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为例,论述基于开发乡土资源为主题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从在“采茶、制茶”体验中升华思想、在“识茶、溯茶”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献计献策”中增强参与能力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活动型 高中思想政治 研学活动 六堡茶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091-03
研学活动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载体,是培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劳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注重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研学活动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课堂,采取“研中学,学中研”的形式,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围绕议题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让学生回归教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理解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收获广阔的视野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活动型学科课程落到实处。
2020年11月以来,广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梧州高中基地)组织学生分批走进苍梧县六堡镇,开展“探寻六堡茶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这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以“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为例,探讨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及其实践价值与育人价值。
一、在“采茶、制茶”体验中升华思想,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基于此,思想政治课程要积极探索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研学活动是在思想政治课程整体框架下开展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可以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真正融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社会”密切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广西梧州六堡茶历史悠久,兴于唐宋、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确定“探寻六堡茶韵”为研学主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研学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体验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探寻六堡茶的特点、发展历史,感受六堡茶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探寻六堡茶产业发展状况,为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活动分“采茶、炒茶”“识茶、溯茶”“献计献策”三个环节进行,每一活动环节之后进行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活动中设计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边劳动边思考,在研中学、学中研,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环节一:采茶、炒茶。
1.四人为一小组采摘六堡茶。
2.各小组分享采茶成果与采茶的技巧与感受。
3.分小组进行炒茶。学习茶叶杀青、揉捻、闷堆等制作流程,体验六堡茶传统的加工工艺流程的魅力,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
4.各小组分享炒茶的成果,小组代表谈谈炒茶的体会与感受。
5.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价值观。
第一环节的采茶、炒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学生在200摄氏度的铁锅中炒茶,没有一个学生的手被烫伤,这得益于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与学生的规范操作。在摘茶、炒茶的过程中,学生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感受摘茶、炒茶过程,学习如何把握火候、杀青、揉捻、闷堆等制作技术。虽然有的学生累得满头大汗,但仍然兴致很高,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劳动经验、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进行劳动成果展示与体验分享时,有的学生谈到摘茶看似简单,其实也是需要技巧的;有的学生说看到采茶工作人员动作熟稔轻巧,一会儿工夫就采摘到很多嫩茶叶,而自己累得腰酸背痛采到的茶叶却少得可怜,由衷发出“采茶姐姐真厉害”的赞叹,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者的敬佩与尊重;有的学生说采茶不容易,炒茶更不容易,起初以为炒茶用铲子,可到场才发现,茶叶是用双手炒制的,要用手没入茶堆中不停翻炒,从中体会到付出辛勤的汗水,才会有甘甜的茶香;有的学生谈到经过一个上午的辛劳,茶叶终于做好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很自豪,一种劳动的愉悦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在學生畅所欲言分享劳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实现思想的升华,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在“识茶、溯茶”中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包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识茶”指认识六堡茶的生命力所在;“溯茶”指了解六堡茶的发展历史。采茶、炒茶之后,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六堡茶博物馆,探寻“茶船古道”。整个参观活动由《梧州日报》社杨麦编辑给学生讲解。杨麦编辑是《六堡茶大观》等书籍的作者之一,曾参加《梧州日报》社策划组织的“茶船古道寻迹”大型采访活动,对“茶船古道”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请他主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环节二:识茶、溯茶。
1.参观六堡茶博物馆与“茶船古道”,探寻六堡茶的特点、发展历史,感受六堡茶文化的魅力。
2.议题设计:为什么说六堡茶是一种活的茶?
