(2001年)学校教员统计调查中间报告》,专修学校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9%,硕士学位的占4.3%,大学学历的占72.7%(含旧制大学、国外大学和专修大学),短期大学的占9.2%。这就保证了师资的质量和严肃性。从课程设置看,日本更强调依法制定、依法实施。在教材上,日本依法规定由文部科学大臣负责审定。在实际应用中,日本在保持基干课程统一性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又有相对的灵活性。日本职业学校从招生时就严格要求,有笔试,还有面试。基础太差或品行不良、缺少进取心责任感,都可能成为淘汰的理由。这就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职业教育考试和管理的严肃性。日本学校也非常重视典型和榜样的教育。学生进校以后,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职业精神。一般学校都有学生作品展览和职业人展示,有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与成就的画册,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座谈会,请职业人士和往届毕业生来与学生对话,展示他们的事业成就和有关见解,回答学生的疑问,传授技术秘诀。
在情景中培养职业精神
日本职业学校很注意与企业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场教育。学生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及其业务,了解企业规则和企业文化,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学校往往设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全日向学生开放。学生从第二个学期就开始企业访问,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计划到汇报,从搜集企业信息、选择被访企业、联络企业、拟定访问计划(含咨询计划和自我展示计划)、现场访谈、访谈记录直到汇报访问结果的全过程。即使学校每道工序都设有完备的实习车间,也还是常常到职业机构参观,观摩职业劳动现场。学生通过访问、洽谈,如果联系好了就业单位,还要进一步了解企业,必要时还要承担某些企业给定的工作,或者到企业去实习工作。通过企业访问,许多学生不仅增强了职业意识和从业责任感,而且找到了工作(被称之为“内定”),达到了学习与就业的双重结果。
日本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以实践为主导,以立体化的方式实现课堂与职业世界的统一,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70%。他们的信念是,实践教学和具体场景会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具体的教养可以迁移到其他场景。老师可以在综合教室里边讲解、边演示、边让学生尝试操作,而学生随时可以把概念与实物、方法与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方法自然地成了探究式的,遇到了难题可以现场研究解决。无论是毕业前的考核,还是每学期末的考核都非常严格。这样,从目标定向到教育过程再到结果考核,构成了全方位的保障系统,保证了职业精神的充分发育与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