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平面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在文化复兴背景下,面临着向传统文化寻求养分。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自觉的反思,突破盲目学习的局限。从而为我们时代的包豪斯運动,为文化复兴背景下的民族视觉审美启蒙运动做准备!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性;洞穴人;文化复兴
在中国,平面艺术设计行业既是热门行业,也是一门相对的新兴行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乃至近邻的日本相比,在平面设计领域我们都缺乏积累和底蕴。于是,从高校教学开始到投放设计市场的案例中,我们平面艺术设计都处处体现着“拿来主义”的影子。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随着中央政府发出“文化自信”的号召。日渐成熟的市场需求也要求更成熟的有民族特色的平面艺术设计,由此,笔者抛砖引玉对这一思路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首先,从平面艺术设计的大学课程设置出发,我们看到在其基础素质素养课程一般包括“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字体设计”等。但这些课程的教学框架和思路,基本沿用了包豪斯教育体系。这种20世纪上半叶,带有浓郁的工业风特征的艺术设计,一直主导着我们的基础教学。而日本的平面艺术设计在师从西方的基础上,也发展出很多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但他们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形式感上直接切入,缺乏的是本土原创的基础理论,让初学者难以把握。
那么在民族文化复习热潮的节点上,富于时代使命感的中国艺术家们,能否就平面艺术设计方向上拓展出全新的理论框架,从而引领时代的风骚呢?
艺术设计的从业者或青年学子都有一个常识,要看好的设计方案,就要去逛外文书店,翻国外原版图册、书籍,因为国内的资料确实匮乏,久而久之习惯了欧美的视觉审美口味。
但是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态的趣味,往往与我们的文化习性有关。这种文化习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也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欧美民族的不同。比如,我们看到中国年轻人很习惯同性伙伴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表达亲昵和友善,男青年搂伙伴的肩膀,女青年之间手挽着手。这在中国人眼里再自然不过,而你冒然的对欧美青年这样做,他可能及不自然,甚至起一身的鸡皮疙瘩。乃至我们在对儿童的观察中也能看到这种显而易见的区别,这说明文化的基因非常强大,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差异可能需要追溯到文明的萌芽时期。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能人们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合作式生活,比如有水稻的种植遗迹及古村落遗址的佐证。古先民从习惯合作到彼此信赖、团结、亲近很早就植入了中国人的社会基因中。所以人际关系中我们常见热情的寒暄。简单的一句“吃了吗?”,可能是原始年代的祖先们在开展合作式的生存实验取得成功后的,在那个几千年前的古村落里,在一种幸福洋溢的气氛下形成的一句口头禅。从而造成了我们今天在儿童、青少年身上还能见到的人际交往习惯!
而反观欧美人群的社会形态中,常常可见一种非常有礼节的疏离感,我们可以推论,从“洞穴人”进化成游牧民族后,他们的社会发展形态没有经历长期的世代稳固的合作生存关系(比如父姓制度的形成与稳固是较晚的事情)。也可以说他们的社会心理原型没有完全摆脱“洞穴人”的特征!——一种防范的自闭的态度!
我们可以说这种社会心理特征在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也能明显的窥见痕迹!比如欧美的版式设计明显的强调网格化的特征配以无饰线的字体,其冷漠化的特征,正是西方人社会心理的一个侧影!乃至近代西洋的好学生,西艺和魂的日本,也免不了受这种影响!就其根源来说,还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社会心理进化也没有完全摆脱过“洞穴人”的特征!——亦即历史上没有产生过长期的稳定的成规模的合作生产关系,没有一个建立在合作关系之上的稳定的富裕期!从而没有这种有富足产生的信任感——“仓粟实而知礼节”!
由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心理与平面艺术设计息息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日本的设计美学中基本看不到对称形式的美。因为日本民族的历史社会形态中从来没有产生过相对长期稳定的统一形态!(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忠勇文化、武士道精神事实上近代明治维新的产物不是太久远的事情)所以日本人的平面审美中多见去中心化的残缺的突兀的形态美,正是其民族性格的生动反射!
