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ma7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是促进学习兴趣、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创设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事物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基于数学教学实际,探讨应用意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应用意识与能力;生活;实践;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从“学以致用”这个教育客观最基本的层面上看,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体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教的是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定义、概念、知识。这种学习割裂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使学习成为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行为,于人一生的持续的情感、活动是相脱节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习应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一定的社会生活情景为背景,将知识作为工具,通过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們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在教“认识图形”一课,从学生直接可以看到的教室黑板、桌面、门、床等引出长方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熟悉的事物中找出长方形,巩固学生的认识。在教学购物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中去买东西,搜集学习用品的价格,算一算所买东西的价格,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圆角的概念,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三、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总之,我们要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惠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分析[J].考试周刊,2019,68.
  [2]蓝顺明.重视应用意识培养,培育小学数学素养[J].学周刊,2019,23.
其他文献
◆摘 要:“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出,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提升教学实践工作水平的重要思想。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如果教师只采用同一套教学模式,将导致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次的因材施教方法,引导学生获得自我提升与进步,满足其个人成长需求。本文将通过分析分层次的因材施教及其重要
◆摘 要:我国正处于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时期,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开端起到了转型能否成功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和识记教学共同发展,改善了语文课堂的枯燥和单一的特征,协助小学生从更深层次领会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体验,以感情教育为纽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  语文是一门具备人文情感的特殊情感的学科。小学阶段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丰富的数学教学素材等着小学数学老师去挖掘。本文就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对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法;实践应用  小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
◆摘 要: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科目重要教学项目,不仅能够将各项基础化学知识以实验的方式展现出来,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综合学习能力。而且在核心素养的驱使下,还应优化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确保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文首先介绍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要求,之后阐述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策略,以此提高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其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当下,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并没有优化教学过程,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是本文重点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范围也很广,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部分。作为新
◆摘 要:作为初中阶段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基于实操性实验的基础性学科,化学是教师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教育生活中必须要重视的一部分。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学应该以化学实验为综合性化学教育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以及总结,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学习中产生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同个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以主导地位进行化学学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