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的机理,观察中药内服法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方法: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用中药方加减治疗。结果:50例中,痊愈2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肝气郁滞是乳腺增生病的重要发病机理,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消瘀散结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乳腺增生;疏肝解郁;中药
乳腺增生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属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该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具有2%-4%癌变的倾向[1],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忧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采用纯中药内服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因乳腺增生在我院就诊的患者50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其中双侧乳腺增生16例,单侧乳腺增生34例。
1.2 纳入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乳癖”诊断依据拟定。①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②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行经前加重,行经后缓解。③多见于20-40岁妇女。4、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3 排除标准
妊娠,哺乳期或绝经期的妇女;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就诊前1个月服用有关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本人不接受治疗者,以及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中药基本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香附10g,元胡15g,夏枯草30g,全瓜蒌30g,陈皮15g,橘核30g,荔枝核30g,昆布30g,海藻30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12g,白芍15g,王不留30g。兼有热象者加栀子12g,丹皮15g,云苓15g,薄荷6g;兼有血瘀者加赤芍15g,灵脂15g;兼有痰湿者加青皮15g,枳壳12g;兼有眠差者加远志15g,炒枣仁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于月经干净后开始用药,连服14天停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2.1 治疗结果
2.1.1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停药后3月不复发;好转: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乳房肿块无变化,乳房疼痛不减轻或稍减轻。
2.1.2 临床疗效:50例中,痊愈2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1岁,已婚。2011-07-13初诊:主诉:两侧乳房胀痛1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1年前因家庭矛盾出现两侧乳房胀痛,经前加重,近3月疼痛加重,现两侧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曾服乳癖消、小金丹等效不佳。平时月经规律,周期28-30天,经期5-7天,经量可,无痛经,末次月经 2011-07-01,G1P0。乳房检查: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直径2cm×3cm大小质韧结节,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直径1.5cm×2cm大小结节,有压痛,左侧卧位加重,伴心烦易怒,口干苦,性急躁,纳食尚可,大便干结,2日一行,两颧骨部有明显黯斑,舌质暗苔厚,脉弦数。彩超提示:双侧乳腺小叶增生。中医诊断为乳癖,辨证为肝气郁滞化热型。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给予中药治疗:橘核30g,荔枝核30g,昆布30g,海藻30g,皂刺20g,川楝子10g,乌药10g,元胡15g,柴胡10g,夏枯草30g,路路通30g,王不留30g,栀子12g,丹皮15g,薄荷6g(后下),14付。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2011-07-27二诊:乳房疼痛明显减轻,左侧减轻尤为明显。现仍心烦,口微苦,大便日一行,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滑。治疗:前方加郁金10g,制乳没各15g,14付,用法同上,嘱经期停药。2011-08-21三诊:双侧乳房稍胀,余症状已消失,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治疗:前方继服14付,用法同上。2011-09-15四诊:自诉症状消失,查乳房肿块消失,无压痛。彩超示:双侧乳腺正常。嘱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生气,服用逍遥丸3个月,以防复发。
4 体会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胀痛、结块,经前或经期加重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与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有关,主要是雌激素与孕激素平衡失调,表现为黄体期孕酮(P)水平偏低而雌二醇(E2)水平显著升高,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护作用,乳腺导管和小叶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病的发生。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内服激素和手术治疗为主,患者难以接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于乳络而成。病位在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如《外科正宗》云:“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有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本病根源乃肝气郁结所致,肝气郁结,痰瘀凝滞,沖任失调而发为本病。
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痰散结的药物治疗本病。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元胡、香附、夏枯草行气止痛,清肝火,散郁结;全瓜蒌、陈皮理气涤痰,宽胸散结;荔枝核、橘核行气散结;昆布、海藻消痰软坚;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为陈药;茯苓健脾利湿,白芍柔肝止痛,敛阴养血调经,以防攻伐太过耗伤正气,王不留行而不留,走而不守使邪有出路为左药。本方重在理气,共凑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消瘀散结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肝理气类药物可缓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分解和灭活,调节乳腺在经前的过度增生和经后的复原不全[3]。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能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激素在体内代谢,加强肝脏对雌激素灭活能力,促进组织修复[4]。软坚化痰药能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从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拮抗雌激素的过多分泌[5]。
参考文献:
[1] 林平,丁春英,任志红等.不同治疗方法对乳腺增生病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2):80-8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4-45
[3] 魏开建,林芬,陈建胜。胡励军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18-19
[4] 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4):4-6
[5] 钱丽旗,潘超,冯振卿,等.利乳康液对乳腺增生模型乳腺、子宫及卵巢形态学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255-257
