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金名将牛皋出生在河南省鲁山县石碑沟村。当地,还流传着一段他砍柴的故事呢。
牛皋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是母亲把他一手拉扯大的,后来又给他娶了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他身上。
石碑沟村地处深山老林,他家只有几亩山间的薄田,完全是靠天吃饭。年景好的时候,打下的粮食也只够全家人的口粮,年景差些,那就连口粮都不够了。正所谓靠山吃山,牛皋有的是力气,又不怕辛苦,就到山上打了柴,然后挑到县城里去卖,借以补贴家用。
牛皋这人又实诚,打下的都是好柴,不仅好烧,而且耐烧,很受欢迎。每次他挑着柴往柴市上一去,很快就卖光了。
鲁山县城里有家香悦饭庄,老板名叫李四达,最喜欢用牛皋的柴。柴使着顺手,炒出来的饭菜都香,客人们都喜欢,李四达就想多买牛皋的柴。可牛皋一到柴市,柴就被抢光了,李四达常常抢不到。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牛皋的柴定下来。
李四达找到牛皋,跟他说自己每天买他一担柴,价钱也出最高的。牛皋一听也很喜欢。打了柴直接送进饭庄就行了,省去了卖柴的麻烦。但李四达马上又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牛皋要保证每天送一担柴,不然就要接受违约的处罚。牛皋想想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从这天起,牛皋打了柴,就直接送到香悦饭庄去,李四达接下,两个人各得所需。
牛皋深知他和李四达的约定很重要。如若违约,那就不光是罚点儿银子的事了,而是关乎他的名声。他可是个最重名声的人。为防万一,他先打好了几担柴,放在家里,万一赶上天不好,上不了山,就把家里的柴送进城去,那当不是难事。可牛皋万万没想到,另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这天一早,牛皋又到山里去打柴。他力气大,一回能挑千百斤的柴,普通的扁担不行啊,承担不住这么大的重量。牛皋也聪明,先打下两捆柴,再砍下一棵树,砍去树根和树枝,就用树干当扁担。到了饭庄,连柴带扁担一块儿卖了,还省得扛着扁担回来呢。
快到晌午的时候,他砍够了柴,又砍下一棵树,跟柴捆上一搭,挑起来就走。这时,他忽然觉得肩上一阵钻心的疼,顺手一拍,拍到了一团软乎乎的东西,捏到眼前一看,竟是一只黄尾巴的马蜂。不知这马蜂正在树上干什么,被他惊到了,这才蛰了他一下。他也没当回事儿,担着柴就往山下走。
走着走着,他忽然觉得头重脚轻,脚底下虚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时时都要摔倒。他咬紧牙关,硬撑着進了城,寻到饭庄,交了柴。他转身正要走,老板叫住了他,把柴钱塞进他手里。牛皋顿时愣住了。因为李四达在月头上就把一个月柴钱都给他了,他只需送柴来,怎么又要给他钱呢?他定了定神,这才看清面前的人不是李四达,忙着问道:“你不是李老板啊?”
那人摇了摇头说:“不是啊。我姓宋。”
牛皋又问他:“你这不是香悦饭庄啊?”
那人又摇了摇头说:“不是香悦,是香然。”
牛皋这才明白,自己迷迷糊糊竟送错了地方。他就对宋老板道:“我送错地方了,你把柴还给我吧。”宋老板却道:“你送来柴,我给了你柴钱,咱们这就做成了买卖。你现在又想把柴要回去,这可差点儿意思吧?做人不能这样。”牛皋最烦做人不厚道,他也不想当不厚道的人,啥也不说了,再去打一趟吧。牛皋提着柴刀就出了城。
牛皋头昏脑涨地出了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去。正行走间,忽然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他忙着说道:“对不住,对不住。”抬头一看,却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更觉得歉意,忙着问道:“老伯,没撞坏您吧?”老头儿笑笑说:“没事没事。我看你脚下虚浮,像是中了病啊。你这是怎么啦?”牛皋疑惑地说:“今天晌午被一只马蜂蜇了,难道是这马蜂的事儿?挨马蜂蜇又不是头一回了,这回怎么啦?一直迷迷糊糊的,像是做梦。”老头儿拉过他的胳膊,给他号了号脉,又看了看他的眼睛、鼻子和舌苔,说道:“你中毒了。不是马蜂蜇的,而是一棵树上的树毒。你是否砍了一棵大叶金边儿的树?”