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到,历史上,六堡镇出产的六堡茶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在合口码头被压入箩筐,装上尖头小船,经梨埠镇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西江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茶船古道”。六堡茶文化跨越了国界,沿着古老的茶船古道,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有学生说:“当游览合口码头时,我轻轻闭上眼,耳边不知不觉响起了船夫的叫喊声,仿佛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回到了那个人声鼎沸、船来船往的码头。我感受到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文化自豪感在我的血液中流淌,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为什么说六堡茶是一种活的茶”,这一充满乡土味的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基于实践体验与生活经验,多角度寻求答案。学生结合杨麦编辑的详细讲解,经过小组讨论找到了多元化的答案。有的小组认为六堡茶千百年一路走来,传承至今,证明它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生命力;有的学生指出六堡茶的加工工艺独特,一脉相承,不断革新,证明它有著强大的工艺技术生命力;有的小组指出六堡茶有着特别的槟榔香味,这种香味是其他任何茶类所没有的,六堡茶独特的槟榔香口感享誉海内外,使它有着强大的感官生命力;有的小组觉得六堡茶是一种适合收藏的茶,越陈越佳的品质特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且六堡茶还具有优异的保健养生功效,能够很好地增强饮用者自身的生命力。
六堡茶是一种活的茶,六堡茶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学生为家乡有这样优秀的文化而倍感自豪,进而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倍增。有学生说:“家乡的茶文化能够得到如此良好的发展,我为六堡茶骄傲,也为中国的茶文化而骄傲。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家乡特色文化,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茶香萦绕世界。”有学生说:“正是我们深知六堡茶的价值,我们更应该让它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每一个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我们必须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基准,使六堡茶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合学生的感受与探究结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对六堡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六堡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梧州六堡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六堡茶文化继承好、发展好,为它增添光彩的一笔。
三、在“献计献策”中增强参与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在第三环节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参观活动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结合设计的问题完成研学报告,让研学活动真正凸显“研学”这一特征,进一步巩固并深化研学成果。
第三环节问题设计:近年来,六堡茶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普洱、龙井等名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请你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献计献策。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促进深度思考,体现了学科知识的融合,实现学科素养的培育。
在上交的研学报告中,学生纷纷为进一步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有的建议很有见地。例如,有学生认为:“六堡茶与其他茶相比,不输品质,不失底蕴,但缺少文化影响力,要把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促品牌,加强对六堡茶的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系统挖掘与整理,讲好六堡茶故事,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有学生说:“要加快六堡茶文化旅游建设,特别是加快观光茶园、茶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线路的建设推广,以旅游文化促发展。”有学生认为:“同是清朝时的二十四种贡品名茶,可是普洱、龙井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全国闻名,就在于创新,因此六堡茶的制茶工艺要不断革新,不能故步自封。”有学生说:“要把品六堡茶培育成一种大众文化、一种习惯,形成人人爱茶、处处饮茶的浓郁茶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把六堡茶与骑楼文化、岭南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有学生说:“必须抓住机遇,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学生的建议,有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角度考量的,有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的,有把六堡茶文化与梧州的骑楼文化、岭南文化综合在一起考虑的,这种多元化视角的思考与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科学精神。
新课标强调“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研学活动将思想政治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中,不只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引发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使学生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学会用科学精神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在活动过程中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并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批判质疑,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研学活动中有关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问题设计,引发了学生对六堡茶如何深化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考与探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问题相互合作交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这一过程直接指向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之,“探寻六堡茶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的设计力求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研学方案恰当地设计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202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马士成.六堡茶大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4]张园园.整合劳动教育 培育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6).
[5]程新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融合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1).
[6]向小琴.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1年度课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梧州高级中学为例”(编号:2021B214)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活动型 高中思想政治 研学活动 六堡茶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091-03
研学活动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载体,是培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劳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注重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研学活动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课堂,采取“研中学,学中研”的形式,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围绕议题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让学生回归教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理解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收获广阔的视野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活动型学科课程落到实处。
2020年11月以来,广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梧州高中基地)组织学生分批走进苍梧县六堡镇,开展“探寻六堡茶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这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以“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为例,探讨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及其实践价值与育人价值。
一、在“采茶、制茶”体验中升华思想,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基于此,思想政治课程要积极探索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研学活动是在思想政治课程整体框架下开展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可以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真正融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社会”密切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广西梧州六堡茶历史悠久,兴于唐宋、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确定“探寻六堡茶韵”为研学主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研学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体验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探寻六堡茶的特点、发展历史,感受六堡茶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探寻六堡茶产业发展状况,为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活动分“采茶、炒茶”“识茶、溯茶”“献计献策”三个环节进行,每一活动环节之后进行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活动中设计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边劳动边思考,在研中学、学中研,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环节一:采茶、炒茶。
1.四人为一小组采摘六堡茶。
2.各小组分享采茶成果与采茶的技巧与感受。
3.分小组进行炒茶。学习茶叶杀青、揉捻、闷堆等制作流程,体验六堡茶传统的加工工艺流程的魅力,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
4.各小组分享炒茶的成果,小组代表谈谈炒茶的体会与感受。
5.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价值观。
第一环节的采茶、炒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学生在200摄氏度的铁锅中炒茶,没有一个学生的手被烫伤,这得益于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与学生的规范操作。在摘茶、炒茶的过程中,学生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感受摘茶、炒茶过程,学习如何把握火候、杀青、揉捻、闷堆等制作技术。虽然有的学生累得满头大汗,但仍然兴致很高,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劳动经验、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进行劳动成果展示与体验分享时,有的学生谈到摘茶看似简单,其实也是需要技巧的;有的学生说看到采茶工作人员动作熟稔轻巧,一会儿工夫就采摘到很多嫩茶叶,而自己累得腰酸背痛采到的茶叶却少得可怜,由衷发出“采茶姐姐真厉害”的赞叹,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者的敬佩与尊重;有的学生说采茶不容易,炒茶更不容易,起初以为炒茶用铲子,可到场才发现,茶叶是用双手炒制的,要用手没入茶堆中不停翻炒,从中体会到付出辛勤的汗水,才会有甘甜的茶香;有的学生谈到经过一个上午的辛劳,茶叶终于做好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很自豪,一种劳动的愉悦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在學生畅所欲言分享劳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实现思想的升华,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在“识茶、溯茶”中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包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识茶”指认识六堡茶的生命力所在;“溯茶”指了解六堡茶的发展历史。采茶、炒茶之后,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六堡茶博物馆,探寻“茶船古道”。整个参观活动由《梧州日报》社杨麦编辑给学生讲解。杨麦编辑是《六堡茶大观》等书籍的作者之一,曾参加《梧州日报》社策划组织的“茶船古道寻迹”大型采访活动,对“茶船古道”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请他主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环节二:识茶、溯茶。
1.参观六堡茶博物馆与“茶船古道”,探寻六堡茶的特点、发展历史,感受六堡茶文化的魅力。
2.议题设计:为什么说六堡茶是一种活的茶?
