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一、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1924年提出。他认为企业不能把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赢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笔者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角度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内已有的学术成果做出梳理并给与一定的评论。并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国内外文献综述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第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价值不相关。陈玉清,马丽丽(2005)研究了2003年90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关系,得出上市公司披露的真实社会责任贡献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不显著,行业之间存在差别。宋献中,龚明晓(2007)采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4年上交所510家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整体评价,结果发现,公司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价值较低。第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价值相关。刘长翠,孔晓婷(2006)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沈洪涛,杨熠(2008)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正(2006),邹相煜(2008),袁蕴(2009)都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以托宾Q值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计量,研究了企业社会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李正研究结果显示,从当期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来看,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邹相煜和袁蕴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国外学者Ingram(1978)最早利用资本市场的反应来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用性问题。研究发现,披露非货币化信息的投资组合的年收益率高于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投资组合,披露货币化信息的投资组合的年收益率高于披露非货币化信息的投资组合,这种差异在环境类信息中最为显著。Guenster等(2006),选取1997~2004年Innovest Strategic Value Advisors的eco-efficiency
scores来衡量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环保效率企业的价值和ROA并一定高,但是低环保效率企业的价值一定会更低。(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相关。Richardson和Welker(2001)利用
SMAC(Society Management Accountants of Canada)和UQAM(University of Quebec at Montreal)提供的1900~1992年约700家加拿大公司年报中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的评价数据,研究财务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得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孟晓俊,肖作平等(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信息披露类似。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越多,则信息不对称就会降低,防止风险溢价过高从而降低资本成本。也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负相关。另一方面,过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风险估计,增加投资风险溢价,从而提高资本成本。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形成 U 型曲线。
三、简要评述
采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CSRDI)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衡量因素,这种方法通常依据是否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定性还是定量披露来赋予不同的分值,都暗含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涉及的问题面越宽,信息数量越多,货币性的信息披露越充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越好的假设。展望未来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应该改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测量方法,经济后果中可以研究除了企业价值,股价之外的经济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的本土化创新,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国学者的借鉴,但是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的基本内容,制度背景,资本市场的效率都与国外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学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设计。
参 考 文 献
[1]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37~43,92
[2]周洁.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J].企业导报.2010(6)
[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济后果
一、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1924年提出。他认为企业不能把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赢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笔者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角度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内已有的学术成果做出梳理并给与一定的评论。并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国内外文献综述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第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价值不相关。陈玉清,马丽丽(2005)研究了2003年90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关系,得出上市公司披露的真实社会责任贡献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不显著,行业之间存在差别。宋献中,龚明晓(2007)采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4年上交所510家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整体评价,结果发现,公司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价值较低。第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价值相关。刘长翠,孔晓婷(2006)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沈洪涛,杨熠(2008)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正(2006),邹相煜(2008),袁蕴(2009)都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以托宾Q值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计量,研究了企业社会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李正研究结果显示,从当期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来看,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邹相煜和袁蕴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国外学者Ingram(1978)最早利用资本市场的反应来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用性问题。研究发现,披露非货币化信息的投资组合的年收益率高于不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投资组合,披露货币化信息的投资组合的年收益率高于披露非货币化信息的投资组合,这种差异在环境类信息中最为显著。Guenster等(2006),选取1997~2004年Innovest Strategic Value Advisors的eco-efficiency
scores来衡量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环保效率企业的价值和ROA并一定高,但是低环保效率企业的价值一定会更低。(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相关。Richardson和Welker(2001)利用
SMAC(Society Management Accountants of Canada)和UQAM(University of Quebec at Montreal)提供的1900~1992年约700家加拿大公司年报中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的评价数据,研究财务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得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孟晓俊,肖作平等(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信息披露类似。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越多,则信息不对称就会降低,防止风险溢价过高从而降低资本成本。也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负相关。另一方面,过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风险估计,增加投资风险溢价,从而提高资本成本。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形成 U 型曲线。
三、简要评述
采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CSRDI)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衡量因素,这种方法通常依据是否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定性还是定量披露来赋予不同的分值,都暗含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涉及的问题面越宽,信息数量越多,货币性的信息披露越充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越好的假设。展望未来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应该改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测量方法,经济后果中可以研究除了企业价值,股价之外的经济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的本土化创新,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国学者的借鉴,但是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的基本内容,制度背景,资本市场的效率都与国外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学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设计。
参 考 文 献
[1]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37~43,92
[2]周洁.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J].企业导报.2010(6)
[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