牛皋想起自己当扁担的树正是大叶金边儿,忙着点了点头。他一路挑着柴进城,那树就在他肩上扛着,也在他鼻子下面晃啊晃的,他自然会闻了树味儿。老头儿也点了点头,这才跟他说,那种树叫花架子树,汁液中有毒,闻了就会中毒,但不会有大事儿,用清水洗脸即可解毒,以后还是少接触为好。
牛皋谢过了老头儿,寻到一口井,打上水来洗了脸,确实感觉清醒了些。他提上柴刀,继续往山那边走。老头儿叫住了他:“你到哪里去?”牛皋说:“我欠人家一担柴呢,要赶紧打了送过去。”老头儿冲道旁边一指说:“那四棵树是无主的,你就砍了去送给人家吧,你也能早些收工,好回家歇歇。”
牛皋抬头看去,果然见前面有四棵大槐树。莫说是四棵,只怕砍一棵,就够那一担柴。牛皋凝神去看那四棵大槐树。
那四棵大槐树就坐落在村口上,树冠庞大,现在是冬天,只能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但他可以想见盛夏时那蓬勃的样子,必定遮天蔽日。再看看,地上很光滑,有两棵树下,还摆着几块光滑的大石头。他即刻明白了,这四棵大树各有各的用途。一棵树下是老人们纳凉的地方,一棵树下是妇女们打水洗衣的地方,一棵树下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而另一棵树下,则是男人们谈天说地的地方。他若砍倒一棵大槐树,老人们到哪里去纳凉?妇女们到哪里洗衣裳?孩子们到哪里去玩儿?男人们在哪里聊聊天?他摇了摇头说:“这四棵树,我一棵也不能砍。”老头儿问他:“为啥?”
牛皋就说:“这四棵大树,各有各的用途。我若砍了,老人们没处纳凉了,不出门了,没准儿就会被憋出病来;妇女们在太阳下洗衣裳,没准儿会给晒晕;孩子们在太阳底下玩儿,没准儿会中暑;男人们没处聊天了,没听到农谚,没准儿就误了收成。这种缺德事儿,我不干。”
老头儿问他:“就你这身子骨,哪还进得了山砍得了柴?”牛皋说:“我能进山,也能砍柴。”说着,他就迈步奔着山的方向走。那老头儿微笑着点了点头,冲远处的山一招手,又冲牛皋的后背点了点。
说来也怪,老头儿这一招手,那山就缓缓地移过来了,老头儿这一点,牛皋就晕乎乎地飞起来了。不过片刻的工夫,牛皋的脚就落到了山上,他猛地一下清醒过来,这才看到自己已经身处半山腰了,眼前就有许多薪柴树。他这时头也不晕了,脚下也不虚浮了,手上也有了力气,柴刀也分外地快,很快就砍完了柴,捆了两大捆,他又砍了一棵树当扁担。这回他也长了记性,只敢砍槐树,却不敢砍乱七八糟的树了。他挑着柴担进了城,把柴送给了李四达。
李四达惊疑地问道:“今日为何这么晚才送来?”