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到,历史上,六堡镇出产的六堡茶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在合口码头被压入箩筐,装上尖头小船,经梨埠镇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西江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茶船古道”。六堡茶文化跨越了国界,沿着古老的茶船古道,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有学生说:“当游览合口码头时,我轻轻闭上眼,耳边不知不觉响起了船夫的叫喊声,仿佛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回到了那个人声鼎沸、船来船往的码头。我感受到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文化自豪感在我的血液中流淌,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为什么说六堡茶是一种活的茶”,这一充满乡土味的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基于实践体验与生活经验,多角度寻求答案。学生结合杨麦编辑的详细讲解,经过小组讨论找到了多元化的答案。有的小组认为六堡茶千百年一路走来,传承至今,证明它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生命力;有的学生指出六堡茶的加工工艺独特,一脉相承,不断革新,证明它有著强大的工艺技术生命力;有的小组指出六堡茶有着特别的槟榔香味,这种香味是其他任何茶类所没有的,六堡茶独特的槟榔香口感享誉海内外,使它有着强大的感官生命力;有的小组觉得六堡茶是一种适合收藏的茶,越陈越佳的品质特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且六堡茶还具有优异的保健养生功效,能够很好地增强饮用者自身的生命力。
六堡茶是一种活的茶,六堡茶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学生为家乡有这样优秀的文化而倍感自豪,进而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倍增。有学生说:“家乡的茶文化能够得到如此良好的发展,我为六堡茶骄傲,也为中国的茶文化而骄傲。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家乡特色文化,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茶香萦绕世界。”有学生说:“正是我们深知六堡茶的价值,我们更应该让它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每一个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我们必须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基准,使六堡茶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合学生的感受与探究结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对六堡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六堡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梧州六堡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六堡茶文化继承好、发展好,为它增添光彩的一笔。
三、在“献计献策”中增强参与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在第三环节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参观活动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结合设计的问题完成研学报告,让研学活动真正凸显“研学”这一特征,进一步巩固并深化研学成果。
第三环节问题设计:近年来,六堡茶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普洱、龙井等名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请你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献计献策。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促进深度思考,体现了学科知识的融合,实现学科素养的培育。
在上交的研学报告中,学生纷纷为进一步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有的建议很有见地。例如,有学生认为:“六堡茶与其他茶相比,不输品质,不失底蕴,但缺少文化影响力,要把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促品牌,加强对六堡茶的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系统挖掘与整理,讲好六堡茶故事,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有学生说:“要加快六堡茶文化旅游建设,特别是加快观光茶园、茶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线路的建设推广,以旅游文化促发展。”有学生认为:“同是清朝时的二十四种贡品名茶,可是普洱、龙井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全国闻名,就在于创新,因此六堡茶的制茶工艺要不断革新,不能故步自封。”有学生说:“要把品六堡茶培育成一种大众文化、一种习惯,形成人人爱茶、处处饮茶的浓郁茶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把六堡茶与骑楼文化、岭南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有学生说:“必须抓住机遇,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学生的建议,有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角度考量的,有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的,有把六堡茶文化与梧州的骑楼文化、岭南文化综合在一起考虑的,这种多元化视角的思考与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科学精神。
新课标强调“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研学活动将思想政治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中,不只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引发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使学生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学会用科学精神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在活动过程中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并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批判质疑,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研学活动中有关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问题设计,引发了学生对六堡茶如何深化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考与探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问题相互合作交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这一过程直接指向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之,“探寻六堡茶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的设计力求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研学方案恰当地设计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202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马士成.六堡茶大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4]张园园.整合劳动教育 培育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6).
[5]程新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融合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1).
[6]向小琴.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1年度课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梧州高级中学为例”(编号:2021B214)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