作者简介:
杨芍(1983-)女,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医妇科学,研究方向:不孕症及围绝经期综合症。
【关键词】乳腺增生;疏肝解郁;中药
乳腺增生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属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该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之一,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具有2%-4%癌变的倾向[1],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忧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采用纯中药内服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因乳腺增生在我院就诊的患者50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其中双侧乳腺增生16例,单侧乳腺增生34例。
1.2 纳入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乳癖”诊断依据拟定。①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②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行经前加重,行经后缓解。③多见于20-40岁妇女。4、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3 排除标准
妊娠,哺乳期或绝经期的妇女;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就诊前1个月服用有关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本人不接受治疗者,以及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中药基本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香附10g,元胡15g,夏枯草30g,全瓜蒌30g,陈皮15g,橘核30g,荔枝核30g,昆布30g,海藻30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12g,白芍15g,王不留30g。兼有热象者加栀子12g,丹皮15g,云苓15g,薄荷6g;兼有血瘀者加赤芍15g,灵脂15g;兼有痰湿者加青皮15g,枳壳12g;兼有眠差者加远志15g,炒枣仁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于月经干净后开始用药,连服14天停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2.1 治疗结果
2.1.1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停药后3月不复发;好转: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乳房肿块无变化,乳房疼痛不减轻或稍减轻。
2.1.2 临床疗效:50例中,痊愈2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1岁,已婚。2011-07-13初诊:主诉:两侧乳房胀痛1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1年前因家庭矛盾出现两侧乳房胀痛,经前加重,近3月疼痛加重,现两侧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曾服乳癖消、小金丹等效不佳。平时月经规律,周期28-30天,经期5-7天,经量可,无痛经,末次月经 2011-07-01,G1P0。乳房检查: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直径2cm×3cm大小质韧结节,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直径1.5cm×2cm大小结节,有压痛,左侧卧位加重,伴心烦易怒,口干苦,性急躁,纳食尚可,大便干结,2日一行,两颧骨部有明显黯斑,舌质暗苔厚,脉弦数。彩超提示:双侧乳腺小叶增生。中医诊断为乳癖,辨证为肝气郁滞化热型。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给予中药治疗:橘核30g,荔枝核30g,昆布30g,海藻30g,皂刺20g,川楝子10g,乌药10g,元胡15g,柴胡10g,夏枯草30g,路路通30g,王不留30g,栀子12g,丹皮15g,薄荷6g(后下),14付。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2011-07-27二诊:乳房疼痛明显减轻,左侧减轻尤为明显。现仍心烦,口微苦,大便日一行,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滑。治疗:前方加郁金10g,制乳没各15g,14付,用法同上,嘱经期停药。2011-08-21三诊:双侧乳房稍胀,余症状已消失,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治疗:前方继服14付,用法同上。2011-09-15四诊:自诉症状消失,查乳房肿块消失,无压痛。彩超示:双侧乳腺正常。嘱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生气,服用逍遥丸3个月,以防复发。
4 体会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胀痛、结块,经前或经期加重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与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有关,主要是雌激素与孕激素平衡失调,表现为黄体期孕酮(P)水平偏低而雌二醇(E2)水平显著升高,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护作用,乳腺导管和小叶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病的发生。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内服激素和手术治疗为主,患者难以接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于乳络而成。病位在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如《外科正宗》云:“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有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本病根源乃肝气郁结所致,肝气郁结,痰瘀凝滞,沖任失调而发为本病。
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痰散结的药物治疗本病。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元胡、香附、夏枯草行气止痛,清肝火,散郁结;全瓜蒌、陈皮理气涤痰,宽胸散结;荔枝核、橘核行气散结;昆布、海藻消痰软坚;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为陈药;茯苓健脾利湿,白芍柔肝止痛,敛阴养血调经,以防攻伐太过耗伤正气,王不留行而不留,走而不守使邪有出路为左药。本方重在理气,共凑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消瘀散结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肝理气类药物可缓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分解和灭活,调节乳腺在经前的过度增生和经后的复原不全[3]。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能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激素在体内代谢,加强肝脏对雌激素灭活能力,促进组织修复[4]。软坚化痰药能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从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拮抗雌激素的过多分泌[5]。
参考文献:
[1] 林平,丁春英,任志红等.不同治疗方法对乳腺增生病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2):80-8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4-45
[3] 魏开建,林芬,陈建胜。胡励军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18-19
[4] 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4):4-6
[5] 钱丽旗,潘超,冯振卿,等.利乳康液对乳腺增生模型乳腺、子宫及卵巢形态学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255-257
作者简介:
杨芍(1983-)女,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医妇科学,研究方向:不孕症及围绝经期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