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开放式无张力疝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元月至2008年4月对24例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情况和传统疝修补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分钟,并发症12.5%(3/24),平均住院时间8天,随访3个月-1年,无术后复发。结论: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有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易于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組24例,男22例,女2例,年龄26-75岁,平均38岁,其中单侧腹股沟疝21例,双侧腹股沟疝3例,复发性疝2例。
1.2手术方法
1.2.1 24例均采用连续硬腹外麻醉或腰麻
1.2.2材料采用美国艾瑞姆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由单丝聚丙烯编织而成不可吸收性材料,材料为椭圆补片,约10cmⅹ5 cm大小。
1.2.3选择平行腹股沟的常规疝切口长约6-8 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出腹外斜肌下间隙,范围如下内侧至联合肌腱,外侧到腹股沟韧带返折部和髂耻束,上端超过内环口3 cm,下端超过耻骨结节2 cm,参照传统Bassini法处理精索和疝囊,于近内环处提起精索,切开颈肩处腹横筋膜,找到并高位分离疝囊,小的不完全性的疝囊完全剥离回纳,大的完全性的疝囊距疝囊颈5 cm处横断,剥离至疝囊颈部,荷包缝合结扎疝囊,不处理远端疝囊,严格止血,进一步游离显露精索结构之全貌,纱布条将其牵开,显露耻骨结节至内环口的整个腹股沟管后壁,探及内环大小和后壁缺损薄弱程度范围,将艾瑞姆补片放置在腹股沟管后壁上,补片的精索开口剪一圆孔,缝合不要过紧,孔大小依精索通过后再容纳一小指尖,将补片展开铺平,不要折叠或卷曲,然后用非吸收性单丝线将补片同周围组织固定8-12针,范围如上述。复发疝的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不清楚,粘连重,后壁更加薄弱,操作要细心,固定后嘱患者咳嗽或增加腹压,探查补片固定情况,术后常规切口压置纱袋,垫高阴囊,预防血肿。
1.2.4腹股沟直疝,游离精索结构后显露出疝囊,还纳疝内容物,若疝囊大则在颈部进行荷包缝合,沿疝囊颈周围切开腹横筋膜,建立腹膜前间隙后,将补片固定方法同腹股沟斜疝。
2 结果
手术时间45-96min,平均56 min,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三天后可以下床活动,切开疼痛轻微,无皮下血肿,阴囊积液,手术切口感染及排斥反应无腹股沟异物感和坠胀感,3例有切口红肿疼痛,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后症状消失。住院时间7-12天,平均8天。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腹外疝90%-95%,腹股沟疝的有效治疗经历一个漫长过程,经典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即任何一种术式缝合修补均存在张力,影响愈合,从而成为修补失败、腹股沟疝复发的原因,以上这些术式共同缺点是产生张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和组织分解代谢的增强,以及早期缝线断裂是术后复发原因,而不同组织的缝合不易产生其正的愈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成败主要看腹股沟管后壁缺损的修复情况,传统术式存在张力大、并发症多、疼痛重、复发率高等缺点(1)。有资料报道复发率达10%-15%(2)。寻找一种能真正修补后壁缺损,即符合生理,又无张力修补方法是外科医生追求目标,1986年Lichitensttin首次用人工网片缝合在腹股沟的后壁而替代传统的缝合,以消除了传统术式对正常解剖结构干扰,复发率低于1%,国内开展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始于1997年9月并很快普及,且技术已趋于成熟,具体方法略有不同,大量报道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具有损伤轻、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3)。
3.1艾瑞姆补片在无张力条件下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妥善处理有了腹股沟疝发生解剖学基础,因此与传统疝修补相比,艾瑞姆补片修补更坚强可靠,成为腹股沟疝、复发疝的最佳选择,疝补片不建议对18岁以下患者使用,因为此类补片不随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而充分伸展。
3.2并发症,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相比有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术后疼痛与修补缝合,局部张力牵拉引起局部缺血,疝囊高位结扎导致腹膜紧张以及固定网片时缝扎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有关,过度张力是引起牵张感较明显。传统修补术张力较高,故术后疼痛和局部牵张感较明显,补片缝扎时避免将补片缝扎在高度敏感的耻骨结节和耻骨骨膜上,而是固定在该处的腱膜组织上,本组3例切口红肿疼痛,可能将补片缝扎在耻骨结节及骨膜所致,因此疝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复发疝和巨大疝,从根本上解决了疝发生和复发原因,是腹股沟疝的首选,该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修补牢固、恢复快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朱金声 腹股沟疝复发原因探讨,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116
