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少奇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9岁到10岁两年间在罗家塘和月塘念私塾,都是读四书五经。上课时老先生念经似的诵读和使人听不明白的讲述,使一些学生觉得乏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把学习看成一件苦差事。但是,刘少奇却是忘情地聆听老师的讲述,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吸进头脑里。他不仅努力读课堂上的书,课余时间还自己去找书读,进而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刘少奇有位同学叫周祖三,他的父亲周瑞山,曾留学日本,还是同盟会会员,喜欢购买新书刊,家中藏书不少。刘少奇便常到周祖三家借阅书籍,并且边读边摘记。周家人见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便很乐意接待他在家里与周祖三一块儿看书学习。有一天天很冷,看书入迷的刘少奇在炉子边被炭火烤着了棉鞋,发出了烤焦的气味,他却毫无知觉,直到别人提醒,才将棉鞋上的火星打灭。
在家里,刘少奇把自己住的一间斗室变成了书屋,室内堆放着从各处借来和搜集来的一本本书。一有时间,他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静静地看书,乐此不疲。
读书使刘少奇学到了很多知识。人们渐渐地发现,这个伢子在和小伙伴们争论问题,或是在同大人交谈时,言语之间常常引经据典,并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这一点竟使他在家乡小有名气。因刘少奇排行第九,又常常到处找书借书,手不释卷,于是大家送了他一个外号:“刘九书柜”。
天有不测风云。刘少奇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这时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只好休学。性格内向的刘少奇一时心情郁闷,但他却不忘读书,还经常去周家借书看。后来复学后,他又陆续读了有关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书籍,受这些爱国主义的内容和不畏强暴的历史人物感染,刘少奇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在读私塾后,刘少奇先后在宁乡玉潭学校、宁乡驻省中学、湖南陆军讲武堂、长沙私立育才中学、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上海外国语学社、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由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
肖劲光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刘少奇的好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上海后,认识了少奇同志。他比我们先到上海,也和我们一起学俄文。我和弼时同志到俄文班不久,就加入了工读辅助团。少奇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为人正直、富有革命理想,办起事来很认真,学习也很刻苦。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上午他和我们一起学俄文,下午又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在一起刻钢板,印传单;有时到工厂联络,做些宣传工作;有时做工。遇到纪念日,就参加游行,在前面举旗杆的多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除学习俄文外,每星期天还学习马列主义,主要是请人来讲演。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并一直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从来没有放松过看书学习。在他身边工作的武新宇回忆:刘少奇多年来养成了每天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对重要的问题常常到院子里踱来踱去,反复思索。晚上我们睡了,他还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再去写东西。常常我们一觉醒来,他的屋里还亮着灯。
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回忆道: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国事活动非常繁忙,正常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眠二三个小时,有时还要连轴转。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有规律。每天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早饭后如果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钟左右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寝室也不马上睡觉,常常是盘腿坐在床上看当天的国内外参考资料。有时,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不说别的,就是盘腿坐在床上看资料这一点,大家都十分钦佩。有些年轻警卫说:“少奇同志那么大年纪,还能盘腿坐几个小时,我们这么年轻也比不上啊。”他们不知道,这是少奇同志在战争年代长期练就的本领。少奇同志在办公室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時我们进去,他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来电话或中央有其他重要通知需马上向他报告外,一般不太急的事,都是利用他吃饭和散步时报告的。
刘少奇天赋极佳并酷爱读书,将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不断的学习,使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智慧。印度驻华大使告诉埃德加·斯诺:“刘少奇首先给人一个平凡的表面印象。5分钟的谈话展示了这个人具有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很快地看出问题的核心并能作出有力和周密的简练回答。”
刘少奇十分重视学习与研究党的历史。1948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七周年的报告中,他着重讲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重大的一个事件。从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历史就进入了新的时期。从此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就离不开共产党,不但离不开共产党,而且是以党为中坚来发展的。中共的胜利或失败,前进或后退,都代表着中国的胜利或失败,前进或后退。中共前进中国也前进,中共后退中国也后退。如果不了解中共历史,也就不可能了解中国近代史。所以,今天我们干部如何研究与了解我党历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了解党如何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了解中国近代是如何发展的,此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刘少奇为马列学院的院长。为加强历史的教学,遵照刘少奇的指示,进城后的马列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世界近代史与中国历史教研室,请著名的学者张如心、陈昌浩、吕振羽、胡绳等主持这些教研室的工作或讲授这方面的课程。
刘少奇不但要求干部学习历史,而且身体力行,挤出时间阅读历史书籍。
1951年11月底,刘少奇经中央安排去南方视察和休养。自从到中央工作以来,他除了打仗转移和必要的外出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到各地去看一看。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使刘少奇有了下去参观的机会和条件。这一次,刘少奇所到之处很多,但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杭州,差不多有一个多月。
平时紧张而繁忙的工作,让刘少奇实在抽不出整块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对此他总是感到十分遗憾。这次到南方休假,刘少奇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
