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础课程,语文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制约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课的关键。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极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语文学习 习惯 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的倾向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自主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好民族语言,提高全民素质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大力提倡课堂有效教学,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学习魏书生课堂教学录像,并给全校教师每人三本书《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如何做电好的班主任》《课堂有效教学》,并要求每个教师写读后感及心得体会,此外还邀请福建基础教育主编邹开煌教授到校开讲座。座谈中多数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语文能力差:朗读课文声音小且不流畅,有些学生不会用普通话朗读,更谈不上感情;有些学生连简单的口语交际都一字不会说;有些头天才讲的字词第二天又忘的一干二尽;阅读理解能力差,考试大片空白等。这种情况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要求每位语文老师对本班学生学习语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状与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有直接关系,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一、学生学习习惯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我校对七八年级200余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语文老师厉害、要求严格或班主任是语文教师的才预习,老师重点强调了才记笔记,课后没笔头作业不复习,课外没时间或不喜欢看课外书,朗读课文声音小而且没有感情,上课不愿与人合作讨论交流等等。可想而知,学生在这样的习惯下怎能学好语文。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没能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基本有这些:1.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特别在男生身上表现突出。2.初中阶段课程多且大多是中考科目,没有充足时间预习复习。3.对于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不知哪些该记哪些可不记。4.老师怕有些学生答错耽误教学进度只提问优生,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5.课余时间要做作业或进行大课间体育运动没时间看课外书,节假日回家要放松休息。6.学生怕丢丑没有表现欲望,尤其是女生更是怕模拟表演。7.口语交际时心里想到但不能用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来,导致不敢开口说话。8.怕耽误时间或不想与人合作,课堂上不愿讨论交流。9.觉得大声朗读消耗精力并且太费时间。
二、学生对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不可能一一代劳。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主动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的习惯。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增加,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许多时间花在识字上,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检查学生在音形义方面的掌握情况,老师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有特殊含义的在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试译,不能理解的字词在书上勾来,上课时提出来,师生来共同解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翻译不是老师把它翻译出来,学生写在书上。然而“一言堂”、“填鸭式’是很多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被动接受,学生是灌输知识的容器。因为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学习过程就是接受、记忆。因此,传授知识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过程也不强调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它注重的是结果的掌握。
学生是被置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兴趣和激情被慢慢地淡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被渐渐抹杀了,他们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一切跟着老师设定的途径,按部就班顺着老师的思路走。
正是由于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才造成学生许多不良的习惯:习惯于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习惯于耐心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等。
三、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造成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当这种现状,我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由于初中科目的骤然增多,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科,没有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怎能养成习惯。(三)老师们为提高本科目教学成绩,各自为阵,见缝插针进行辅导,相对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成绩的提高见效慢,造成学生一有课余时间就学习其他科目。(四)没有时间或不喜欢阅读课外书导致分析理解、写作能力差。(五)老师们可能做到了授之以渔但没有严格要求,造成学生养不成习惯。
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不可缺少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杠杆。因此,语文老师应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扭转他们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这次调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以改变这种不良状况: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利用课前三分钟:初一年级训练从自我介绍开始。可提出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点、缺点、习惯、理想等不同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课前写好发言稿。上课发言时允许:参考讲稿。进入初二年级后,学生仍可以在课前作好准备,但上课发言时必须脱稿。到了初三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即兴发言或组织学生论辩。“课前发言”活动一旦能长期坚持,学生的兴趣不但得到提高,而且认识能力也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会增强。他们所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常常能做到内容充实、具体,而且往往见解独到,认识颇为深刻。还可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是要养成朗读背诵习惯。每周可灵活安排一节朗读、背诵课,或者利用读书读报时间,教师进行系统的朗读、背诵等的指导。 3、是要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
第一,老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有足够的宽容,在学生阅读中,一直都存在着成人爱好与学生喜欢的差距。其实我们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还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对孩子的阅读选择足够尊重。比如说卡通和通俗小说,一般我们都认为是垃圾书,但这却是引起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品种,而且对孩子提高阅读能力也未尝没有帮助。有一个事例可以表明:1990年和1991年来自32个国家的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了“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测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阅读书刊是什么呢?就是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看一本漫画书。
第二,老师可以围绕课外阅读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小书虫啃书活动,为孩子设计课外阅读表格,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如二十本,四十本或者八十本后,就授予相关的“阅读学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文学作家到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第三,不要把所有的课外阅读都寄托在课外进行,课堂上老师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或者以一定的时间向孩子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例如我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己读书看报,然后写读书笔记。主要阅读中外名著(主要是初中必读本)、《语文学习报》等一些有益的书籍。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自主选择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是要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课前、课中、课后该预习什么、记住什么、巩固什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5、是各科教师要有合作意识,打好整体仗,分配具体的学习时间,不得抢占、挤占时间,否则会偏食营养不良。
6、是语文教师应鼓励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用赞赏的眼光、语言欣赏鞭策他们。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7、是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意识,不要单干,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是要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制作读书卡片,贴剪报,做摘抄等,收集、整理、积累写作素材,然后,引导学生拿起笔,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认识现实生活。这时,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最忠实的读者,及时作出反应。教师不仅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
9、是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勤动手、动口、动脑,把看到、听到的新鲜事记到日记本上,并不妨发表一下见解。
10、是语文教师要以身示范,养成良好的教书育人习惯。教师要做到课前备课,课后有教学反思等,并可以把教案展示给学生,以切身行动感染教化学生。
