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王行宽教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属中医"急风"的范畴,恙由感染湿热或风热之疫毒内侵脊髓,患及神经,殃及经络,内犯脏腑,痰瘀内生,脊髓失养而成。治疗上分期论治,标本兼顾,急性期宜疏风清热解毒,缓解期应补肾益精生髓,并体现其用药特点为补益正气为本、治痰瘀为标、疏通督脉。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420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行宽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项目(2020B1111100001);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JJ4062);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9JJ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王行宽教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属中医"急风"的范畴,恙由感染湿热或风热之疫毒内侵脊髓,患及神经,殃及经络,内犯脏腑,痰瘀内生,脊髓失养而成。治疗上分期论治,标本兼顾,急性期宜疏风清热解毒,缓解期应补肾益精生髓,并体现其用药特点为补益正气为本、治痰瘀为标、疏通督脉。
其他文献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凸显综合性、科学性与针对性,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提倡融合五育教育内容,在学习中构建五育并举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角度,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角度出发,对五育并举下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简要研究,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章主要介绍郝风玲教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经验。郝教授认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当属“痿证”范畴,证属本虚标实,湿热为标,脏腑虚损为本,尤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临床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疾病急缓、脏腑阴阳偏颇,从肝脾肾出发,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以清热利湿、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法,并结合针灸进行整体治疗,临床效果颇佳。
教育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反复学习《论语》,学孔子有一颗匠心,反复雕琢教育对象,以期化腐朽为神奇;学孔子有一颗耐心,静静等待教育对象,以期化蛹成蝶;学孔子有一颗反省之心,深思教育过往,以期在教育路上更好前行。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神经科常见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G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局限于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但免疫细胞失衡、免疫功能紊乱贯穿了整个病程,多方案免疫调节成为GBS治疗研究热点。中医在养生防病、调节免疫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本文阐明脾为之卫、脾主运化与西医免疫的关联性,从脾虚探讨GBS免疫紊乱的根本病机,采用健脾益气、运脾化湿、补脾温肾法治疗GBS。
为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适应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以巫山县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中心汽车运用与服务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为具体实例,介绍专业群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举措,总结专业群建设成果经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外长期大量饮酒等因素所引起的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中医学并无NAFLD这一病名,根据其常见临床表现将其归为“积证”“胁痛”“肝痞”“肝癖”等范畴。临床具体病因病机包括:肝郁脾虚、湿浊内停、湿热蕴结、痰瘀互结。角药是基于中药性味等原则,采用具有关联作用的3味药物,通过合理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的中药配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 GBS)主要病机为湿、热、气虚、阴虚,气虚是核心病机之一。而一身之气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组成,元气与宗气共同构成了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宗气足则人体气血运行通畅,濡养肢体经脉,呼吸平整,肌肉筋脉活动自如。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宗气密切相关,宗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艰涩,瘀滞不通,形体官窍失养,致人体肌肉活动不利,废用
<正>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也叫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多神经病变,多由感染所致,属于自身免疫类疾病,病变累及多数周围神经,甚至损害脊神经根乃至脑神经。急性起病,症状多在半个月至1个月左右出现高峰。主要表现为双侧快速进展和相对对称的四肢痿软无力,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麻痹[1]。据报道,全球GBS的年发病率达到1.2~2.3人/10万,死亡率达到3%~10%,约25%的患者在患病后几天至几
当前互联网+已走入各行各业,相对不受关注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业也逐渐开始运用互联网+带来相应收益。互联网+在方便企业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挑战。通过从汽车后市场的服务进行深化分析,总结了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中出现的新形式以及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中医与道家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本就有“医道同源”之说,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角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两味和三味药物的配伍使用。在古今文献中不乏关于对药、角药临床应用的记载,但是其理念形成却又各有所异。作者认为对药、角药的形成理念也遵循道家的思想,而此文旨在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角度来探讨单味药、对药、角药在“道”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