西子湖畔,烟波浩淼,杨柳依依,风景优美。但是,刘少奇对湖光山色却兴趣不大,而是埋头攻读中国通史。他想到,全国解放了,共产党成了执政党,要领导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多么艰巨的事业!因此,必须熟悉历史,借鉴历史,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汲取有用的经验。每天,他戴着老花镜,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看书。他一边读,一边思考,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写上眉批。有的书页的空白处,竟差不多写满了。
休假结束了,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刘少奇一身轻松,又朝气蓬勃地投入了工作。
(摘编自“河北党史网”)
在家里,刘少奇把自己住的一间斗室变成了书屋,室内堆放着从各处借来和搜集来的一本本书。一有时间,他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静静地看书,乐此不疲。
读书使刘少奇学到了很多知识。人们渐渐地发现,这个伢子在和小伙伴们争论问题,或是在同大人交谈时,言语之间常常引经据典,并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这一点竟使他在家乡小有名气。因刘少奇排行第九,又常常到处找书借书,手不释卷,于是大家送了他一个外号:“刘九书柜”。
天有不测风云。刘少奇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这时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只好休学。性格内向的刘少奇一时心情郁闷,但他却不忘读书,还经常去周家借书看。后来复学后,他又陆续读了有关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书籍,受这些爱国主义的内容和不畏强暴的历史人物感染,刘少奇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在读私塾后,刘少奇先后在宁乡玉潭学校、宁乡驻省中学、湖南陆军讲武堂、长沙私立育才中学、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上海外国语学社、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由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
肖劲光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刘少奇的好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上海后,认识了少奇同志。他比我们先到上海,也和我们一起学俄文。我和弼时同志到俄文班不久,就加入了工读辅助团。少奇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为人正直、富有革命理想,办起事来很认真,学习也很刻苦。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上午他和我们一起学俄文,下午又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在一起刻钢板,印传单;有时到工厂联络,做些宣传工作;有时做工。遇到纪念日,就参加游行,在前面举旗杆的多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除学习俄文外,每星期天还学习马列主义,主要是请人来讲演。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并一直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从来没有放松过看书学习。在他身边工作的武新宇回忆:刘少奇多年来养成了每天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对重要的问题常常到院子里踱来踱去,反复思索。晚上我们睡了,他还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再去写东西。常常我们一觉醒来,他的屋里还亮着灯。
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回忆道: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国事活动非常繁忙,正常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眠二三个小时,有时还要连轴转。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有规律。每天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早饭后如果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钟左右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寝室也不马上睡觉,常常是盘腿坐在床上看当天的国内外参考资料。有时,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不说别的,就是盘腿坐在床上看资料这一点,大家都十分钦佩。有些年轻警卫说:“少奇同志那么大年纪,还能盘腿坐几个小时,我们这么年轻也比不上啊。”他们不知道,这是少奇同志在战争年代长期练就的本领。少奇同志在办公室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時我们进去,他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来电话或中央有其他重要通知需马上向他报告外,一般不太急的事,都是利用他吃饭和散步时报告的。
刘少奇天赋极佳并酷爱读书,将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不断的学习,使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智慧。印度驻华大使告诉埃德加·斯诺:“刘少奇首先给人一个平凡的表面印象。5分钟的谈话展示了这个人具有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很快地看出问题的核心并能作出有力和周密的简练回答。”
刘少奇十分重视学习与研究党的历史。1948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七周年的报告中,他着重讲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重大的一个事件。从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历史就进入了新的时期。从此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就离不开共产党,不但离不开共产党,而且是以党为中坚来发展的。中共的胜利或失败,前进或后退,都代表着中国的胜利或失败,前进或后退。中共前进中国也前进,中共后退中国也后退。如果不了解中共历史,也就不可能了解中国近代史。所以,今天我们干部如何研究与了解我党历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了解党如何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了解中国近代是如何发展的,此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刘少奇为马列学院的院长。为加强历史的教学,遵照刘少奇的指示,进城后的马列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世界近代史与中国历史教研室,请著名的学者张如心、陈昌浩、吕振羽、胡绳等主持这些教研室的工作或讲授这方面的课程。
刘少奇不但要求干部学习历史,而且身体力行,挤出时间阅读历史书籍。
1951年11月底,刘少奇经中央安排去南方视察和休养。自从到中央工作以来,他除了打仗转移和必要的外出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到各地去看一看。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使刘少奇有了下去参观的机会和条件。这一次,刘少奇所到之处很多,但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杭州,差不多有一个多月。
平时紧张而繁忙的工作,让刘少奇实在抽不出整块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对此他总是感到十分遗憾。这次到南方休假,刘少奇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
西子湖畔,烟波浩淼,杨柳依依,风景优美。但是,刘少奇对湖光山色却兴趣不大,而是埋头攻读中国通史。他想到,全国解放了,共产党成了执政党,要领导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多么艰巨的事业!因此,必须熟悉历史,借鉴历史,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汲取有用的经验。每天,他戴着老花镜,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看书。他一边读,一边思考,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写上眉批。有的书页的空白处,竟差不多写满了。
休假结束了,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刘少奇一身轻松,又朝气蓬勃地投入了工作。
(摘编自“河北党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