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应改革传统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
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能力本位、技术应用”课程观。具体改革目标是,以培养人才为前提,树立现代教育观(培养观、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1)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合作教育;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课程设置。
(2)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课程体系中设有①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独立实践课程)②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活动、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③人文素质活动及其它。部分课程到企业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部分课程到实践、实训基地完成。
(3)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技能型教学体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技能考核上,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职教理论为支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
1.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系列化与层次化。以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并参照加拿大的CBE模式,从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能力形成中所需的知识,对其分类设置相应的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的首要目标,技术应用能力分析是教学体系建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人才质量的归宿点。
2.理论教学专业化与技术化。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借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关于“培训包”设计的成功经验,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从我院的长期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将一个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以上述3项技能为基础,建立技能模块体系,根据各模块的要求综合教学内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课题化与项目化。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我们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4.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现代化。建立自觉、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实例分析、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建立在平等双向互动关系基础上,用分析、讨论、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1.模块教学体系构建。我院数控专业为例:数控专业除去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外,应具备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方面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在专业知识上强调模块教学。
2.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设备添置应遵循“一个兼顾、两个同步”的原则,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添置兼顾;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3.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采取带职锻炼、院内基地锻炼、院外基地蹲点和技术指导等多种途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其次要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第三、外聘高等学校、兄弟职业院校、中专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作为专业教师,不断改善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完善高职高专教学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湖北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
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能力本位、技术应用”课程观。具体改革目标是,以培养人才为前提,树立现代教育观(培养观、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1)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合作教育;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课程设置。
(2)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课程体系中设有①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独立实践课程)②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活动、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③人文素质活动及其它。部分课程到企业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部分课程到实践、实训基地完成。
(3)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技能型教学体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技能考核上,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职教理论为支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
1.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系列化与层次化。以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并参照加拿大的CBE模式,从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需的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能力形成中所需的知识,对其分类设置相应的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的首要目标,技术应用能力分析是教学体系建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人才质量的归宿点。
2.理论教学专业化与技术化。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借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关于“培训包”设计的成功经验,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从我院的长期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将一个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以上述3项技能为基础,建立技能模块体系,根据各模块的要求综合教学内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课题化与项目化。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我们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4.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现代化。建立自觉、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实例分析、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建立在平等双向互动关系基础上,用分析、讨论、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1.模块教学体系构建。我院数控专业为例:数控专业除去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外,应具备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方面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在专业知识上强调模块教学。
2.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设备添置应遵循“一个兼顾、两个同步”的原则,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添置兼顾;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3.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采取带职锻炼、院内基地锻炼、院外基地蹲点和技术指导等多种途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其次要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第三、外聘高等学校、兄弟职业院校、中专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作为专业教师,不断改善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完善高职高专教学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湖北鄂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