牛皋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李四达竖起了大拇指:“卖出柴不讨回,是你的信。欠柴立时去砍,是你的诚。有近柴不砍而去远山,是你的义。得遇贵人相助,是你的运。有信有诚有义有运,牛皋,你前途不可限量啊。”
牛皋不砍四棵树的故事,不胫而走,很快就在四里八乡传开了。人们都说,牛皋是个仁义的人啊。后来,金军入侵,一路打着宋军往南走,牛皋眼看家国破碎,百姓遭受蹂躏,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揭竿而起,团结了一批乡民,阻击偷袭金军,立下了赫赫功劳。他能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也和当初不砍四棵树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呢。
牛皋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是母亲把他一手拉扯大的,后来又给他娶了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他身上。
石碑沟村地处深山老林,他家只有几亩山间的薄田,完全是靠天吃饭。年景好的时候,打下的粮食也只够全家人的口粮,年景差些,那就连口粮都不够了。正所谓靠山吃山,牛皋有的是力气,又不怕辛苦,就到山上打了柴,然后挑到县城里去卖,借以补贴家用。
牛皋这人又实诚,打下的都是好柴,不仅好烧,而且耐烧,很受欢迎。每次他挑着柴往柴市上一去,很快就卖光了。
鲁山县城里有家香悦饭庄,老板名叫李四达,最喜欢用牛皋的柴。柴使着顺手,炒出来的饭菜都香,客人们都喜欢,李四达就想多买牛皋的柴。可牛皋一到柴市,柴就被抢光了,李四达常常抢不到。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牛皋的柴定下来。
李四达找到牛皋,跟他说自己每天买他一担柴,价钱也出最高的。牛皋一听也很喜欢。打了柴直接送进饭庄就行了,省去了卖柴的麻烦。但李四达马上又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牛皋要保证每天送一担柴,不然就要接受违约的处罚。牛皋想想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从这天起,牛皋打了柴,就直接送到香悦饭庄去,李四达接下,两个人各得所需。
牛皋深知他和李四达的约定很重要。如若违约,那就不光是罚点儿银子的事了,而是关乎他的名声。他可是个最重名声的人。为防万一,他先打好了几担柴,放在家里,万一赶上天不好,上不了山,就把家里的柴送进城去,那当不是难事。可牛皋万万没想到,另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这天一早,牛皋又到山里去打柴。他力气大,一回能挑千百斤的柴,普通的扁担不行啊,承担不住这么大的重量。牛皋也聪明,先打下两捆柴,再砍下一棵树,砍去树根和树枝,就用树干当扁担。到了饭庄,连柴带扁担一块儿卖了,还省得扛着扁担回来呢。
快到晌午的时候,他砍够了柴,又砍下一棵树,跟柴捆上一搭,挑起来就走。这时,他忽然觉得肩上一阵钻心的疼,顺手一拍,拍到了一团软乎乎的东西,捏到眼前一看,竟是一只黄尾巴的马蜂。不知这马蜂正在树上干什么,被他惊到了,这才蛰了他一下。他也没当回事儿,担着柴就往山下走。
走着走着,他忽然觉得头重脚轻,脚底下虚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时时都要摔倒。他咬紧牙关,硬撑着進了城,寻到饭庄,交了柴。他转身正要走,老板叫住了他,把柴钱塞进他手里。牛皋顿时愣住了。因为李四达在月头上就把一个月柴钱都给他了,他只需送柴来,怎么又要给他钱呢?他定了定神,这才看清面前的人不是李四达,忙着问道:“你不是李老板啊?”
那人摇了摇头说:“不是啊。我姓宋。”
牛皋又问他:“你这不是香悦饭庄啊?”
那人又摇了摇头说:“不是香悦,是香然。”
牛皋这才明白,自己迷迷糊糊竟送错了地方。他就对宋老板道:“我送错地方了,你把柴还给我吧。”宋老板却道:“你送来柴,我给了你柴钱,咱们这就做成了买卖。你现在又想把柴要回去,这可差点儿意思吧?做人不能这样。”牛皋最烦做人不厚道,他也不想当不厚道的人,啥也不说了,再去打一趟吧。牛皋提着柴刀就出了城。
牛皋头昏脑涨地出了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去。正行走间,忽然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他忙着说道:“对不住,对不住。”抬头一看,却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更觉得歉意,忙着问道:“老伯,没撞坏您吧?”老头儿笑笑说:“没事没事。我看你脚下虚浮,像是中了病啊。你这是怎么啦?”牛皋疑惑地说:“今天晌午被一只马蜂蜇了,难道是这马蜂的事儿?挨马蜂蜇又不是头一回了,这回怎么啦?一直迷迷糊糊的,像是做梦。”老头儿拉过他的胳膊,给他号了号脉,又看了看他的眼睛、鼻子和舌苔,说道:“你中毒了。不是马蜂蜇的,而是一棵树上的树毒。你是否砍了一棵大叶金边儿的树?”