[2] 彭于勤 张应文 腹股沟疝修补术合理选择 临床外科杂志 1998.6(4):119
[3] 马颂章 疝和腹壁外科的进展 中华腹部外科杂志 2001.16(9):560-561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組24例,男22例,女2例,年龄26-75岁,平均38岁,其中单侧腹股沟疝21例,双侧腹股沟疝3例,复发性疝2例。
1.2手术方法
1.2.1 24例均采用连续硬腹外麻醉或腰麻
1.2.2材料采用美国艾瑞姆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由单丝聚丙烯编织而成不可吸收性材料,材料为椭圆补片,约10cmⅹ5 cm大小。
1.2.3选择平行腹股沟的常规疝切口长约6-8 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出腹外斜肌下间隙,范围如下内侧至联合肌腱,外侧到腹股沟韧带返折部和髂耻束,上端超过内环口3 cm,下端超过耻骨结节2 cm,参照传统Bassini法处理精索和疝囊,于近内环处提起精索,切开颈肩处腹横筋膜,找到并高位分离疝囊,小的不完全性的疝囊完全剥离回纳,大的完全性的疝囊距疝囊颈5 cm处横断,剥离至疝囊颈部,荷包缝合结扎疝囊,不处理远端疝囊,严格止血,进一步游离显露精索结构之全貌,纱布条将其牵开,显露耻骨结节至内环口的整个腹股沟管后壁,探及内环大小和后壁缺损薄弱程度范围,将艾瑞姆补片放置在腹股沟管后壁上,补片的精索开口剪一圆孔,缝合不要过紧,孔大小依精索通过后再容纳一小指尖,将补片展开铺平,不要折叠或卷曲,然后用非吸收性单丝线将补片同周围组织固定8-12针,范围如上述。复发疝的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不清楚,粘连重,后壁更加薄弱,操作要细心,固定后嘱患者咳嗽或增加腹压,探查补片固定情况,术后常规切口压置纱袋,垫高阴囊,预防血肿。
1.2.4腹股沟直疝,游离精索结构后显露出疝囊,还纳疝内容物,若疝囊大则在颈部进行荷包缝合,沿疝囊颈周围切开腹横筋膜,建立腹膜前间隙后,将补片固定方法同腹股沟斜疝。
2 结果
手术时间45-96min,平均56 min,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三天后可以下床活动,切开疼痛轻微,无皮下血肿,阴囊积液,手术切口感染及排斥反应无腹股沟异物感和坠胀感,3例有切口红肿疼痛,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后症状消失。住院时间7-12天,平均8天。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腹外疝90%-95%,腹股沟疝的有效治疗经历一个漫长过程,经典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即任何一种术式缝合修补均存在张力,影响愈合,从而成为修补失败、腹股沟疝复发的原因,以上这些术式共同缺点是产生张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和组织分解代谢的增强,以及早期缝线断裂是术后复发原因,而不同组织的缝合不易产生其正的愈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成败主要看腹股沟管后壁缺损的修复情况,传统术式存在张力大、并发症多、疼痛重、复发率高等缺点(1)。有资料报道复发率达10%-15%(2)。寻找一种能真正修补后壁缺损,即符合生理,又无张力修补方法是外科医生追求目标,1986年Lichitensttin首次用人工网片缝合在腹股沟的后壁而替代传统的缝合,以消除了传统术式对正常解剖结构干扰,复发率低于1%,国内开展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始于1997年9月并很快普及,且技术已趋于成熟,具体方法略有不同,大量报道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具有损伤轻、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3)。
3.1艾瑞姆补片在无张力条件下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妥善处理有了腹股沟疝发生解剖学基础,因此与传统疝修补相比,艾瑞姆补片修补更坚强可靠,成为腹股沟疝、复发疝的最佳选择,疝补片不建议对18岁以下患者使用,因为此类补片不随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而充分伸展。
3.2并发症,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相比有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术后疼痛与修补缝合,局部张力牵拉引起局部缺血,疝囊高位结扎导致腹膜紧张以及固定网片时缝扎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有关,过度张力是引起牵张感较明显。传统修补术张力较高,故术后疼痛和局部牵张感较明显,补片缝扎时避免将补片缝扎在高度敏感的耻骨结节和耻骨骨膜上,而是固定在该处的腱膜组织上,本组3例切口红肿疼痛,可能将补片缝扎在耻骨结节及骨膜所致,因此疝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复发疝和巨大疝,从根本上解决了疝发生和复发原因,是腹股沟疝的首选,该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修补牢固、恢复快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朱金声 腹股沟疝复发原因探讨,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116
[2] 彭于勤 张应文 腹股沟疝修补术合理选择 临床外科杂志 1998.6(4):119
[3] 马颂章 疝和腹壁外科的进展 中华腹部外科杂志 2001.16(9):56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