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抓好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语文自学能力不是单纯的一种能力,是由几个因素构成的能力体系。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从正确认识语文自学能力构成因素出发,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进行全方位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能力;非智力体验
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是教学之成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已是老调重弹,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再思考,回答好语文自学能力是什么、语文自学能力怎样培养这两个问题,确实是抓好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一、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有自然记忆和勤笔勉思之分,自然记忆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似曾相识”却“查找无门”,只有笔录下来的才识经久耐用的。因此,积累知识是语文自学能力之一,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资料卡片,目录索引以及各种读书笔记,以提高积累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能力。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能力是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越多,技能越熟练,就越有助于能力的发展;相反,无知便无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又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的高低制约着知识的积累,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高低、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结果,又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前提。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在专业上包括积累知识和掌握技能这两个方面。
(三)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语文要学会用语文的思维去看生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表现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自由自主的阅读、观察、质疑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做到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勇于提出不同见解,还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设疑排疑筛选,适时改变问题思维的方向、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语文教育让学生在解放自己人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嘴巴、空间、时间,使自己的思维有足够的时空任其驰骋,为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语文非智力体验。语文课是促进学生情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其中非智力体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了思想营养而成为感情丰富、思想健康的人。思想的进步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激发学生高尚情趣,这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冲动、阅读冲动和听说的冲动,促进其各种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智力的发展又会为学习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准备脑力条件。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是重要构成因素。
二、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主体上重视激发兴趣。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二)学习上重视课前预习。预习是主动探索,在预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强了思维量,锻炼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通过预习,可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就会提高获取新知识速度的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对预习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课前预习缺乏科学的安排和指导,而把着力点主要放在“讲”上,结果效果并不好。
(三)指导上重视启发思维。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四)操作上重视提供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运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非常有效。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必然选择。只有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立足学生实际,将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才能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鹰.生态化视域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J].语文建设,2015(2).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能力;非智力体验
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是教学之成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已是老调重弹,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再思考,回答好语文自学能力是什么、语文自学能力怎样培养这两个问题,确实是抓好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
一、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有自然记忆和勤笔勉思之分,自然记忆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似曾相识”却“查找无门”,只有笔录下来的才识经久耐用的。因此,积累知识是语文自学能力之一,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资料卡片,目录索引以及各种读书笔记,以提高积累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能力。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能力是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越多,技能越熟练,就越有助于能力的发展;相反,无知便无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又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的高低制约着知识的积累,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高低、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结果,又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前提。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在专业上包括积累知识和掌握技能这两个方面。
(三)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语文要学会用语文的思维去看生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表现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自由自主的阅读、观察、质疑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做到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勇于提出不同见解,还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设疑排疑筛选,适时改变问题思维的方向、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语文教育让学生在解放自己人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嘴巴、空间、时间,使自己的思维有足够的时空任其驰骋,为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语文非智力体验。语文课是促进学生情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其中非智力体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了思想营养而成为感情丰富、思想健康的人。思想的进步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激发学生高尚情趣,这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冲动、阅读冲动和听说的冲动,促进其各种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智力的发展又会为学习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准备脑力条件。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是重要构成因素。
二、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主体上重视激发兴趣。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二)学习上重视课前预习。预习是主动探索,在预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强了思维量,锻炼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通过预习,可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就会提高获取新知识速度的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对预习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课前预习缺乏科学的安排和指导,而把着力点主要放在“讲”上,结果效果并不好。
(三)指导上重视启发思维。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四)操作上重视提供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运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非常有效。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必然选择。只有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立足学生实际,将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才能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鹰.生态化视域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J].语文建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