牛皋想起自己当扁担的树正是大叶金边儿,忙着点了点头。他一路挑着柴进城,那树就在他肩上扛着,也在他鼻子下面晃啊晃的,他自然会闻了树味儿。老头儿也点了点头,这才跟他说,那种树叫花架子树,汁液中有毒,闻了就会中毒,但不会有大事儿,用清水洗脸即可解毒,以后还是少接触为好。
牛皋谢过了老头儿,寻到一口井,打上水来洗了脸,确实感觉清醒了些。他提上柴刀,继续往山那边走。老头儿叫住了他:“你到哪里去?”牛皋说:“我欠人家一担柴呢,要赶紧打了送过去。”老头儿冲道旁边一指说:“那四棵树是无主的,你就砍了去送给人家吧,你也能早些收工,好回家歇歇。”
牛皋抬头看去,果然见前面有四棵大槐树。莫说是四棵,只怕砍一棵,就够那一担柴。牛皋凝神去看那四棵大槐树。
那四棵大槐树就坐落在村口上,树冠庞大,现在是冬天,只能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但他可以想见盛夏时那蓬勃的样子,必定遮天蔽日。再看看,地上很光滑,有两棵树下,还摆着几块光滑的大石头。他即刻明白了,这四棵大树各有各的用途。一棵树下是老人们纳凉的地方,一棵树下是妇女们打水洗衣的地方,一棵树下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而另一棵树下,则是男人们谈天说地的地方。他若砍倒一棵大槐树,老人们到哪里去纳凉?妇女们到哪里洗衣裳?孩子们到哪里去玩儿?男人们在哪里聊聊天?他摇了摇头说:“这四棵树,我一棵也不能砍。”老头儿问他:“为啥?”
牛皋就说:“这四棵大树,各有各的用途。我若砍了,老人们没处纳凉了,不出门了,没准儿就会被憋出病来;妇女们在太阳下洗衣裳,没准儿会给晒晕;孩子们在太阳底下玩儿,没准儿会中暑;男人们没处聊天了,没听到农谚,没准儿就误了收成。这种缺德事儿,我不干。”
老头儿问他:“就你这身子骨,哪还进得了山砍得了柴?”牛皋说:“我能进山,也能砍柴。”说着,他就迈步奔着山的方向走。那老头儿微笑着点了点头,冲远处的山一招手,又冲牛皋的后背点了点。
说来也怪,老头儿这一招手,那山就缓缓地移过来了,老头儿这一点,牛皋就晕乎乎地飞起来了。不过片刻的工夫,牛皋的脚就落到了山上,他猛地一下清醒过来,这才看到自己已经身处半山腰了,眼前就有许多薪柴树。他这时头也不晕了,脚下也不虚浮了,手上也有了力气,柴刀也分外地快,很快就砍完了柴,捆了两大捆,他又砍了一棵树当扁担。这回他也长了记性,只敢砍槐树,却不敢砍乱七八糟的树了。他挑着柴担进了城,把柴送给了李四达。
李四达惊疑地问道:“今日为何这么晚才送来?”
牛皋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李四达竖起了大拇指:“卖出柴不讨回,是你的信。欠柴立时去砍,是你的诚。有近柴不砍而去远山,是你的义。得遇贵人相助,是你的运。有信有诚有义有运,牛皋,你前途不可限量啊。”
牛皋不砍四棵树的故事,不胫而走,很快就在四里八乡传开了。人们都说,牛皋是个仁义的人啊。后来,金军入侵,一路打着宋军往南走,牛皋眼看家国破碎,百姓遭受蹂躏,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揭竿而起,团结了一批乡民,阻击偷袭金军,立下了赫赫功劳。他能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也和当初不砍四棵树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