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BTV财经频道《财富故事》栏目播出了《斗茶》系列茶文化主题节目,引起了京城百姓爱茶的热情。
初夏炎热,酷暑难挨。要想度过苦夏,茶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法宝。好在清明前后正是产茶的好时候。经过一冬的忍耐,鲜嫩的春茶终于可以一扫枯肠。许多爱尝鲜的人,估计早已摩拳擦掌了。不管是屋中闲坐,还是外出踏青,要是伴上一杯香茗那才叫真惬意呢。所以,自古以来北京人就养成了品茶度夏的习惯。话说回来,茶里门道讲究颇多,弄得很多人望而却步。绿茶如何品尝?花茶如何挑选?该用什么壶煮水又该用什么杯喝茶?这也正是电视观众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近日,BTV财经频道《财富故事》栏目,播出了《斗茶之春茶驾到》、《斗茶之智斗普洱》等多期茶文化主题节目。妙趣横生的民间斗茶比赛,引来了京城爱茶百姓的积极参与。他们纷纷拿出家中的好茶,通过自己巧手冲泡,来呈现出美味的茶汤。再由现场的评委团进行评审,最终选出“茶王”。《财富故事》栏目组构思巧妙,以比赛的形式向观众普及了茶文化知识。既有可看性,又有信息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受京城百姓欢迎。
青年茶人担任评委
这次BTV财经频道斗茶赛评委阵容十分强大: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北京生态文明工程院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王方辰,都是茶界资深专家。不管在理化审评还是感官审评上,都颇有建埘。坐镇评委席的可不止他们二位,还有一位评委就是BTV主持人、相声演员杨多杰。
比起那两位老专家,杨多杰是标准的新一代茶人。请他加入到评审组当中,也算是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杨多杰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有着良好的文史素养。在攻读历史文献学硕士期间,更是专注于中国历代茶文献的研究。在中国,这个领域还属于冷门。很少有人通过茶文献角度人手,去解析中国千年的饮茶文化。他从陆羽《茶经》读起,翻阅了中国古代茶书百十余种。有人戏称,现在像他这样爱钻故纸堆的年轻人比大熊猫都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写出了十万余字的《续茶经研究》。
虽然是以文献学出身,可杨多杰作茶绝不是纸上谈兵。他常说,不懂五线谱的人去写音乐史,那岂不是笑话。中国历代茶文献,都是古代爱茶人所写。不懂茶的采摘、制作、冲泡、品饮,又如何能研究好中国茶文献呢?为此,畅多杰走出图书馆,深入到全国各大产茶区域,中国浙江、云南、四川、福建、台湾以及日本、斯里兰卡,都留下了他访茶的足迹。各地的茶农,也都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在很多茶山,杨多杰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地百姓把喝过的茶全部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倒进门前的小溪。在他们看来,茶是圣洁的东西,绝对不可以随意丢进垃圾箱。从茶农那里杨多杰学不仅学到了制茶的一手经验,更学会了对茶的尊重,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您不要以为,游走在茶山间是一次浪漫的旅程。一般情况下,好茶都是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首先,茶山植被茂密,蚊虫很多。山上的蚊子大的吓人,每次采茶被咬几十个包那是常事。其次,茶山多是海拔在千米左右的地区。那里日照强烈,皮肤晒伤成了家常便饭。杨多杰戏称,上茶山绝对是一项减肥运动。但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他对于中国茶文化确实有独到见解。请他担任斗茶大赛节目的评委,确实实至名归。
以茶育人润物无声
杨多杰现在还是一名茶文化老师。一方面,他带着不少成人习茶。另一方面,他还将茶课开设到了学校。起初,他经常到大学、中学开展茶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2013年起,他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设了茶文化必修课。一学期15课时,为95后们系统讲述中国茶文化。要说起为学生们开设茶课,还源于一次与外国人的聊天。
一次,外国某大学的教授向杨多杰抱怨说中国的留学生让他们大为失望。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是会功夫、写毛笔字并且爱品茶的。可是如今的中国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足。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精通的人寥寥无几,倒是美剧、韩剧,烂熟于心。以至于,很多中国留学生到海外,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这件事,对于杨多杰影响很大。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喜欢上中国茶文化,并将它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后来机缘巧合,在人大刚中西山学校开起了茶文化课,并且纳入到了高中生的必修范围。这种茶文化进校园的尝试,他在北京算是第一人。
