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标教科书,使用分析,实践反思
本文以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例,探讨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使用与反思,提出高中历史教科书(实验本)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应具备的一些特点。
一、教科书基本课文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复印了人教、人民、大象和岳麓四版本的“必修一·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把四份样本分发给学生,要求填写调查表。问卷调查完成后,回收有效卷,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四版本调查表的分析看,学生对教科书“人文性”叙述满意率是低的。从平均值来看,认为优秀的学生占10%,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3%,认为比较差的学生占34.7%。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学生没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或是学生没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等。但是,我们认为基本原因是教科书专业化、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的心理认知。
此外,四版本教科书应该把基本课文的补充文写出来,并且写好。补充文是对基本历史史实的补充叙述,是扩展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课文,增加教材的生动性。一本教科书是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能否获得丰富形象的历史知识,主要取决于补充文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补充文生动形象的叙述,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于补充文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应为多少,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课文辅助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此处指的辅助系统,主要是阐释、丰富教学内容的课文附件系统,包括课前提要、注解、历史图片等。
(一)课前提要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课前提要是指位于每一专题或每课开始的一段或几段文字,很多的版本把它称之为导言、导语。它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提要根据其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每个专题前的课前提意,一类是位于课文前的课前提要。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要求。“兴趣性”特征是教科书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从调查分析看,实验本新课程教科书“课前提要”激发“兴趣”的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为:认为优秀的学生占6%,认为一般的学生占34.3%,认为较差的学生占59.7%。其满意率明显不高,其主要原因有:第一,缺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气息,没有生动的文采,谈不上幽默情调,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第二,引入不自然、无趣味,或高深莫测,或概念化、成人化太强。第三,不能做到情理结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饱满,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实现知识的升华。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要注重涉世未深、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极浅的高中生的心理需要,采取多种“招数”,在“课前提要”方面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图片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历史图片是一个含义较广泛的概念,这里要讨论的历史图片专指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插图是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正面或侧面的状态以及形象面貌的“写真”。图片按照其内容可分为: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科学技术图、艺术品图、地图。
“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本文所说的“体验”,主要指师生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图片”,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兴趣,调动情绪、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调查统计的平均值看,学生对教科书“历史图片”蕴含的“体验性”特点,不满意是普遍的。其数值是:认为优秀的学生占10.0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46.7%,认为较差的学生占43%。实际上,目前实验中的四套高中新课程教科书所提供的“历史图片”素材,或内容单一,或主题空泛,或色泽暗淡,师生阅读起来,满头雾水,很难建构起生动的“体验”场景。相比之下,国外教科书提供的一些案例,就比较成功,
美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中立走向战争
材料D:一张战时的英国宣传海报(图略)
这张海报提醒美国人在“卢西塔尼亚”事件中共有128名美国人失去了生命,意图是促使美国加入协约国共同抗击德国。
材料E、材料F(略)
材料G:美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之一:战争中的山姆大叔
(图片中的山姆大叔手指着读者说:“我希望你加入陆军。”图片略)
这种爱国主义的宣传方式并不能征集足够的队伍前往1500公里外的欧洲作战,年轻人还是被强征入伍。
美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之二:哎呀!我希望我是男人!
(图为一身穿海军军服的女郎,宣传标题为:“男人就该加入美国海军。”图片略)
美国海军对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对付德国的u型潜水艇,保护海上运输线,确保大量的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
如:
美国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图片”素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在素材建构的“体验”中,上述战争画卷细微动人,情景感受真切入骨,而且所选的素材都经过了优化,方便了学生阅读和想象,这种素材构建的“体验”,应引起我们编写教科书的思考。
历史图片具有高效传达历史信息的作用。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最多的历史信息。新教材在进行图片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对图片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配以一定量的文字说明,图片与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其次,加强对图片进行问题设计。出现图片,创设一个新的情景来测试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结合图片提出问题。问题与图片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看图学史,乐学易学。
(三)课文习题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与传统历史教科书比较,高中新课程教科书“课文习题”蕴涵的“探究性”特征进步了许多,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一些学生也认同了这一点。其数值是:认为优秀的学生占15.1%.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6.7%,认为较差的学生占28.2%。但是,学生还是或多或少地认为:“课文习题”在激励自己尝试探究的功能方面仍然不足,在指导自己掌握探究方法的力度方面还远远不够等等。Sol Holt and John R.O’Connor编写的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探索》的习题融入了“探究”的一些方法,如:如何浏览教材、如何寻找课文的段落大意、如何寻找历史信息来源的渠道、如何掌握重要的历史范畴、如何根据史实得出观点、如何根据史实进行推论、如何使用准确的历史语言、如何利用历史图表、如何看懂历史漫画等。还在每个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详尽的方法指导。如,“采邑的生活:城堡和茅舍”一课,方法指引:
史实1:贵族住在城堡里并且拥有供狩猎的土地和马匹。
推论1:贵族很富有。
史实2:农民居住在围绕城堡的村庄里。贵族花费大量时间去狩猎、举行宴会和进行战斗。
推论2:贵族基本上不进行任何劳动。农民在围绕着城堡的土地里耕作。
史实3:贵族占据教堂里最好的位置,他们死后的葬身之所也远离一般百姓。
推论3:当时的人们分成不同的阶级。富人拥有许多特权,穷人拥有很少权利。
可以看出,国外教科书的“探究性”特征较为成功地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探究题目引人入胜,训练方法深入浅出,思维目标具体,步骤可操作性强。