而我们在来看本民族的社会心理特征,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中国人都讲人情味、团圆、喜庆等等,而反映这些意识形态的视觉审美才是中国人从骨子里喜闻乐见的!
比如西方的人物摄影流行冷漠风,我们看到凡是西方高档服装品牌的模特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没有笑脸!我们的视觉审美如果仿效这种标准,算不算邯郸学步?算不算东施效颦?那是真正的不知所谓了!
我们不禁感慨,包豪斯一代的艺术家虽然志在反对工业化造成的审美盲区,志在用非工业化的美感拯救时代的灵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还是落进那个俗套里面。时至今日大浪淘沙我们已经能够比较清楚的看清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国内设计领域除对其赞美外很少发出批判总结的声音!这是我们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虽然我们开发新的视觉审美启蒙运动,乃至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现代视觉审美理论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我们来发出先声,呼朋引伴,汇聚力量,集思广益最终像当年的包豪斯运动一样形成整体的机制,形成化学反应,从而最终适应时代的需求,引领时代的潮流!
但这一切变化的动因我们还是要追本溯源,从历史中寻,从生活中寻!
比如我们的字体设计,就应该向丰富的传统书法中汲取营养,而不是简单的局限在西方的字母文字所常用的无饰线字体。我们看到很多当今的字体设计只注重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像拼凑积木一样的玩摆设,当然也形成了一定的构图趣味!但这种设计与汉字的丰富内涵并无相关,这种肤浅的设计也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更不能就此产生出系统的理论和流派!
比如在色彩设计中,中国人自古用强烈的颜色如:红、紫、黄等来象征高级与华贵,我们为什么要盲目的追随西方的工业风趣味用灰色来表现高级高雅的事物呢?
再比如既然国人都乐见团圆、喜庆、融合的气氛,为什么我们的设计视觉语言缺乏对这类主题的生动表现能?
设问是转变的第一步,在继往开来的民族复兴的大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平面艺术设计师,以及广大的视觉艺术工作者都应该自觉的负担起民族视觉审美复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江奇志,版式设计 平面设计师高效工作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性;洞穴人;文化复兴
在中国,平面艺术设计行业既是热门行业,也是一门相对的新兴行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乃至近邻的日本相比,在平面设计领域我们都缺乏积累和底蕴。于是,从高校教学开始到投放设计市场的案例中,我们平面艺术设计都处处体现着“拿来主义”的影子。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随着中央政府发出“文化自信”的号召。日渐成熟的市场需求也要求更成熟的有民族特色的平面艺术设计,由此,笔者抛砖引玉对这一思路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首先,从平面艺术设计的大学课程设置出发,我们看到在其基础素质素养课程一般包括“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字体设计”等。但这些课程的教学框架和思路,基本沿用了包豪斯教育体系。这种20世纪上半叶,带有浓郁的工业风特征的艺术设计,一直主导着我们的基础教学。而日本的平面艺术设计在师从西方的基础上,也发展出很多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但他们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形式感上直接切入,缺乏的是本土原创的基础理论,让初学者难以把握。
那么在民族文化复习热潮的节点上,富于时代使命感的中国艺术家们,能否就平面艺术设计方向上拓展出全新的理论框架,从而引领时代的风骚呢?
艺术设计的从业者或青年学子都有一个常识,要看好的设计方案,就要去逛外文书店,翻国外原版图册、书籍,因为国内的资料确实匮乏,久而久之习惯了欧美的视觉审美口味。
但是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态的趣味,往往与我们的文化习性有关。这种文化习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也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欧美民族的不同。比如,我们看到中国年轻人很习惯同性伙伴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表达亲昵和友善,男青年搂伙伴的肩膀,女青年之间手挽着手。这在中国人眼里再自然不过,而你冒然的对欧美青年这样做,他可能及不自然,甚至起一身的鸡皮疙瘩。乃至我们在对儿童的观察中也能看到这种显而易见的区别,这说明文化的基因非常强大,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差异可能需要追溯到文明的萌芽时期。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能人们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合作式生活,比如有水稻的种植遗迹及古村落遗址的佐证。古先民从习惯合作到彼此信赖、团结、亲近很早就植入了中国人的社会基因中。所以人际关系中我们常见热情的寒暄。简单的一句“吃了吗?”,可能是原始年代的祖先们在开展合作式的生存实验取得成功后的,在那个几千年前的古村落里,在一种幸福洋溢的气氛下形成的一句口头禅。从而造成了我们今天在儿童、青少年身上还能见到的人际交往习惯!
