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万宝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年级教师相互听课,内容是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题目。
  师:“找一找哪把钥匙能打开万宝箱?该怎样找呢?
  生:把每一把钥匙都算一算就能找到了。
  师:那我们就开始找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辅导,汇报,完成习题。
  笔者以为,这样一道好题,如此教学,着实对不起编者的一番苦心。课后,我与执教老师探讨,重新设计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出示题目,师:你有什么办法能找到打开万宝箱的钥匙?
  部分学生答:“只要算一下每个式子就能找到。”
  师进一步引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经过思考,很快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14×22、34×32、37×21这三道题肯定不行。”
  师微笑着问学生:“还有谁也有同样的发现?”
  生:“这三个算式个位上的数是8、8、7,这三把钥匙是不行的。”
  另一生忙补充:“算出来的积的个位是8或7,万宝箱的密码个位是2。”学生们都看出来了,连连点头附和:是的,是的。
  师:剩下的三把钥匙有没有好办法选择?
  学生们开始静下心思考,有的也拿出笔计算。
  “老师,18×24也是不行的。”
  “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我把18看成20,把24看成25,结果是500,比532(密码)小”好家伙,估算意识不错。我进一步引导:“谁听懂他的话?”
  
  生:他用估计的方法算一下。
  师:你能估计一下其余两把钥匙的密码吗?
  学生估算后汇报:37×21的积比700多,肯定不是。
  师小结提问:解决这样的问题,你对同学有什么友情提醒吗?
  生1:要分析题目。
  生2:有些题目不用计算,可以佔算。
  生3:我们可以灵活机动。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道设计非常精妙的题目,6道题目,其中3道(14×22、24×32、37×21)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积的个位明显与万宝箱的密码不符。剩下的三道题中,18×24即使两个数都往大估即:20×25也得500,而37×21即使两个数都往小里估也有700,这样,不用逐题计算就能找到万宝箱的金钥匙。由此可见,教学类似的题目一定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计算教学,不仅有计算技能的教学,更有思维的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估算意识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估算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所以新课程要求加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估算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很清楚,仅仅在教材中注明估算时才让学生估算,而对学生的估算意识的培养稍有忽视。笔者以为,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计的方法,而是应当通过估算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让学生逐步去理解估算的意义,通过估算练习不断丰富估算的经验。有了这样的估计意识,学生在平时计算时就能灵活运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寻找“万宝箱”的金钥匙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马上想到用估算的方法来排除,最后很快找到了金钥匙。这对比全部算一遍的方法显然估算会快得多。就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发现了估算的作用,切实感受到佔算的优势,增强了学生佔算的信心,从而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数学思维的训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第二次教学中,通过两次提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各算式特征,启发学生进出思维的火花,寻找快捷的路径,收获巧妙简洁的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一步一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从先算一下每个算式的得数,到只算算式的个位,再到运用估算排除,最后找到金钥匙,学生以解决问题人手,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找到打开万宝箱的金钥匙。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技巧的提高、思维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不是单纯的“计算能力”所能包含的。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机会,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会。课堂上,笔者尽力创设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创造、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支持下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产生了成功的体验,不自觉地会喜欢上数学。假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仅仅为了追求让学生学会计算,而忽视了学生学数学的根本——发展思维,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将被禁锢,这如何了得?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说出:“只要算一下每个式子就能找到”后,启发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三把钥匙,通过计算个位能排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与思考,学生想到了用估算,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如此这般,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交流,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策略选择的过程,不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陸,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倾听了同学的见解,不断开阔思路,启发学生思考,感受和体会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通过交流,学生能自觉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从中也学到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教材因计算教学编排课时量相对减少,在教学中,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往往将关注焦点集中在计算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数学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一题题地计算固然可以找到打开“万宝箱”的金钥匙,但如何用更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它能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这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而“万宝箱”的价值就体现在此。
其他文献
先是铲除,后是焊接  用灼热的牙齿,啄开  板结,对铁的敲打自然松弛  如此冷静  在金属的骨骼上,用排比  表现合力,用焊弧强烈的光  说出高潮和深刻  把钢筋、脚手架、身体的力量  一层一层,焊接到  生活与使命中,并用手  摁住一栋楼的激动  有另一个自己  从焊条的内部冲出来  像条汉子  寻找父亲的歌声  我在对面的山头上  寻找父亲放羊时的歌声  像触及閃电  音符烧焦  歌声中,花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现在的一些课堂上存在着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的现象,给教学起“画蛇添足”的反作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使用多媒体,使之为数学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忌“画蛇添足”——偏离数学教学的本质  1. 喧宾夺主,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主席台上。图/新华  10月29日,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按照惯例,下一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在此基础上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呢?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为对这一方面做有益的探索,教师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  一、做中悟——在独立操作中周长含义呼之欲出  新课程倡导让学
2000年的春夏时节,我在一天晚饭后,忽然接到时任郑州《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杂志总编辑杨晓敏先生的电话。  那时间手机还没有普及。  印象中,当天晚上我是坐在床头,通过座机与杨总编通话的。通话的期间,床头的台灯上好像还覆盖着一块灯芯绒的红棉布,室内的光线显得柔和而又温馨。  杨总编在电话中告诉我:“你的这组微型小说(其中有《威风》《嫁祸》等),已经不是量的递增,而是质的飞跃。”  惊讶之中,我连
过渡语是课堂语言的一部分,设计好过渡语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过渡语就像一条渡船,把学生的思维从此岸牵引到彼岸,作为舵手,教师该如何巧妙地进行“摆渡”呢?下面以“24时记时法”为例,谈谈过渡语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往往能为整节课定下基调,埋下伏笔。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使之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学生带进充满
[摘 要]学生的知识是散点式的,通过有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提升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沟通;模型;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2-02  【课前思考】  通过学习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方面,学生将公式“长方体体积=长×
[摘 要]磨课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以“垂直与平行”的磨课历程为例,阐述了从最初对教学设计的困惑,到慢慢厘清教学设计思路,突破屏障,并由点至面得出此类课的通用设计思路。  [关键词]打通;知识脉络;磨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28-03  一、求突破, 山穷水尽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虽只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与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两个小朋友在野炊,身旁有4个苹果、2瓶矿泉水
[摘 要]度量的本质是将事物的某些属性标准化,然后通过测量赋予事物一个量值,从而可以比较同一维度上的事物。基于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以“长短猫”的魔术作为开篇,通过对“度量本质”与“角的大小度量”的思考,从角的动态定义出发,创造度量方法,再对比不同度量之间的共同点,扩展出角的度量体系,梳理出度量五部曲:明确对象——建立标准——发明工具——使用工具——获得数值,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使用计量标准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