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了阐述。
一、语言智能的培养
1.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
(1)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是表达内容的核心,也是在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其次要了解教材中是以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2)课中阅读。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讲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进行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3)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方式。例如,对于交通和交通运输、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语言要准确规范,对学生不能准确表达的问题要适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对于那些回答得好的学生除了给予鼓励之外,还要向全班学生指出该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并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对于那些上课懒于开口的学生,我采取一半引导一半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尽管这些学生有时问题回答得并不好,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
空间感知智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而会主动观察的。在教学中,可因时、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课外、校外也会主动观察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2.指明方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自然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让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上,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就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观花、无所收获的。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在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土壤层次的主要特点上,着力观察每个层次的色泽、粘度、组成物质。
三、交际智能的培养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有“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小组中从事共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交际智能。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大致包括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的得出、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其中实施研究过程就是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通过野外观察、访谈、发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许多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资料,要从图书馆、亲戚、朋友处借阅,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地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地理学中许多疑难问题都涉及数学知识,若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数学思维,有些重、难点就会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从而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坐标图像,化抽象为具体。
坐标图像是表达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的数学形式,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和深化。恰当地运用坐标图像,既能将所授的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现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之鲜明、具体,使学生透过诸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较快地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2.运用反证法,变迷惑为清晰。
有些题目按常规思维分析推理,往往不得其解。但换一个角度,变换思路,用反证法即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化难为易,知识在逆向思维推理中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辩证性。运用反证法,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追索,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运用数学概念,使难涩成简明。
数目繁多的地理学概念,有些十分相似,容易混淆;有些相互交叉,难定其范畴。若运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则学生容易概念模糊,难以区别,但借用数学上一些概念来辨析,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学生的思维便会更加发散。
一、语言智能的培养
1.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
(1)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是表达内容的核心,也是在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其次要了解教材中是以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2)课中阅读。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讲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进行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3)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方式。例如,对于交通和交通运输、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语言要准确规范,对学生不能准确表达的问题要适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对于那些回答得好的学生除了给予鼓励之外,还要向全班学生指出该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并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对于那些上课懒于开口的学生,我采取一半引导一半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尽管这些学生有时问题回答得并不好,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
空间感知智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而会主动观察的。在教学中,可因时、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课外、校外也会主动观察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2.指明方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自然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让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上,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就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观花、无所收获的。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在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土壤层次的主要特点上,着力观察每个层次的色泽、粘度、组成物质。
三、交际智能的培养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有“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小组中从事共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交际智能。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大致包括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的得出、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其中实施研究过程就是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通过野外观察、访谈、发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许多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资料,要从图书馆、亲戚、朋友处借阅,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地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地理学中许多疑难问题都涉及数学知识,若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数学思维,有些重、难点就会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从而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坐标图像,化抽象为具体。
坐标图像是表达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的数学形式,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和深化。恰当地运用坐标图像,既能将所授的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现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之鲜明、具体,使学生透过诸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较快地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2.运用反证法,变迷惑为清晰。
有些题目按常规思维分析推理,往往不得其解。但换一个角度,变换思路,用反证法即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化难为易,知识在逆向思维推理中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辩证性。运用反证法,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追索,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运用数学概念,使难涩成简明。
数目繁多的地理学概念,有些十分相似,容易混淆;有些相互交叉,难定其范畴。若运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则学生容易概念模糊,难以区别,但借用数学上一些概念来辨析,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学生的思维便会更加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