新教材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引发学生的认知性尝试。借助“问题”所引起的认知,提高对课文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本文以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例,探讨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使用与反思,提出高中历史教科书(实验本)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应具备的一些特点。
一、教科书基本课文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复印了人教、人民、大象和岳麓四版本的“必修一·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把四份样本分发给学生,要求填写调查表。问卷调查完成后,回收有效卷,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四版本调查表的分析看,学生对教科书“人文性”叙述满意率是低的。从平均值来看,认为优秀的学生占10%,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3%,认为比较差的学生占34.7%。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学生没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或是学生没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等。但是,我们认为基本原因是教科书专业化、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的心理认知。
此外,四版本教科书应该把基本课文的补充文写出来,并且写好。补充文是对基本历史史实的补充叙述,是扩展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课文,增加教材的生动性。一本教科书是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能否获得丰富形象的历史知识,主要取决于补充文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补充文生动形象的叙述,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于补充文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应为多少,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课文辅助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此处指的辅助系统,主要是阐释、丰富教学内容的课文附件系统,包括课前提要、注解、历史图片等。
(一)课前提要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课前提要是指位于每一专题或每课开始的一段或几段文字,很多的版本把它称之为导言、导语。它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提要根据其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每个专题前的课前提意,一类是位于课文前的课前提要。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要求。“兴趣性”特征是教科书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从调查分析看,实验本新课程教科书“课前提要”激发“兴趣”的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为:认为优秀的学生占6%,认为一般的学生占34.3%,认为较差的学生占59.7%。其满意率明显不高,其主要原因有:第一,缺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气息,没有生动的文采,谈不上幽默情调,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第二,引入不自然、无趣味,或高深莫测,或概念化、成人化太强。第三,不能做到情理结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饱满,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实现知识的升华。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要注重涉世未深、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极浅的高中生的心理需要,采取多种“招数”,在“课前提要”方面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图片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历史图片是一个含义较广泛的概念,这里要讨论的历史图片专指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插图是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正面或侧面的状态以及形象面貌的“写真”。图片按照其内容可分为: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科学技术图、艺术品图、地图。
“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本文所说的“体验”,主要指师生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图片”,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激发兴趣,调动情绪、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调查统计的平均值看,学生对教科书“历史图片”蕴含的“体验性”特点,不满意是普遍的。其数值是:认为优秀的学生占10.0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46.7%,认为较差的学生占43%。实际上,目前实验中的四套高中新课程教科书所提供的“历史图片”素材,或内容单一,或主题空泛,或色泽暗淡,师生阅读起来,满头雾水,很难建构起生动的“体验”场景。相比之下,国外教科书提供的一些案例,就比较成功,
美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中立走向战争
材料D:一张战时的英国宣传海报(图略)
这张海报提醒美国人在“卢西塔尼亚”事件中共有128名美国人失去了生命,意图是促使美国加入协约国共同抗击德国。
材料E、材料F(略)
材料G:美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之一:战争中的山姆大叔
(图片中的山姆大叔手指着读者说:“我希望你加入陆军。”图片略)
这种爱国主义的宣传方式并不能征集足够的队伍前往1500公里外的欧洲作战,年轻人还是被强征入伍。
美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之二:哎呀!我希望我是男人!
(图为一身穿海军军服的女郎,宣传标题为:“男人就该加入美国海军。”图片略)
美国海军对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对付德国的u型潜水艇,保护海上运输线,确保大量的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
如:
美国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图片”素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在素材建构的“体验”中,上述战争画卷细微动人,情景感受真切入骨,而且所选的素材都经过了优化,方便了学生阅读和想象,这种素材构建的“体验”,应引起我们编写教科书的思考。
历史图片具有高效传达历史信息的作用。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最多的历史信息。新教材在进行图片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对图片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配以一定量的文字说明,图片与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其次,加强对图片进行问题设计。出现图片,创设一个新的情景来测试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结合图片提出问题。问题与图片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看图学史,乐学易学。
(三)课文习题的学习功能的反思
与传统历史教科书比较,高中新课程教科书“课文习题”蕴涵的“探究性”特征进步了许多,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一些学生也认同了这一点。其数值是:认为优秀的学生占15.1%.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6.7%,认为较差的学生占28.2%。但是,学生还是或多或少地认为:“课文习题”在激励自己尝试探究的功能方面仍然不足,在指导自己掌握探究方法的力度方面还远远不够等等。Sol Holt and John R.O’Connor编写的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探索》的习题融入了“探究”的一些方法,如:如何浏览教材、如何寻找课文的段落大意、如何寻找历史信息来源的渠道、如何掌握重要的历史范畴、如何根据史实得出观点、如何根据史实进行推论、如何使用准确的历史语言、如何利用历史图表、如何看懂历史漫画等。还在每个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详尽的方法指导。如,“采邑的生活:城堡和茅舍”一课,方法指引:
史实1:贵族住在城堡里并且拥有供狩猎的土地和马匹。
推论1:贵族很富有。
史实2:农民居住在围绕城堡的村庄里。贵族花费大量时间去狩猎、举行宴会和进行战斗。
推论2:贵族基本上不进行任何劳动。农民在围绕着城堡的土地里耕作。
史实3:贵族占据教堂里最好的位置,他们死后的葬身之所也远离一般百姓。
推论3:当时的人们分成不同的阶级。富人拥有许多特权,穷人拥有很少权利。
可以看出,国外教科书的“探究性”特征较为成功地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探究题目引人入胜,训练方法深入浅出,思维目标具体,步骤可操作性强。
新教材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引发学生的认知性尝试。借助“问题”所引起的认知,提高对课文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