总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特点,针对目前中学生语文学习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突出问题,我们老师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力求探索适合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可以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学习语文如鱼得水,老师传授知识游刃有余。这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又何愁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呢?因此,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汪成一主编《学习方法宝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4.《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语文学习 习惯 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的倾向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自主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好民族语言,提高全民素质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大力提倡课堂有效教学,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学习魏书生课堂教学录像,并给全校教师每人三本书《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如何做电好的班主任》《课堂有效教学》,并要求每个教师写读后感及心得体会,此外还邀请福建基础教育主编邹开煌教授到校开讲座。座谈中多数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语文能力差:朗读课文声音小且不流畅,有些学生不会用普通话朗读,更谈不上感情;有些学生连简单的口语交际都一字不会说;有些头天才讲的字词第二天又忘的一干二尽;阅读理解能力差,考试大片空白等。这种情况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要求每位语文老师对本班学生学习语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状与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有直接关系,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一、学生学习习惯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我校对七八年级200余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语文老师厉害、要求严格或班主任是语文教师的才预习,老师重点强调了才记笔记,课后没笔头作业不复习,课外没时间或不喜欢看课外书,朗读课文声音小而且没有感情,上课不愿与人合作讨论交流等等。可想而知,学生在这样的习惯下怎能学好语文。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没能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基本有这些:1.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特别在男生身上表现突出。2.初中阶段课程多且大多是中考科目,没有充足时间预习复习。3.对于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不知哪些该记哪些可不记。4.老师怕有些学生答错耽误教学进度只提问优生,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5.课余时间要做作业或进行大课间体育运动没时间看课外书,节假日回家要放松休息。6.学生怕丢丑没有表现欲望,尤其是女生更是怕模拟表演。7.口语交际时心里想到但不能用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来,导致不敢开口说话。8.怕耽误时间或不想与人合作,课堂上不愿讨论交流。9.觉得大声朗读消耗精力并且太费时间。
二、学生对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不可能一一代劳。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主动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的习惯。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增加,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许多时间花在识字上,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检查学生在音形义方面的掌握情况,老师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有特殊含义的在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试译,不能理解的字词在书上勾来,上课时提出来,师生来共同解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翻译不是老师把它翻译出来,学生写在书上。然而“一言堂”、“填鸭式’是很多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被动接受,学生是灌输知识的容器。因为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学习过程就是接受、记忆。因此,传授知识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过程也不强调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它注重的是结果的掌握。
学生是被置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兴趣和激情被慢慢地淡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被渐渐抹杀了,他们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一切跟着老师设定的途径,按部就班顺着老师的思路走。
正是由于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才造成学生许多不良的习惯:习惯于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习惯于耐心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等。
三、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造成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当这种现状,我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由于初中科目的骤然增多,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科,没有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怎能养成习惯。(三)老师们为提高本科目教学成绩,各自为阵,见缝插针进行辅导,相对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成绩的提高见效慢,造成学生一有课余时间就学习其他科目。(四)没有时间或不喜欢阅读课外书导致分析理解、写作能力差。(五)老师们可能做到了授之以渔但没有严格要求,造成学生养不成习惯。
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不可缺少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杠杆。因此,语文老师应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扭转他们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这次调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以改变这种不良状况: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利用课前三分钟:初一年级训练从自我介绍开始。可提出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点、缺点、习惯、理想等不同方面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课前写好发言稿。上课发言时允许:参考讲稿。进入初二年级后,学生仍可以在课前作好准备,但上课发言时必须脱稿。到了初三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即兴发言或组织学生论辩。“课前发言”活动一旦能长期坚持,学生的兴趣不但得到提高,而且认识能力也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会增强。他们所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常常能做到内容充实、具体,而且往往见解独到,认识颇为深刻。还可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是要养成朗读背诵习惯。每周可灵活安排一节朗读、背诵课,或者利用读书读报时间,教师进行系统的朗读、背诵等的指导。 3、是要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
第一,老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有足够的宽容,在学生阅读中,一直都存在着成人爱好与学生喜欢的差距。其实我们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还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对孩子的阅读选择足够尊重。比如说卡通和通俗小说,一般我们都认为是垃圾书,但这却是引起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品种,而且对孩子提高阅读能力也未尝没有帮助。有一个事例可以表明:1990年和1991年来自32个国家的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了“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测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阅读书刊是什么呢?就是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看一本漫画书。
第二,老师可以围绕课外阅读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小书虫啃书活动,为孩子设计课外阅读表格,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如二十本,四十本或者八十本后,就授予相关的“阅读学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文学作家到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第三,不要把所有的课外阅读都寄托在课外进行,课堂上老师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或者以一定的时间向孩子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例如我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己读书看报,然后写读书笔记。主要阅读中外名著(主要是初中必读本)、《语文学习报》等一些有益的书籍。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自主选择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是要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课前、课中、课后该预习什么、记住什么、巩固什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5、是各科教师要有合作意识,打好整体仗,分配具体的学习时间,不得抢占、挤占时间,否则会偏食营养不良。
6、是语文教师应鼓励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用赞赏的眼光、语言欣赏鞭策他们。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7、是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意识,不要单干,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是要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制作读书卡片,贴剪报,做摘抄等,收集、整理、积累写作素材,然后,引导学生拿起笔,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认识现实生活。这时,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最忠实的读者,及时作出反应。教师不仅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
9、是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勤动手、动口、动脑,把看到、听到的新鲜事记到日记本上,并不妨发表一下见解。
10、是语文教师要以身示范,养成良好的教书育人习惯。教师要做到课前备课,课后有教学反思等,并可以把教案展示给学生,以切身行动感染教化学生。
总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特点,针对目前中学生语文学习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突出问题,我们老师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力求探索适合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可以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学习语文如鱼得水,老师传授知识游刃有余。这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又何愁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呢?因此,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汪成一主编《学习方法宝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4.《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