如今,不少学生都已经能够自己从容照顾一方茶席。每隔一段时间,孩子们还会在学校召开茶会,邀请老师、家长、同学来参加。既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又用一杯清茶感谢了长辈们的教育之情。小小一杯茶,让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小小一杯茶,让学生们放弃了添加剂过量的各类饮料。小小一杯茶,带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值得一提的是,这次BTV财经频道斗茶大赛中,还有杨多杰的一位学生参赛。别看这位小选手才17岁,但是水平可是不俗。从选茶到冲泡,都绝不逊色于同台竞技的成人选手。最终,她也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京味茶俗寻根溯源
像江浙有细腻的绿茶文化、云南有豪放的普洱茶文化,而北京其实也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只是时间久远,很多精华淹没在了历史当中。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杨多杰不忘挖掘和弘扬地道的京味茶文化。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这儿的茶文化一直有皇家跟着“掺和”。也正因如此,北京茶文化自古以来透着高大上的气度。不同于江南、云贵、闽粤,北京茶道更为大气,总有些帝都风味在其中。虽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也名列其中。可其实品茶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要有钱二要有闲。所以历史上的皇亲贵族多爱喝茶,也就顺理成章了。明清宫中帝后妃嫔日常用茶之精美讲究,自是不必多说。可其实小小的茶叶,有时还能关系到国家体面,影响着帝国命运。经过杨多杰的走访研究,他发现如今故宫中很多高大雄伟的宫殿,都与这片树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文华殿的茶礼、重华宫的茶宴,乾清宫的干叟饮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您再去故宫溜达的时候,不妨去红墙黄瓦间找找“茶”。
除去皇家茶文化,老百姓都爱的茉莉花茶也是京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那种浓烈芬芳的口感,仿佛成了几代北京人的集体记忆。为了学习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以及发展历史,杨多杰拜访了张一元、吴裕泰、森泰、正兴德等老茶庄。通过向老师傅的请教,这才慢慢揭开了茉莉花茶的神秘面纱。如今,杨多杰把他研究的北京茶文化部分内容,整理成了文章,已由相关杂志发表。而《北京茶文化略谈》,则成了他固定的讲座题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道的北京茶文化。据悉,BTV财经频道近期还会播出《斗茶之白茶大赛》。感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持续关注。
初夏炎热,酷暑难挨。要想度过苦夏,茶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法宝。好在清明前后正是产茶的好时候。经过一冬的忍耐,鲜嫩的春茶终于可以一扫枯肠。许多爱尝鲜的人,估计早已摩拳擦掌了。不管是屋中闲坐,还是外出踏青,要是伴上一杯香茗那才叫真惬意呢。所以,自古以来北京人就养成了品茶度夏的习惯。话说回来,茶里门道讲究颇多,弄得很多人望而却步。绿茶如何品尝?花茶如何挑选?该用什么壶煮水又该用什么杯喝茶?这也正是电视观众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近日,BTV财经频道《财富故事》栏目,播出了《斗茶之春茶驾到》、《斗茶之智斗普洱》等多期茶文化主题节目。妙趣横生的民间斗茶比赛,引来了京城爱茶百姓的积极参与。他们纷纷拿出家中的好茶,通过自己巧手冲泡,来呈现出美味的茶汤。再由现场的评委团进行评审,最终选出“茶王”。《财富故事》栏目组构思巧妙,以比赛的形式向观众普及了茶文化知识。既有可看性,又有信息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受京城百姓欢迎。
青年茶人担任评委
这次BTV财经频道斗茶赛评委阵容十分强大: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北京生态文明工程院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王方辰,都是茶界资深专家。不管在理化审评还是感官审评上,都颇有建埘。坐镇评委席的可不止他们二位,还有一位评委就是BTV主持人、相声演员杨多杰。
比起那两位老专家,杨多杰是标准的新一代茶人。请他加入到评审组当中,也算是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杨多杰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有着良好的文史素养。在攻读历史文献学硕士期间,更是专注于中国历代茶文献的研究。在中国,这个领域还属于冷门。很少有人通过茶文献角度人手,去解析中国千年的饮茶文化。他从陆羽《茶经》读起,翻阅了中国古代茶书百十余种。有人戏称,现在像他这样爱钻故纸堆的年轻人比大熊猫都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写出了十万余字的《续茶经研究》。
