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论文中史料的运用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然而历史的不可验证性决定了历史事实的探寻具有间接性,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以深化。
  【关键词】历史论文;史料;运用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广泛挖掘,深入辨析,最大可能地发挥史料在探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一、史料的收集
  史料一般分为三种: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史料的存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用网页和视频也成为收集史料的重要途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收集了大量史料,才不致写出空洞无物的文章。
  首先,收集史料要做到详细具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保存历史意识的提高,当代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及时积累史料,充分利用当前历史学的各种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及时补充历史史料。
  其次,收集资料要有发现意识。对于眼前的史料,有人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识,那么蕴含其中的史料价值就无从发现。只有当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被充分发现,外显的遗迹才能内化为史料证据。
  最后,史料的收集要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在收集史料时要秉持客观性原则,广泛收集资料,不能对不符合自己偏爱的资料不予采纳,更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裁剪历史资料,无视历史史料的全面性和论文写作的客观性。
  二、史料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史料的搜集和选择上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和可信度,并将史料与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历史观点相结合。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历史的遗迹不计其数,面对浩瀚庞杂的历史史料,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史料进行比较与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性的史料去说明历史问题,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取富有典型性的史料,增加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过去的历史呈现时具有完整性与鲜活性。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可信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辨别史料的真伪就成为论文写作的一大问题。史料的真伪直接决定着历史论文的可信度,所以要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作为论文写作的材料加以运用。著名历史学者戴逸曾说:“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的收集、整理、排比、考证为基础。”
  最后,要注意将史料的运用与作者的历史观点相结合。论文的写作不是历史史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史料与观点结合的成果。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历史史料纵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历史观点的解读,那么整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唯有在深刻分析、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反省历史。
  三、史料的解释
  历史是一门具有解释性的学科,历史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解释。有时历史解读还必须借助合理的理论假设,这就决定了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对史料的解释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历史史料的叙述和解释过程中,研究者要做到努力排除自己内在的偏好和偏见,在历史知识的呈现上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条件束缚,不让其受到自身价值准则的影响,确保尽可能接近地反映历史事实。
  其次,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确立正确的历史方向感。史料的收集与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历史研究者也要意识到史料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台阶,以达到认识历史的目的。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在于认识历史事实,还要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不断跨越,超越当前社会以及当前历史所具有的局限性,将眼光投射到将来,因为历史学家只有在将来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
  最后,要注意将历史史料与史学理论相结合。日益丰富的历史史料的发现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和分析,从史料本身出发,推导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同时,新的历史史料的发现也促进了史学理论的创新,在史料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历史问题与历史领域,可以说历史史料的擴充与历史认识的深化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总之,史料在历史论文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的存在增加了还原历史真实的可能性。但是,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与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戴逸,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N],人民日报,1987
  【参考文献】
  [1]齐世荣.史料五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张秋生.说史料发现的三个层次[J].齐鲁学刊,2013(5)
  作者简介:庄文燕,女,汉,1991年7月,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卫生部禁止强迫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接受健康体检      2008年11月24日,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的监督管理,禁止预拨资金给体检医疗机构,禁止以强迫或变相强迫的方式,要求农民接受健康体检。  卫生部表示,各地在确定是否开展新农合健康体检工作前,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能力,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不宜开展新农合健康体检。  (摘自人民网2008年11月25日) 
期刊
【摘要】郁达夫是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要了解其小说的浪漫主义,就必须探寻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以及传入中国时的社会现状,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才能全面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前期,以创造社作家郁达夫为代表的作家开启了模仿、强调主观情感、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小说模式,虽然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存在着天然的不足,但是这些都是郁达夫独有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关键词】郁达夫;浪漫主义;自叙性质 
期刊
在去广东从事革命之前,在政治上尚不得要领的蒋介石,对商道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上海的经济投机中,股价暴跌,蒋介石却成功解套,在股票市场上大赚了一笔。    1916年,孙中山为了筹措革命经费,派朱执信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设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营证券、花纱、金银、杂粮、皮毛等,资金总额定为当时国币500万元。  对于孙中山的要求,“北洋政府”经办人不知交易所为何物,只
期刊
【摘要】《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埃德加·爱伦坡所著的心理恐怖小说。叙述人用了大量的笔墨衬托出古屋的灵异和恐怖气氛,在厄舍受惊死去后,叙述者仓皇逃出,看到厄舍古厦化为灰烬。在这篇小说中,为达到恐怖和悬疑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给故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以及渲染出恐怖气氛也暗示了厄舍古屋必有事情发生。  【关键词】《厄舍古屋的倒塌》;环境描写  一、天气描写  文章从一开始就渲染出阴郁的天气状况:“
期刊
一、引言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在翻译研究中已不少见,但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译者在作品中的评价性语言来分析其主体性的并不多见。文中采用的《声声慢》英译本作者分别为林语堂、许渊冲、杨宪益与朱纯深,都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在翻译评价中得出更为准确、客观的结论。  二、评价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1.评价理论。评级理论由澳洲语言学家马丁(James.R.Martin)提出,旨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贾府中婢女的基本情况,通过文中宴会展示出的饮食文化和主仆饮食时展现的思想来探究清代婢女的地位,并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阶级地位  一、背景意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故意将时代地点都模糊化,但是实际上曹雪芹及其家族应该处于康雍乾时期,所以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以清代社会为写作背景的。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奴婢制度非常盛行的一个时期。满清入关后
期刊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问世后在文坛轰动一时,外界多余该小说的研究也经久不衰。而从空间叙事角度来解读小说主题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伦敦,巴黎,塔希提島三个地质空间切换所暗含的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关键词】伦敦;巴黎;塔希提岛  毛姆是英国文坛上颇有争议性的一个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他从未与一流作家们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日本对于中国的认识和观念的演变,离不开日本在政在野的思想推动。日本对于中国的认识经过了推崇到质疑到蔑视直至敌视的发展变化,而后又转向正视至竞合。究其原因,在主观方面乃是日本价值观念演变为之,同时在客观方面,也是和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强弱状况有关。  【关键词】日本;价值观念;中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起起伏伏,日本对于中国的看法也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杨栋梁教授作此书其主要思想主线即是以
期刊
【摘要】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模式,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不断增大,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各种信息和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青年作为新媒体的重要使用主体,其政治思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为此,如何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方面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正能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服务企业发展成为了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道难题,探索企业共青团如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国家主义者以国家建构为宗旨,崇尚国家秩序至上,主张以武力和中央集权克服分崩离析的内乱,实现国家统一,建设强大政府。国家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的一种政治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也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关键词】蒋廷黻;国家主义;回顾;反思  晚清以来,中国对外做不到独立自主,对内保障不了民权民生。为此,政学两界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无论是洋务派、维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