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奖理由
她是另类的80后创业者,17岁开始创业的经历让她对社会的需求更为敏感,并总是不乏再来一次的勇气。她从未放弃学习,在创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街头智慧”和“学院智慧”。如今,她创办在线少儿教育平台,用互联网的方式将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孩子连接在一起,用全球化共享教育的新模式不断促进全球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联合马云公益基金会把北美老师带进中国100所乡村小学课堂。有人称赞她给一个行业带来了变革,但她说,她更想改变的,是孩子的未来。
米雯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管理一家有4000名员工、还有超过3万北美兼职教师的庞大公司。
在北京东四环外的达美中心,公司占据了1号楼从9至21层整整12个楼层。这是她创立在线英语教育公司VIPKID的第四年。一年前,公司还不到1000人,分散在北京六处不同地点。
不同于那些毕业于名校的创业“精英”,米雯娟在一次个人创业分享会上给自己贴上了“疯丫头”和“女汉子”的标签。但谁都说,这个身高1米63,步伐轻快,梳着马尾辫、齐刘海的小姑娘,怎么看都无法和一家独角兽公司的创立者联系起来。“那就叫我小米,或者大米吧!”她眨着圆圆的眼睛,微笑着回应。
撞上教育的风口
最早,她只是想离开不是那么喜欢的学校。
2000年,米雯娟的舅舅到北京创办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ABC英语”,还在上高二、只有17岁的米雯娟也追随舅舅来到北京。在公开场合,她会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以她的成绩反正也考不上名校,不如早些进入社会。只有对比较熟悉的人,她才会偶而谈起上学时那些不太愉快的回忆:上课时偷看课外书被老师当众责骂,以及成绩不好受到的压力。
与其说是联合创始人,米雯娟自称当时是“首席打杂官”。“教课、招生,到上海、宁波开拓新业务,我都干过。”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创业初期,她甚至还在公司打地铺、当兼职司机、发传单。
这个不到20岁的年轻女孩儿,并不以此为苦,反而总结出一套街头智慧传授给大家:传单一次不要拿太多,否则容易被城管抓;在地铁口发传单的最佳时间是早上七八点;被拒绝是常事,但如果接连被拒绝,就需要等一等,调整节奏,打破被拒绝的惯性……
公司的创立,刚好赶上中国加入WTO后走向全球的脚步,市场经济勃兴,课外少儿英语培训行业逐步扩大。2004年8月,新东方创立中国第一家针对幼儿的英语学习中心泡泡少儿英语;第二年,著名英语学习品牌英孚在中国正式推出了针对3至6岁幼儿的课程;2007年,瑞思学科英语创立;2008年,迪士尼在上海主题公园开设了的第一个英语中心。ABC英语也在这个潮流中稳步发展。2009年,学生人数超過2万人,年收入达到2亿元,公司运营进入了只要没有重大失误便可持续发展的“舒适区”。
米雯娟却对这种“舒适”不适应。那时她26岁,对未来仍抱有憧憬和期待,对现实也更敏感。她认为传统少儿英语培训模式有诸多不足:外教过少;课程无聊;授课方式单一;与正在覆盖社会各角落的互联网脱节。她整天琢磨:教育培训有没有更好的发展?怎样能获得更多优质资源?怎么利用互联网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为解答这些困惑,离开学校近10年后,米雯娟报考了长江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她的目标本来是带领ABC走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困境,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ABC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试图从成本结构、人才结构、发展节奏等方面,寻找传统少儿培训模式的出路。
但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刘劲的一句评语泼了冷水。他对米雯娟说,“这些都是你在目前框架下无法改变的。”这激起了米雯娟的斗志:“既然解决不了,就自己创造一个。”
米雯娟离开了那个“舒适区”。她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交换生,去国内互联网公司实习,逢人就讲述自己的想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第一批创业伙伴。
在对比了国内外互联网公司与线下传统企业的区别后,新的公司确定了“线上”的道路。“互联网可以连接全球最好的资源,可以针对每个孩子做个性化教育,这是有生命力的。”米雯娟说,以此为基础,她决定采用“北美外教教中国孩子”的模式。根据相关数据,在中国任教的外籍教师人数只有2.7万多人,而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时中国0至14岁人口高达2亿2329万,“有巨大的需求空间”。
2013年10月,VIPKID在线英语教育公司正式成立。投资天使轮的是创新工场。见李开复那天是2014年1月,米雯娟早上六点半就到了创新工场楼下,在寒风中等了半小时,然后冲进一楼的星巴克,对着墙练习了两小时如何陈述商业计划书。
没想到,李开复听完计划书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我发现你真的不懂互联网。”
米雯娟紧张得直冒汗。但李开复继续说:“不过没关系,你是做教育的,你懂教育、爱孩子,我们可以帮你们建立互联网基因。”
