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类招生班级管理与团学工作的现状与创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的体制正逐渐被一些学校所采用。本文就广东商学院管理类大类招生班级管理与团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创新进行阐述,并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类招生 班级管理 团学工作 导师制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改革,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即为按照大类招生的培养措施。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进校后,要求低年级的新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基础平台学习后,高年级学生由学校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和社会需要等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广东部分高校也纷纷实行大类招生,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按大类招生的学院扩大到10个,考生报考时按大类填报,入学后前阶段按大类学习,后阶段进行专业培养;华南农业大学09年部分专业也实行大类招生,如法学专业省内招生200人,大三时分到经济法、刑事法、民商事法3个方向学习;我校广东商学院在管理类和金融类自2008年也分别进行大类招生,如工商管理学院在2008年招生682人,2009年招生864人,分别在大二下学期分流到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和物流管理四大专业。在此我就我校管理类大类招生的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开展的改革和创新进行讨论。
  一、大类招生给我校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开展带来的问题
  (一)分专业后学生对新班级概念淡薄,辅导员对新学生熟悉程度降低。
  首先,学生进入大学,通过军训、上课、班级同学联谊等活动,对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亲切感。经过一年半的大学生活,同学们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交往,互相帮助,互相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班集体有着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可分专业后,原先的班集体全部解散,重新组合,很多学生开始对新的班级感到陌生,甚至反感,大多数学生上课都感觉在上选修课,对同学之间相互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较难,导致新的专业班级缺少班级凝聚力,班级的概念十分淡薄,出现管理上的脱节。
  其次,我校实行“2 2”办学模式,分本部和三水校区。大一大二学生在三水校区,大三大四在本部。大类招生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分专业,而宿舍暂时不分,同寝室学生之间都上不同的专业课,相互之间作息时间不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相对减少,容易产生矛盾。到大三回到本部,寝室安排重新打乱分配,同寝的同学之间需要再一次磨合,刚开始可能导致部分寝室关系紧张。此外,还有班委的重新设置。由于分班后必然要再一次组建新的班委,而班委的选举需要公认的群众基础,选出来的班委同样需要时间来树立威信,且新班委需要重新熟悉新同学,工作起来难免出现问题,不能令人信服的班委是不可能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的。
  再次,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位老师,经常深入课堂和宿舍与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开展工作。重新分专业后,新任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大大降低,本来已基本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长、家庭情况,但分班后新任辅导员不得不重新熟悉班级的学生。特别是到了大二下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适应大学生活,平日彼此交流的机会不多,这将导致新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了解程度大打折扣,增大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反过来,学生对新辅导员的熟悉、了解到适应也有一个过程,在新班级组建的期间很可能学生不愿意主动找新任辅导员谈心,导致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更加难以开展。这样重新组合的专业班级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在学生学习交流、互相帮助等方面效果不够理想。[1]
  (二)缺乏专业的指导,学生重选专业仍存在盲目性,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进入我校以后,经过一年半的基础课加小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将重新选择具体专业。在重选专业的过程中,由于在三水校区只有管理教师,各专业教师上完课即回本部,对学生在专业上指导和管理不够,导致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加上师长们都在本部,在重选专业上也往往容易道听途说,以师长们的选择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对相对优势专业趋之若鹜,而不愿意选择其他专业。这将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即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一个专业,而成绩差且贪玩厌学的问题学生集中到相对劣势专业。这将不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同时更加大了大类招生后学生的管理难度。
  (三)专业分流给团学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在团学工作的开展上,由于我校实行“2 2”办学模式,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加上大二下学期分专业后,学生相互间不熟悉,使得团学工作更加雪上加霜。另外,大二学生带领的团委学生会缺乏工作经验,缺乏与广大学生充分联系、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导致开展的活动缺乏吸引力,容易走入以比赛代替活动、以热闹代替实效、以一点代替全面的怪圈。而且面对转大类、专业分流,学生教学课程和考试安排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强度高,致力于团学活动的精力有限。[2]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创新开展
  (一)网上网下沟通相结合使班级和团学工作能更好地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班级加以解决。在我院利用手机飞信和QQ的占到学生的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和班级成员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开辟自由地发表自己意见与见解的新天地,并且学生之间也能直接与他人进行沟通。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新文化,塑造班级新形象,从而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充分利用学院的网页,开辟班级和团学工作专项页面,吸引学生对班级和学院团学工作的关注。辅导员除了参与其中,同时每个新班安排一名学生为网络信息员,每个星期负责将QQ群、飞信、博客等网上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们的建议进行收集汇总,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便于辅导员更加了解把握学生的动态,使今后开展的活动能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班级和团学的活动。凭借新媒介的运用,使单向教育变为一种双向的平等交流,使分流后班级管理和团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成效。[1]
