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剛剛結束的香港立法局選舉中,不少參選團隊不斷把本土化意識提高,從而深化中、港兩地沖突問題,例如雙非兒童、水客擾民、反國民教育等,甚至本文主題—“非本地居民一簽多行”的問題。面對“一簽多行”政策,香港市民大多抱有較為負面的態度,因此香港政府對此事處理手法便顯得很小心。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在9月7日表示,在內地放寬“一簽多行”的措施將被無限期擱置,直至香港確定具有相關的接待和承受能力之後才會實施。他表示接待遊客需要量力而行,香港目前的各方面設施已經接近飽和程度,尚未做好更多接待大批遊客的準備。儘管部分澳門居民對“一簽多行”的政策有所顧慮,但是澳門政府對該政策持有較為積極態度,並顯得很有信心可以接待增加的旅客,所以該政策可以如期進行。究竟“一簽多行”背景如何?該政策將給澳門帶來什麼影響?澳門政府及居民又該如何面對這一政策所帶來的挑戰?本文便嘗試作簡單回應。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香港環境局及澳門運輸工務司於2012年6月共同發佈了《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粵港澳三地應進一步加強合作,提供更緊密和方便的跨界交通服務,逐步使粵港、粵澳鄰近地區的交通條件接近同城化水準。《規劃》其中特別提出建議逐步擴展珠三角各城市戶籍人口赴港澳可採取“一簽多行”的政策,允許各城市常住但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辦理個人旅遊簽注;簡化通關查驗程式;延長口岸通關時間;增加公共交通接駁方式與數量;加強客貨運通關等資訊資源分享;促進粵港澳三地公交卡的互通互用等等。其中擴展珠三角各城市戶籍人口赴港澳採取“一簽多行”的政策也在澳門市民中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伴隨著“一簽多行”政策的實施,必然會給澳門社會、經濟、民生等各方面都帶來影響。
下文將結合澳門實際狀況,並用S.W.O.T.方法分析“一簽多行”政策為澳門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S.W.O.T.分析主要包括四個概念:優勢(Strength, S)、劣勢(Weakness, W)、機會(Opportunity, O)和危機(Threat, T)。企業、組織或者城市的內部因素包括優勢(S)和劣勢(W):優勢是指當一個企業、組織或者城市和其他的企業、組織或者城市互相比較時較好的地方,通常是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方面;反之,劣勢就是一個企業、組織或者城市內部的一些欠缺,例如缺乏資源和生產成本高等等。企業、組織或者城市的外部因素包括機會(O)和危機(T):機會是指由外部環境所製造出來的好處,例如政府所頒佈的政策;而危機就是外部環境對企業、組織或者城市所帶來的難處。利用這四個方面的分析,澳門政府就可以針對自身的優劣危機去擬定不同方向的政策。
優勢:擴展珠三角各城市戶籍人口赴澳門採取“一簽多行”的政策,可以顯著增加赴澳旅遊的客流量,刺激旅遊業及相關產業(如手信產業,博彩業以及餐飲業)的經濟發展。澳門法制頗為完善,擁有自由經濟體系,社會氣氛和諧,加之自回歸前澳門便和中國大陸交流很頻密,所以粵澳兩地的磨擦亦較中港兩地為少,這一優勢會成為澳門發展旅遊業的重要優勢之一。
劣勢:現在不少澳門居民都覺得隨著旅遊和博彩業的發展,澳門公共空間受到了很大壓縮,而且不少基礎設施(如交通和旅遊景點)都已處於極限,進出境安排及監察對澳門政府亦帶來很大挑戰,從而突顯出澳門社會、人力資源及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這情況跟香港相距不遠。由於澳門經濟是微型體系,所以不少公用事業或產業都是處於壟斷或寡體壟斷情況。
危機:其實“一簽多行”背後的理念是區域經濟融合,伴隨著加速的融合,澳門將會面對來自鄰近地區更大的挑戰。以現在澳門的發展水平而言,澳門經濟只能朝向知識型經濟發展,所以澳門政府近年都加大力度發展文創產業、第三地物流業和會展業等,可是同時廣東省不少城市亦朝著知識經濟而努力發展。但知識經濟是具有非常明顯的集聚效應的,可見和鄰近地區的競爭壓力和矛盾只會越來越大。此外,開放非本地居民“一簽多行”不僅會刺激澳門過熱的經濟,也會加速澳門的通貨膨脹率,所以近年高通脹亦是澳門市民所關注的問題。
機遇:過去澳門的發展速度遠較香港為低,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澳門經濟都活在香港的陰影下。可是自從澳門博彩業開放後,其經濟發展已逐漸步出香港陰影,而且以人均收入水準來看已是東亞地區數一數二。可見如果整個澳門社會可以達成共識,不少目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一簽多行”或可以讓澳門政府和社會加速達成共識,來升級基礎配套設施,情況正如北京透過京奧來全面提升城市建設一樣。澳門經濟規模較小,但知識型經濟發展是極需要人才相互交流的,例如澳門在中醫藥業發展是透過中國及香港合作,甚至澳門大學亦已計劃遷至橫琴,來刺激橫琴工業園向知識型經濟發展。而且為了避免城市間的惡性競爭,中央政府亦把澳門及香港納入“十二五規劃”內,從而讓各城市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面對開放“一簽多行”,澳門市民對於更加激烈的競爭,通貨膨脹和日益縮減的公共空間等難免會有一些畏懼和恐慌的情緒。但是,“危”和“機”一向都是雙生兒,如何把“危機”轉化成“機遇”,這又可會是一套積極思維呢?基於以上SWOT的分析,我們嘗試作出以下建議:
