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创新德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课后的践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本人通过一线德育教学实践,探究“二次作业法”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即课前预习,知己知彼;课堂探究,因势利导;课后践行,内化养成,促使学生知、情、意、行、能、用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二次作业法;预习;探究;践行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55-1
这里所说的“二次作业法”并非指作业数量上的简单增加,也不同于传统的以客观题答知识点、主观题答体会和运用、学生以书面形式独立完成,而是指作业内容和设计的多元化,以课外阅读、查阅资料、搜集并分析案例、模拟情景演练、讲故事、设计编写手抄报、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活动,把学生自主学习、德育养成的空间拓展到课外,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思考的结果,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巧,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行为、运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业。
新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以及《心理健康》中的每一章每一课每一环节的编排设置,都是在启发和引导任课教师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为了使德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课后的践行,只有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德育作业的设计和内容也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我把德育作业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提升三个环节,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如查阅资料、搜集资料、调查总结、小组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预习,知己知彼
1.预习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充分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或最近的国内外时政,给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内容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对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内容通过预习,引导学生使之生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琢磨,思考前因后果。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从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达成教学目标。
2.预习时间。
预习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无论是按单元预习,还是按课预习,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尤其是住校生,一般是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预习内容,这样才能更具体、更准确地完成布置的预习任务。
3.预习反馈。
课前预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前预习是否能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这一目的则需要教师及时检查和了解。通过预习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修正预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搜集到哪些资料,没搜集到哪些资料,资料搜集的程度如何,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需要提供哪些帮助,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补充哪些材料,还需要设计哪些活动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等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改进。
第一次备课侧重备教材,第二次备课的侧重点在于备学生。
二、课堂探究,因势利导
1.交流预习,初步感知。
交流预习主要是对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体验、感悟,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预习内容可以是小组代表交流,也可以是个人的交流。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对交流内容和生成的观点要及时引导,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评价,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初步感知,得出自己的认知,实现教学相长。
2.加深体验,内化提升。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能存在片面、主观偏激。教师在前面的交流预习、初步感知后,应及时抓住情感体验点补充材料,进行正面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更要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灵活机动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三、课后践行,内化养成
1.感悟践行,当堂检测。
新课程提倡赋予德育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注重从“说教”转向“激趣”,从“感悟”转向“践行”。通过自我检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亲身体验,反思自己或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真正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培养情感,提高认识。
2.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新课程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故,课堂教学对学生一生发展起重要的影响,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因此,作业的设计要注重生活实际,体现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三贴近”原则,让学生把这种认识再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信心,内化养成。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二次作业的每个环节并不一定只有一次才能完成,有的作业任务需多次反复补充、修改、探究、完善、反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二次作业法的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机械学习”为“灵活学习”、“现成答案”为“独立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在学习行为上能够给学生带来理性的思考,在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关键词:二次作业法;预习;探究;践行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55-1
这里所说的“二次作业法”并非指作业数量上的简单增加,也不同于传统的以客观题答知识点、主观题答体会和运用、学生以书面形式独立完成,而是指作业内容和设计的多元化,以课外阅读、查阅资料、搜集并分析案例、模拟情景演练、讲故事、设计编写手抄报、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活动,把学生自主学习、德育养成的空间拓展到课外,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思考的结果,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巧,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行为、运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业。
新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以及《心理健康》中的每一章每一课每一环节的编排设置,都是在启发和引导任课教师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为了使德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课后的践行,只有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德育作业的设计和内容也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我把德育作业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提升三个环节,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如查阅资料、搜集资料、调查总结、小组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预习,知己知彼
1.预习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充分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或最近的国内外时政,给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内容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对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内容通过预习,引导学生使之生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琢磨,思考前因后果。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从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达成教学目标。
2.预习时间。
预习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无论是按单元预习,还是按课预习,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尤其是住校生,一般是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预习内容,这样才能更具体、更准确地完成布置的预习任务。
3.预习反馈。
课前预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前预习是否能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这一目的则需要教师及时检查和了解。通过预习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修正预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搜集到哪些资料,没搜集到哪些资料,资料搜集的程度如何,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需要提供哪些帮助,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补充哪些材料,还需要设计哪些活动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等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改进。
第一次备课侧重备教材,第二次备课的侧重点在于备学生。
二、课堂探究,因势利导
1.交流预习,初步感知。
交流预习主要是对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体验、感悟,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预习内容可以是小组代表交流,也可以是个人的交流。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对交流内容和生成的观点要及时引导,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评价,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初步感知,得出自己的认知,实现教学相长。
2.加深体验,内化提升。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能存在片面、主观偏激。教师在前面的交流预习、初步感知后,应及时抓住情感体验点补充材料,进行正面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更要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灵活机动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三、课后践行,内化养成
1.感悟践行,当堂检测。
新课程提倡赋予德育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注重从“说教”转向“激趣”,从“感悟”转向“践行”。通过自我检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亲身体验,反思自己或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真正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培养情感,提高认识。
2.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新课程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故,课堂教学对学生一生发展起重要的影响,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因此,作业的设计要注重生活实际,体现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三贴近”原则,让学生把这种认识再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信心,内化养成。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二次作业的每个环节并不一定只有一次才能完成,有的作业任务需多次反复补充、修改、探究、完善、反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二次作业法的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机械学习”为“灵活学习”、“现成答案”为“独立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在学习行为上能够给学生带来理性的思考,在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