虽然是以文献学出身,可杨多杰作茶绝不是纸上谈兵。他常说,不懂五线谱的人去写音乐史,那岂不是笑话。中国历代茶文献,都是古代爱茶人所写。不懂茶的采摘、制作、冲泡、品饮,又如何能研究好中国茶文献呢?为此,畅多杰走出图书馆,深入到全国各大产茶区域,中国浙江、云南、四川、福建、台湾以及日本、斯里兰卡,都留下了他访茶的足迹。各地的茶农,也都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在很多茶山,杨多杰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地百姓把喝过的茶全部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倒进门前的小溪。在他们看来,茶是圣洁的东西,绝对不可以随意丢进垃圾箱。从茶农那里杨多杰学不仅学到了制茶的一手经验,更学会了对茶的尊重,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您不要以为,游走在茶山间是一次浪漫的旅程。一般情况下,好茶都是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首先,茶山植被茂密,蚊虫很多。山上的蚊子大的吓人,每次采茶被咬几十个包那是常事。其次,茶山多是海拔在千米左右的地区。那里日照强烈,皮肤晒伤成了家常便饭。杨多杰戏称,上茶山绝对是一项减肥运动。但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他对于中国茶文化确实有独到见解。请他担任斗茶大赛节目的评委,确实实至名归。
以茶育人润物无声
杨多杰现在还是一名茶文化老师。一方面,他带着不少成人习茶。另一方面,他还将茶课开设到了学校。起初,他经常到大学、中学开展茶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2013年起,他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设了茶文化必修课。一学期15课时,为95后们系统讲述中国茶文化。要说起为学生们开设茶课,还源于一次与外国人的聊天。
一次,外国某大学的教授向杨多杰抱怨说中国的留学生让他们大为失望。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是会功夫、写毛笔字并且爱品茶的。可是如今的中国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足。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精通的人寥寥无几,倒是美剧、韩剧,烂熟于心。以至于,很多中国留学生到海外,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这件事,对于杨多杰影响很大。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喜欢上中国茶文化,并将它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后来机缘巧合,在人大刚中西山学校开起了茶文化课,并且纳入到了高中生的必修范围。这种茶文化进校园的尝试,他在北京算是第一人。
如今,不少学生都已经能够自己从容照顾一方茶席。每隔一段时间,孩子们还会在学校召开茶会,邀请老师、家长、同学来参加。既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又用一杯清茶感谢了长辈们的教育之情。小小一杯茶,让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小小一杯茶,让学生们放弃了添加剂过量的各类饮料。小小一杯茶,带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值得一提的是,这次BTV财经频道斗茶大赛中,还有杨多杰的一位学生参赛。别看这位小选手才17岁,但是水平可是不俗。从选茶到冲泡,都绝不逊色于同台竞技的成人选手。最终,她也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京味茶俗寻根溯源
像江浙有细腻的绿茶文化、云南有豪放的普洱茶文化,而北京其实也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只是时间久远,很多精华淹没在了历史当中。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杨多杰不忘挖掘和弘扬地道的京味茶文化。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这儿的茶文化一直有皇家跟着“掺和”。也正因如此,北京茶文化自古以来透着高大上的气度。不同于江南、云贵、闽粤,北京茶道更为大气,总有些帝都风味在其中。虽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也名列其中。可其实品茶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要有钱二要有闲。所以历史上的皇亲贵族多爱喝茶,也就顺理成章了。明清宫中帝后妃嫔日常用茶之精美讲究,自是不必多说。可其实小小的茶叶,有时还能关系到国家体面,影响着帝国命运。经过杨多杰的走访研究,他发现如今故宫中很多高大雄伟的宫殿,都与这片树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文华殿的茶礼、重华宫的茶宴,乾清宫的干叟饮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您再去故宫溜达的时候,不妨去红墙黄瓦间找找“茶”。
除去皇家茶文化,老百姓都爱的茉莉花茶也是京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那种浓烈芬芳的口感,仿佛成了几代北京人的集体记忆。为了学习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以及发展历史,杨多杰拜访了张一元、吴裕泰、森泰、正兴德等老茶庄。通过向老师傅的请教,这才慢慢揭开了茉莉花茶的神秘面纱。如今,杨多杰把他研究的北京茶文化部分内容,整理成了文章,已由相关杂志发表。而《北京茶文化略谈》,则成了他固定的讲座题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道的北京茶文化。据悉,BTV财经频道近期还会播出《斗茶之白茶大赛》。感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