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丰富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核。现代小学已经逐步意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实施途径、教育公共资源利用及传统文化宣传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在此提出紧抓政策契机,提出解决策略,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010-01
一、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历经文化濡染,能够激发和凝聚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哲理,历史上无数的名人轶事和英雄事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典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学生逐渐明确坚定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并树立远大目标,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二)利于学生修身立德,提高自我修养
修身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定会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它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其形成直观认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对小学生形成明理知理的善性,塑造崇高人格,提高自身修养,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侵染,并与现代文明融合,促进良好德行的养成,利于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传承,我们歌颂的是一代精神的象征。小学生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与当代文明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从小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让使命与责任牢记在学生心中,逐渐历练成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浅薄、教学模式单一
学校内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课程与活动甚少,翻阅小学生的课本,涉及的相关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国历法节日的介绍,如清明节。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灌输说教式占主导,缺乏新意,使学生丧失主动性。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当前各地市有2课时的地方课程,但这2课时大多被用数学、语文等文化课占用,农村尤甚。教师如果只是为考试而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二)教育公共场所被闲置,与社会机构、民间艺人联系较少
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和场所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教育基地,如地方博物馆等。但在对滨州市大同博物馆——滨州民间乡土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访谈时,谈及此事他很遗憾的说:“我大都是被大学聘请去给老师做讲座,现在学校缺乏主动意识,我到现在没有接到任何一个中小学或幼儿园的邀请。”在访谈期间我也深深的感受到馆长的无奈,也不得不对这丰富的资源无人问津感到可惜。
(三)主流媒体、精品图书对传统文化宣传不足,教学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主流电视媒体少量涉及一些传统文化节目、公益广告,如中国传统之美等,其他频道则很少涉及。书店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都是国学类的,而适合学生的传统艺术、音乐类的书目极少。书籍材料大都缺乏创新,无法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需要。以上种种造成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盲区,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无法与学生互动产生共鸣。作为中国文化灵魂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弃之不理。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切实遵守相关政策规定,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国家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举措,要深入教师的心中。在新修订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因此,每个学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乎本校的教材,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促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丰富学生课堂文化,使课堂变的生动活泼。
(二)多种教学模式并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必须注意结合多种课堂与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如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学校定期制定传统文化主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施展才艺。小学与小学之间开展传统文化竞赛,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激情充分调动起来。丰富校园文化,各个年级分模块,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展示到校园,让学生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及实践者。
(三)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媒介力量,扩展教材内容
小学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少,教学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借助媒介力量,丰富学生的课堂。绘本、漫画、动画片等是一种很好的媒介资源,让学生觉得有趣,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学校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不会感到烦感和抵触。如果学校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内容精美、形式活泼、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学生一定会积极和老师进行互动,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重视教育公共场所,加强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民间艺人的合作
学校应发挥主动意识积极和有关机构联系争取获得帮助,取得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博物馆、故居旧址等地方文化物质资源,使之与课堂教育教学互为补充。小学可以定期聘请民间艺人担任学校的指导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民间艺术演出和表演,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等,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系。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15-06-08].http:// www.gov.cn /xinwen /2014-04 /01/content_2651154.htm.
[2]王翔.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2).
[3]王定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59-61.
[4]孙晓丛.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11):7-8.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010-01
一、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历经文化濡染,能够激发和凝聚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哲理,历史上无数的名人轶事和英雄事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典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学生逐渐明确坚定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并树立远大目标,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二)利于学生修身立德,提高自我修养
修身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定会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它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其形成直观认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对小学生形成明理知理的善性,塑造崇高人格,提高自身修养,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侵染,并与现代文明融合,促进良好德行的养成,利于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传承,我们歌颂的是一代精神的象征。小学生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与当代文明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从小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让使命与责任牢记在学生心中,逐渐历练成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浅薄、教学模式单一
学校内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课程与活动甚少,翻阅小学生的课本,涉及的相关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国历法节日的介绍,如清明节。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灌输说教式占主导,缺乏新意,使学生丧失主动性。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当前各地市有2课时的地方课程,但这2课时大多被用数学、语文等文化课占用,农村尤甚。教师如果只是为考试而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二)教育公共场所被闲置,与社会机构、民间艺人联系较少
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和场所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教育基地,如地方博物馆等。但在对滨州市大同博物馆——滨州民间乡土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访谈时,谈及此事他很遗憾的说:“我大都是被大学聘请去给老师做讲座,现在学校缺乏主动意识,我到现在没有接到任何一个中小学或幼儿园的邀请。”在访谈期间我也深深的感受到馆长的无奈,也不得不对这丰富的资源无人问津感到可惜。
(三)主流媒体、精品图书对传统文化宣传不足,教学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主流电视媒体少量涉及一些传统文化节目、公益广告,如中国传统之美等,其他频道则很少涉及。书店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都是国学类的,而适合学生的传统艺术、音乐类的书目极少。书籍材料大都缺乏创新,无法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需要。以上种种造成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盲区,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无法与学生互动产生共鸣。作为中国文化灵魂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弃之不理。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切实遵守相关政策规定,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国家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举措,要深入教师的心中。在新修订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因此,每个学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乎本校的教材,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促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丰富学生课堂文化,使课堂变的生动活泼。
(二)多种教学模式并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必须注意结合多种课堂与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如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学校定期制定传统文化主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施展才艺。小学与小学之间开展传统文化竞赛,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激情充分调动起来。丰富校园文化,各个年级分模块,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展示到校园,让学生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及实践者。
(三)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媒介力量,扩展教材内容
小学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少,教学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借助媒介力量,丰富学生的课堂。绘本、漫画、动画片等是一种很好的媒介资源,让学生觉得有趣,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学校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不会感到烦感和抵触。如果学校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内容精美、形式活泼、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学生一定会积极和老师进行互动,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重视教育公共场所,加强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民间艺人的合作
学校应发挥主动意识积极和有关机构联系争取获得帮助,取得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博物馆、故居旧址等地方文化物质资源,使之与课堂教育教学互为补充。小学可以定期聘请民间艺人担任学校的指导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民间艺术演出和表演,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等,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系。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15-06-08].http:// www.gov.cn /xinwen /2014-04 /01/content_2651154.htm.
[2]王翔.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2).
[3]王定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59-61.
[4]孙晓丛.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