而反观欧美人群的社会形态中,常常可见一种非常有礼节的疏离感,我们可以推论,从“洞穴人”进化成游牧民族后,他们的社会发展形态没有经历长期的世代稳固的合作生存关系(比如父姓制度的形成与稳固是较晚的事情)。也可以说他们的社会心理原型没有完全摆脱“洞穴人”的特征!——一种防范的自闭的态度!
我们可以说这种社会心理特征在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也能明显的窥见痕迹!比如欧美的版式设计明显的强调网格化的特征配以无饰线的字体,其冷漠化的特征,正是西方人社会心理的一个侧影!乃至近代西洋的好学生,西艺和魂的日本,也免不了受这种影响!就其根源来说,还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社会心理进化也没有完全摆脱过“洞穴人”的特征!——亦即历史上没有产生过长期的稳定的成规模的合作生产关系,没有一个建立在合作关系之上的稳定的富裕期!从而没有这种有富足产生的信任感——“仓粟实而知礼节”!
由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心理与平面艺术设计息息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日本的设计美学中基本看不到对称形式的美。因为日本民族的历史社会形态中从来没有产生过相对长期稳定的统一形态!(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忠勇文化、武士道精神事实上近代明治维新的产物不是太久远的事情)所以日本人的平面审美中多见去中心化的残缺的突兀的形态美,正是其民族性格的生动反射!
而我们在来看本民族的社会心理特征,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中国人都讲人情味、团圆、喜庆等等,而反映这些意识形态的视觉审美才是中国人从骨子里喜闻乐见的!
比如西方的人物摄影流行冷漠风,我们看到凡是西方高档服装品牌的模特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没有笑脸!我们的视觉审美如果仿效这种标准,算不算邯郸学步?算不算东施效颦?那是真正的不知所谓了!
我们不禁感慨,包豪斯一代的艺术家虽然志在反对工业化造成的审美盲区,志在用非工业化的美感拯救时代的灵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还是落进那个俗套里面。时至今日大浪淘沙我们已经能够比较清楚的看清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国内设计领域除对其赞美外很少发出批判总结的声音!这是我们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虽然我们开发新的视觉审美启蒙运动,乃至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现代视觉审美理论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我们来发出先声,呼朋引伴,汇聚力量,集思广益最终像当年的包豪斯运动一样形成整体的机制,形成化学反应,从而最终适应时代的需求,引领时代的潮流!
但这一切变化的动因我们还是要追本溯源,从历史中寻,从生活中寻!
比如我们的字体设计,就应该向丰富的传统书法中汲取营养,而不是简单的局限在西方的字母文字所常用的无饰线字体。我们看到很多当今的字体设计只注重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像拼凑积木一样的玩摆设,当然也形成了一定的构图趣味!但这种设计与汉字的丰富内涵并无相关,这种肤浅的设计也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更不能就此产生出系统的理论和流派!
比如在色彩设计中,中国人自古用强烈的颜色如:红、紫、黄等来象征高级与华贵,我们为什么要盲目的追随西方的工业风趣味用灰色来表现高级高雅的事物呢?
再比如既然国人都乐见团圆、喜庆、融合的气氛,为什么我们的设计视觉语言缺乏对这类主题的生动表现能?
设问是转变的第一步,在继往开来的民族复兴的大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平面艺术设计师,以及广大的视觉艺术工作者都应该自觉的负担起民族视觉审美复兴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江奇志,版式设计 平面设计师高效工作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