一、讓澳門市場向深度和廣度擴展:澳門之所以仍處於高通脹或經濟狀況過於波動,並且澳門經濟向來存在單一化問題,是否可以歸因於澳門的微經濟體系呢?市場深度和廣度是可以吸收部分市場的波動,而近日不少澳門民間機構希望可以透過增加澳門食物來源來穩定物價,這思路亦是增加澳門市場的廣度。但是單以澳門現有狀況,又可會有效解決通脹和基礎建設不足問題呢?跟鄰近地區加強合作(擴大澳門市場)便是解決通脹和基礎建設不足的重要方法,好像近年新城規劃和橫琴發展,都有著很強的區域合作的考慮。
二、澳門經濟的多元化:澳門的經濟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博彩業佔據了澳門經濟收入的很大比例,長此下去必然不利於澳門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都在實施各種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例如文創產業、會展業、中醫藥產業等。就以文創產業為例,如果想要其不斷發展和壯大,澳門文化便需要不斷孕育發展,粵港澳三地文化有效交流便顯得很重要;還有以十二五規劃為例,珠海被定位為商務休閒旅遊中心,而澳門則被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可見珠海和澳門之間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發展互補性旅遊中心。澳門的優勢和“一簽多行”政策可以幫助澳門社會發展知識經濟,例如會展業、協力廠商物流業和中醫藥產業等等,因為知識型經濟是需要人才交流和積聚的。
三、公民教育推廣:澳門被定位為國際旅遊休閒中心,那麼國際化則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環節。過去大陸與港澳地區的居民也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例如“蝗蟲”事件和中港居民互罵等。原因可會是三地市民彼此瞭解不足,如果能加強交流是會有利於提升三地居民的瞭解程度。香港和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早年間被殖民政府統治多年,在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殖民統治較為深刻的影響,對於中國的歸屬感相對不如內地民眾強烈。雖然內地與港澳間早已開放旅遊和貿易等,但在雙方民眾的文化和習慣各有不同。文化隔閡並非一日形成的,因此想要逾越這道障礙也不會輕而易舉。逐漸擴大彼此的經濟和文化往來,使對方逐漸接受彼此的觀念和文化,長此以往才更有利於促進各地發展。因此開放“一簽多行”也是一個加強兩地往來,促進彼此瞭解的良好方式。而且現在政府和民間社團所推廣的公民教育亦開始面向外地旅客,並希望可以帶來更有效的宣傳作用,這做法又可會是另一種國民教育呢?
(作者陳建新系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香港環境局及澳門運輸工務司於2012年6月共同發佈了《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粵港澳三地應進一步加強合作,提供更緊密和方便的跨界交通服務,逐步使粵港、粵澳鄰近地區的交通條件接近同城化水準。《規劃》其中特別提出建議逐步擴展珠三角各城市戶籍人口赴港澳可採取“一簽多行”的政策,允許各城市常住但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辦理個人旅遊簽注;簡化通關查驗程式;延長口岸通關時間;增加公共交通接駁方式與數量;加強客貨運通關等資訊資源分享;促進粵港澳三地公交卡的互通互用等等。其中擴展珠三角各城市戶籍人口赴港澳採取“一簽多行”的政策也在澳門市民中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伴隨著“一簽多行”政策的實施,必然會給澳門社會、經濟、民生等各方面都帶來影響。
下文將結合澳門實際狀況,並用S.W.O.T.方法分析“一簽多行”政策為澳門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S.W.O.T.分析主要包括四個概念:優勢(Strength, S)、劣勢(Weakness, W)、機會(Opportunity, O)和危機(Threat, T)。企業、組織或者城市的內部因素包括優勢(S)和劣勢(W):優勢是指當一個企業、組織或者城市和其他的企業、組織或者城市互相比較時較好的地方,通常是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方面;反之,劣勢就是一個企業、組織或者城市內部的一些欠缺,例如缺乏資源和生產成本高等等。企業、組織或者城市的外部因素包括機會(O)和危機(T):機會是指由外部環境所製造出來的好處,例如政府所頒佈的政策;而危機就是外部環境對企業、組織或者城市所帶來的難處。利用這四個方面的分析,澳門政府就可以針對自身的優劣危機去擬定不同方向的政策。