如今回望,2013年正是中国“在线教育”的元年,教育网站以日增2.6家的速度诞生。米雯娟赶上了互联网 的教育创业期,并在2017年投资风口到来前,做好了布局。但她不认为这是自己有眼光。“我当时并不知道资本什么时候会到来。”她说,那时想的只是如何把产品尽快做出来,达成自己的设想。
成为“独角兽”
近四年后,2017年8月,VIPKID宣布D轮融资额为2亿美元,成为全球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在线教育领域最大规模单笔融资记录的暂时持有者,也将VIPKID的估值推升到10亿美元以上。
然而走向独角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线教育是个“新名词”,许多家长不放心,课程产品打磨期仅有40多名学生,基本都是创新工场高管的孩子;“招外教”也不容易,米雯娟亲自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一个一个联系,十个人里难有一人回复;投资人更是“见10个,9个都说不靠谱”。 突破来自教师的招募。米雯娟发现,美国小学老师的收入并不高,以每次课25分钟、每次10美元计,每天早晚更两节课,一周5天,每月便可多收入800美元,是十分有诱惑力的。于是,公司大力鼓励授课老师在社交账号上分享当互联网老师的感受,以获得更多信赖。
口碑传播的积累在2017年爆发,越来越多的美国小学教师报名参与这个新尝试。最近3个月,每月有数万名北美教师参加面试,公司负责招聘和管理教师的团队已达数百人。
学员数据也开始有了增长。第一期实验班开课后,第一期40名用户中,绝大部分在3个月试课期满后选择了续费,拿着用户名单回访,家长和孩子对VIPKID都很满意。
创立一年后,VIPKID获得了由经纬中国领投、创新工场和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的500万美元A轮融资。米雯娟并不掩饰这段颇为“惊险”的经历:如果A轮融资再迟一两个月,公司的现金流就面临断裂。
惊喜在A轮融资两个月后出现。一位网红妈妈在微博上晒出孩子在VIPKID学习的经历,许多网友打电话到公司咨询。当时公司还没有专门的客服团队,于是,公司的三十多名员工都被分配了打回访电话的任务,平均每人50多个。整整3个月后,这一轮意外“来电”才被消化掉,并转化成2000多位用户。
获得D轮融资时,VIPKID公开宣布:已有注册学员260万人,其中付费学员超过20万。
“我喜欢这个挑战”
“现在开始不谈数字了。”米雯娟终于不用为资金担忧了,眼下要做的是让这只独角兽不失控,“更关键的是如何带来更高品质的学习体验。”
在回答“管理一家4000人的公司是什么体验时”,她说,“我喜欢这个挑战。”她喜欢直视对方的眼睛,尤其在提及关键数字或印象深刻的经历,总在寻找眼神的交流。
在不断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她甚至发现了当年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的原因。她本来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但在长江商学院学习高等数学时,才觉得并没有那么难。“应该是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都不对”。
因此,按照她的规划,VIPKID在快速奔跑、占领市场后,仍需将重点回歸到课程产品的研发、教师质量和教学方法上。
在领投B轮融资前,北极光创投的投资总监林路曾让女儿在VIPKID上试过课。林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女儿6岁才开始学英语,在线下机构学习时,总觉得比别的小朋友差,不爱说,甚至对学英语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在VIPKID的一对一课堂上,北美外教活泼的教学风格和一对一专注的交流,让孩子重新接纳了英语学习。
林路说,在线课程甚至改变了女儿内向的性格,她常常在家练习变魔术,期待在下一次上课时表演给老师看。在林路看来,VIPKID通过引入北美外教的同时,也引入了美国的教育风格。“美国教学理念以鼓励为主,中国则是不让小朋友犯错。”林路说,前者显然更受孩子喜欢。
“如果满分是100分,我们才做了1分。”米雯娟不断强调,虽已被誉为独角兽,VIPKID仍是一家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今年7月,在从上海回北京的高铁上,部分中层员工没有买到坐票,她就和大家一起席地而坐,吃泡面、打扑克。“一个靠大家共同拼搏的创业团队,不能有人坐着,有人站着。”
在带领VIPKID从0到1的挑战中,她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2016年底,她开始学习西班牙古典吉他,每天利用碎片时间练习,手掌和指尖弹起了茧子,又慢慢弹掉,一年后,她已经能弹奏一些简单的练习曲。
半年前,为了有更好的体力应对工作,她开始健身并练习俯卧撑,最初一个俯卧撑都做不了,现在每天能做65个。为了证明这不是夸耀,她甚至撸起袖子准备演示一番,“大概需要23分钟,真的需要吗?”
谈到有什么诀窍时,她说:“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做一个。”未来,她准备再一次“从零开始”,学习冲浪和滑雪。
成为独角兽公司后,她更忙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去开会的路上。她只穿一件印有公司名称的橘色工作服,配一条普通黑色西裤。她觉得这样省去了衣服搭配的困扰,又能为公司做宣传。
她也开始认识到,VIPKID所倡导的互联网教学,还可以在实现中国教育资源均衡上更有作为。通过联合马云公益基金会,VIPKID的北美外教如今已走进了100所中国乡村小学的英语课堂。“未来我们将努力扩展到10000所。”
米雯娟说,如今她已不在意数字、结果或是评价,“重要的是过程”。她今年34岁,人生中有一半都在创业,但她以无论在发传单还是在练习俯卧撑中都能收获经验的成熟口气说:“未来十年,我们还是一个创业团队,我依旧是教育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