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植树问题》 教学片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87-01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系统化。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一策略呢?笔者根据《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参与活动,感知思想方法
【片段一】出示例题:六年级学生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有学生认为,可以用画一画的办法;也有学生认为,可以用摆实物的办法。教师追问:选择什么样的数据摆一摆、画一画呢?学生认为,最好选择小一点的数据进行摆画,从中找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些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展开探究,并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汇报。学生选择了10以内的数据,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需要再加上1。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分组验证,得出结论:道路两端都种上树。此时,教师引导思考: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使用了什么策略?学生回顾过程,发现采用了化复杂为简单的方法,只需要从较小的数据着手,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发现数量关系的规律。学生再次验证这一规律,为下一步应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复杂的问题做好了知识准备。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教材设置有数学广角这个平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操作等活动进行渗透,让学生感悟数学方法,建构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思想方法当做一条清晰的主线,让学生直观感知,并通过反思自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探究中熟练应用。
二、加强应用,发展能力
【片段二】出示问题:(1)五年级学生到社区参加植树活动,在居民楼前一条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2)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在两栋居民楼之间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五年级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怎么解决?学生展开探究,根据刚才六年级植树的经验,提出运用摆一摆的方法,从较小数据开始摆,找到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其中的规律。学生指出,这一次不用再加1。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认为,这是在居民楼的一端开始植树,因而只能种一头。
接下来教师引导:四年级学生需要多少棵树苗?先做什么?运用什么方法?学生应用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经过动手操作,发现这次和之前的规律又有所不同,不用加1,而是要减去1。为什么呢?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为这是在两栋居民楼之间植树,因而两端都不能植树。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学生一边通过拼摆,一边通过生活情境来发现问题,尝试分析问题,如“在居民楼前只能一端种树”“在两栋居民楼之间,两端都不能种树”。通过分析,学生找到了植树的规律所在,并根据验证,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策略。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依据,并运用验证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了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再提出假设再验证的过程,提升了自身的思维,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回顾方法,提升认知
【片段三】教师展示上述三个年龄段植树的习题和示意图并设置问题: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为,六年级植树是在小路一边,通常两端都植树;五年级植树是在居民楼前,只能一端植树;而四年级是在两栋居民楼之间,两端都不能植树。因此,六年级所需树苗列式为1000÷10+1=11(棵);五年级所需树苗为1000÷10=10(棵);四年级植树所需树苗为1000÷10-1=9(棵)。
教师继续引导思考:回顾刚才的过程,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你获得了什么经验要和大家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经历三次解决问题之后,已经初步积累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此时教师进行总结引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则启发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并应用数学思想,由此加强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87-01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系统化。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一策略呢?笔者根据《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参与活动,感知思想方法
【片段一】出示例题:六年级学生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有学生认为,可以用画一画的办法;也有学生认为,可以用摆实物的办法。教师追问:选择什么样的数据摆一摆、画一画呢?学生认为,最好选择小一点的数据进行摆画,从中找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些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展开探究,并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汇报。学生选择了10以内的数据,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需要再加上1。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分组验证,得出结论:道路两端都种上树。此时,教师引导思考: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使用了什么策略?学生回顾过程,发现采用了化复杂为简单的方法,只需要从较小的数据着手,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发现数量关系的规律。学生再次验证这一规律,为下一步应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复杂的问题做好了知识准备。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教材设置有数学广角这个平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操作等活动进行渗透,让学生感悟数学方法,建构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思想方法当做一条清晰的主线,让学生直观感知,并通过反思自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探究中熟练应用。
二、加强应用,发展能力
【片段二】出示问题:(1)五年级学生到社区参加植树活动,在居民楼前一条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2)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在两栋居民楼之间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五年级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怎么解决?学生展开探究,根据刚才六年级植树的经验,提出运用摆一摆的方法,从较小数据开始摆,找到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其中的规律。学生指出,这一次不用再加1。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认为,这是在居民楼的一端开始植树,因而只能种一头。
接下来教师引导:四年级学生需要多少棵树苗?先做什么?运用什么方法?学生应用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经过动手操作,发现这次和之前的规律又有所不同,不用加1,而是要减去1。为什么呢?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为这是在两栋居民楼之间植树,因而两端都不能植树。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学生一边通过拼摆,一边通过生活情境来发现问题,尝试分析问题,如“在居民楼前只能一端种树”“在两栋居民楼之间,两端都不能种树”。通过分析,学生找到了植树的规律所在,并根据验证,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策略。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依据,并运用验证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了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再提出假设再验证的过程,提升了自身的思维,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回顾方法,提升认知
【片段三】教师展示上述三个年龄段植树的习题和示意图并设置问题: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为,六年级植树是在小路一边,通常两端都植树;五年级植树是在居民楼前,只能一端植树;而四年级是在两栋居民楼之间,两端都不能植树。因此,六年级所需树苗列式为1000÷10+1=11(棵);五年级所需树苗为1000÷10=10(棵);四年级植树所需树苗为1000÷10-1=9(棵)。
教师继续引导思考:回顾刚才的过程,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你获得了什么经验要和大家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经历三次解决问题之后,已经初步积累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此时教师进行总结引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则启发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并应用数学思想,由此加强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