優勢:擴展珠三角各城市戶籍人口赴澳門採取“一簽多行”的政策,可以顯著增加赴澳旅遊的客流量,刺激旅遊業及相關產業(如手信產業,博彩業以及餐飲業)的經濟發展。澳門法制頗為完善,擁有自由經濟體系,社會氣氛和諧,加之自回歸前澳門便和中國大陸交流很頻密,所以粵澳兩地的磨擦亦較中港兩地為少,這一優勢會成為澳門發展旅遊業的重要優勢之一。
劣勢:現在不少澳門居民都覺得隨著旅遊和博彩業的發展,澳門公共空間受到了很大壓縮,而且不少基礎設施(如交通和旅遊景點)都已處於極限,進出境安排及監察對澳門政府亦帶來很大挑戰,從而突顯出澳門社會、人力資源及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這情況跟香港相距不遠。由於澳門經濟是微型體系,所以不少公用事業或產業都是處於壟斷或寡體壟斷情況。
危機:其實“一簽多行”背後的理念是區域經濟融合,伴隨著加速的融合,澳門將會面對來自鄰近地區更大的挑戰。以現在澳門的發展水平而言,澳門經濟只能朝向知識型經濟發展,所以澳門政府近年都加大力度發展文創產業、第三地物流業和會展業等,可是同時廣東省不少城市亦朝著知識經濟而努力發展。但知識經濟是具有非常明顯的集聚效應的,可見和鄰近地區的競爭壓力和矛盾只會越來越大。此外,開放非本地居民“一簽多行”不僅會刺激澳門過熱的經濟,也會加速澳門的通貨膨脹率,所以近年高通脹亦是澳門市民所關注的問題。
機遇:過去澳門的發展速度遠較香港為低,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澳門經濟都活在香港的陰影下。可是自從澳門博彩業開放後,其經濟發展已逐漸步出香港陰影,而且以人均收入水準來看已是東亞地區數一數二。可見如果整個澳門社會可以達成共識,不少目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一簽多行”或可以讓澳門政府和社會加速達成共識,來升級基礎配套設施,情況正如北京透過京奧來全面提升城市建設一樣。澳門經濟規模較小,但知識型經濟發展是極需要人才相互交流的,例如澳門在中醫藥業發展是透過中國及香港合作,甚至澳門大學亦已計劃遷至橫琴,來刺激橫琴工業園向知識型經濟發展。而且為了避免城市間的惡性競爭,中央政府亦把澳門及香港納入“十二五規劃”內,從而讓各城市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面對開放“一簽多行”,澳門市民對於更加激烈的競爭,通貨膨脹和日益縮減的公共空間等難免會有一些畏懼和恐慌的情緒。但是,“危”和“機”一向都是雙生兒,如何把“危機”轉化成“機遇”,這又可會是一套積極思維呢?基於以上SWOT的分析,我們嘗試作出以下建議:
一、讓澳門市場向深度和廣度擴展:澳門之所以仍處於高通脹或經濟狀況過於波動,並且澳門經濟向來存在單一化問題,是否可以歸因於澳門的微經濟體系呢?市場深度和廣度是可以吸收部分市場的波動,而近日不少澳門民間機構希望可以透過增加澳門食物來源來穩定物價,這思路亦是增加澳門市場的廣度。但是單以澳門現有狀況,又可會有效解決通脹和基礎建設不足問題呢?跟鄰近地區加強合作(擴大澳門市場)便是解決通脹和基礎建設不足的重要方法,好像近年新城規劃和橫琴發展,都有著很強的區域合作的考慮。
二、澳門經濟的多元化:澳門的經濟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博彩業佔據了澳門經濟收入的很大比例,長此下去必然不利於澳門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都在實施各種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例如文創產業、會展業、中醫藥產業等。就以文創產業為例,如果想要其不斷發展和壯大,澳門文化便需要不斷孕育發展,粵港澳三地文化有效交流便顯得很重要;還有以十二五規劃為例,珠海被定位為商務休閒旅遊中心,而澳門則被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可見珠海和澳門之間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發展互補性旅遊中心。澳門的優勢和“一簽多行”政策可以幫助澳門社會發展知識經濟,例如會展業、協力廠商物流業和中醫藥產業等等,因為知識型經濟是需要人才交流和積聚的。
三、公民教育推廣:澳門被定位為國際旅遊休閒中心,那麼國際化則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環節。過去大陸與港澳地區的居民也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例如“蝗蟲”事件和中港居民互罵等。原因可會是三地市民彼此瞭解不足,如果能加強交流是會有利於提升三地居民的瞭解程度。香港和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早年間被殖民政府統治多年,在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殖民統治較為深刻的影響,對於中國的歸屬感相對不如內地民眾強烈。雖然內地與港澳間早已開放旅遊和貿易等,但在雙方民眾的文化和習慣各有不同。文化隔閡並非一日形成的,因此想要逾越這道障礙也不會輕而易舉。逐漸擴大彼此的經濟和文化往來,使對方逐漸接受彼此的觀念和文化,長此以往才更有利於促進各地發展。因此開放“一簽多行”也是一個加強兩地往來,促進彼此瞭解的良好方式。而且現在政府和民間社團所推廣的公民教育亦開始面向外地旅客,並希望可以帶來更有效的宣傳作用,這做法又可會是另一種國民教育呢?
(作者陳建新系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