  另外,我校辅导员全面地利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公司为我校开发的学生诚信系统。这系统保存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奖助学金信息等,从系统中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通过举办“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经常与家长联系,对学生情况更深入了解。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便于知晓其特殊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
  (二)实施导师制以弥补专业指导与管理的不足。
  我院为管理类院系,共四个专业,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基础学习,对我院的四个专业仍不尽了解。同时,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主要从思想政治上进行交流,对专业等问题涉及较浅。为了让大一新生能更好地了解各专业,同时能从学习上更加关心学生,我院针对此情况实行相应的导师制。所谓导师制就是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我院每个大类班各配备一名导师引导性地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导师根据学生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课计划和学习进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学生通过导师的引导,能够在分流专业时更加明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重选专业后,各专业老师重新担任各专业班的导师,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实施导师制可以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选专业和个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团学活动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品牌活动。
  大二学生虽然面临分专业的压力,但毕竟刚经历大一,仍保持较大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的团学工作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氛围。在团学工作上充分调动大二学生的积极性,使分专业后的学生通过团学活动锻炼自我,学会与新的伙伴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如开展“品牌策划推广大赛”的团学活动,该活动由一个或几个专业班组成各自品牌的“公司”,分为策划部、市场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各项策划推广工作,包括整个大赛的策划书、广告DV的构思和拍摄、PPT的制作、立体宣传等。通过加强品牌活动,学生能培养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在活动中加强沟通,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大类招生学生的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需要教学和管理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找出适合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城,苏宏.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9,(12):144-145.
  [2]颜静意.大类培养模式下开展一年级团学工作的新思路[J].华章,2010,(24):115-118.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作者对此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深解读 精设计 重方法    一、深解读——精微地生成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地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
摘 要: 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婚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追逐地位与金钱的时代,天生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女人只有通过婚姻这条路来增值自己,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是选择有地位与金钱的男人,从此做一个“贵夫人”,还是衡量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真心的爱人,这是这个时期许多的年轻貌美的姑娘们要面临的选择。本文对比这一时期的两部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玛丽·巴顿》的女主人公的婚姻观,以
摘要: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詩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关键词: 徐志摩 爱情 诗作 影响  徐
摘 要: 《孔乙己》全文2590字,10处用了省略号;《一碗阳春面》全文4345字,30处用了省略号。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也可以体会作家对省略号独具匠心的运用。  关键词: 《一碗阳春面》 《孔乙己》  一  我们先看《一碗阳春面》中“母亲”语言中的省略号。  ①“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女人怯生生地问。  ②“……这个……阳春面一碗……
摘 要: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关键词: 周朴园 个人利益至上 专横 良心未泯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1949-1976年之间,几乎所有的
摘 要: 庆历五年到至和二年是梅尧臣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尧臣笔不辍耕,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手法成熟、风格圆融、特点鲜明的作品,同时不断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诗学理念,达到了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其平淡却有真味的诗歌还为宋诗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效的范式。  关键词: 梅尧臣 诗歌创作 艰辛 成熟    作为宋诗的重要开启者之一,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历经30余年,从模拟晚
摘 要: 本文从老子的名的概念出发,以指称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的特点,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和叛离关系变化,以及其对于人物身份的影响和对人物命运悲剧性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 柔石 人称指称 名与实 对应 叛离  一、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名称可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
摘 要: 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关键词:
摘要: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源学解释、“应当”与“响应”、“应当”与“不应当”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应当”之路。  关键词: “应当” “响应” “不应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