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 音乐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音乐更轻松。笔者就近两年来在音乐新课标下教改方面的尝试作以浅议。
一、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
《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给学生充分创造体验和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让唱歌好的学生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让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演奏个人最出色的乐曲,让不同特长的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激发他们相互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使部分不热爱音乐的学生融入欢乐、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极大地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用“听”去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把“听”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聆听音乐作品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情感之美的过程。教师通过到位地范唱或范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聆听,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找出作品中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然后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文字表达出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加深“听”的感受在心理上的印象。
三、用联想的方式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也是情感艺术。每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情感的产物。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拨动学生艺术的心弦,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在教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中,当我深情地唱出这首歌至“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含恨泪淋淋”时,教室里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而深沉,从学生眼里饱含的泪花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融入到了“母亲”受苦受难的情境中。表现出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怜,对旧社会的仇恨和对共产党、新社会的无限热爱。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达到爱憎分明,净化心灵的目的。
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创造音乐美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还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不同的文化知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鼓励同学们尝试音乐的创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作新人,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的修养。
五、音乐教学中的反思
《小青蛙找家》一课,包括聆听、歌曲和创编与活动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童趣盎然。
这一课我拟订的目标是聆听二胡齐奏曲《小青蛙》,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能理解音乐;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并能创编动作,从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做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来抒发自己的快乐。突破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爱聆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种形象,并且分小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音乐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教学中想让孩子们用沙筒来模仿雨声,但是教具有限。于是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看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件可以充当沙筒来代替雨声。于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里装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这不但满足了全体学生想动、好动的欲望,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容富艺.音乐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功能[J].山东艺术学院学
报,2008(04)
【关键词】 音乐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音乐更轻松。笔者就近两年来在音乐新课标下教改方面的尝试作以浅议。
一、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
《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给学生充分创造体验和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让唱歌好的学生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让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演奏个人最出色的乐曲,让不同特长的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激发他们相互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使部分不热爱音乐的学生融入欢乐、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极大地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用“听”去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把“听”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聆听音乐作品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情感之美的过程。教师通过到位地范唱或范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聆听,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找出作品中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然后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文字表达出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加深“听”的感受在心理上的印象。
三、用联想的方式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也是情感艺术。每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情感的产物。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拨动学生艺术的心弦,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在教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中,当我深情地唱出这首歌至“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含恨泪淋淋”时,教室里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而深沉,从学生眼里饱含的泪花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融入到了“母亲”受苦受难的情境中。表现出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怜,对旧社会的仇恨和对共产党、新社会的无限热爱。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达到爱憎分明,净化心灵的目的。
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创造音乐美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还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不同的文化知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鼓励同学们尝试音乐的创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作新人,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的修养。
五、音乐教学中的反思
《小青蛙找家》一课,包括聆听、歌曲和创编与活动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童趣盎然。
这一课我拟订的目标是聆听二胡齐奏曲《小青蛙》,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能理解音乐;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并能创编动作,从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做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来抒发自己的快乐。突破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爱聆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种形象,并且分小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音乐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教学中想让孩子们用沙筒来模仿雨声,但是教具有限。于是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看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件可以充当沙筒来代替雨声。于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里装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这不但满足了全体学生想动、好动的欲望,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容富艺.音乐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功能[J].山东艺术学院学
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