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德育管理体制是指以正确的德育指导思想为基础,遵循德育原则而在中学建立的德育组织系统,内容上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德育系列的结构建制,不同机构各自的职能、责任和权利,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等等。在实质上,其从属于中学德育体系,是为中学德育服务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初中德育管理体制是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初中德育管理体制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中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制度形态;(3)初中德育管理体制在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中具体统帅德育工作的基本模式。
初中德育管理体制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合理的结构体系,明确的机构设置,协调的组织关系,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德育管理体制的优化,才能在教育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有其应有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出实际的效果。
一、现行初中德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改革,各地区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
在管理层面上来说,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运行较为混乱。首先,校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不利于形成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局面。同时,因校长行政事务繁多,加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校长工作大多围绕智育运转,导致实际工作中对德育常出现“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其次,学校党支部领导德育工作的体制从实际情况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德育无人负责,只有两级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管”的状况。但是,实际中其弊端也是很明显,这样的管理会形成“党支部抓德育、校长抓智育”,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德育与智育相分离的“两张皮”的局面,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最后,校长、书记共同负责、党政双线领导的德育管理体制,这在表面上似乎是理想的管理模式,但是其两个权力中心的现状有悖于权力管理学原理,导致党政双线领导德育,双线发号施令,使具体工作部门往往无所适从。
二、现行初中德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左右着学校的工作,强烈的政治化意识和政治化倾向使德育不可避免的带上政治性色彩。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并没有完全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长不敢抓德育。
学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不稳定,缺乏整体、系统规划学校德育并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传授体系。德育内容的多变不定,造成了学校德育总是处于调整之中,使得许多学校的校长不愿抓德育。
上级领导部门的微观化管理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工作应有自己的计划与安排,这样才有可能实施管理。但是,受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上级领导部门习惯于对学校工作直接发号施令,使校长无法对学校德育作出安排,无法进行常规化的管理。
三、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
良好的环境也是学生的德育培养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培养发挥功效的重要保障,将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管理欠缺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弥补。
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学中以教学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确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不足。
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主体性。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感悟,学生的认识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对道德的接受是探索、认识、体验、发展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育者人为的干预过程。
2. 开放性。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开放性特征贯穿于德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评价都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突出强调师生平等对话,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
3. 个性化。德育教学社会化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引导学生追求深刻的人生知识,正确处理好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推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
四、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当前,正值我国社会因经济转型带来文化的转型,在社会价值伦理重建的大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初中学生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方式手段、过程产生逆反心理,致使学校德育教学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真实生活。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漠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所指的方向,造成学校德育对学生生活的疏远。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以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
2. 德育教学过程过于单向。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德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学生所受的道德影响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学生对道德教学效果的反馈、师生间的互动。其实质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漠视,扼杀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3. 德育教学模式十分僵化。以往的德育教学,一般由教师领着学生学习教材,从教材引出典型事例和议题,围绕教材演绎,归纳,感受感知,习得道德伦理知识,并提纲式地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要求板书,最后,借助考试,让学生再现教材中的德育知识点。这种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停留在知识道德的层面上,没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道德感受,最终,优良的德性要求并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真实生成。
总而言之,初中德育教学量大而宽,任务艰巨,只有实施生活化的教育,将德育生活化与学校教育完美地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罗峰
初中德育管理体制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合理的结构体系,明确的机构设置,协调的组织关系,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德育管理体制的优化,才能在教育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有其应有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出实际的效果。
一、现行初中德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改革,各地区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
在管理层面上来说,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运行较为混乱。首先,校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不利于形成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局面。同时,因校长行政事务繁多,加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校长工作大多围绕智育运转,导致实际工作中对德育常出现“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其次,学校党支部领导德育工作的体制从实际情况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德育无人负责,只有两级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管”的状况。但是,实际中其弊端也是很明显,这样的管理会形成“党支部抓德育、校长抓智育”,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德育与智育相分离的“两张皮”的局面,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最后,校长、书记共同负责、党政双线领导的德育管理体制,这在表面上似乎是理想的管理模式,但是其两个权力中心的现状有悖于权力管理学原理,导致党政双线领导德育,双线发号施令,使具体工作部门往往无所适从。
二、现行初中德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左右着学校的工作,强烈的政治化意识和政治化倾向使德育不可避免的带上政治性色彩。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并没有完全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长不敢抓德育。
学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不稳定,缺乏整体、系统规划学校德育并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传授体系。德育内容的多变不定,造成了学校德育总是处于调整之中,使得许多学校的校长不愿抓德育。
上级领导部门的微观化管理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工作应有自己的计划与安排,这样才有可能实施管理。但是,受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上级领导部门习惯于对学校工作直接发号施令,使校长无法对学校德育作出安排,无法进行常规化的管理。
三、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
良好的环境也是学生的德育培养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培养发挥功效的重要保障,将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管理欠缺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弥补。
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学中以教学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确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不足。
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主体性。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感悟,学生的认识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对道德的接受是探索、认识、体验、发展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育者人为的干预过程。
2. 开放性。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开放性特征贯穿于德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评价都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突出强调师生平等对话,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
3. 个性化。德育教学社会化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引导学生追求深刻的人生知识,正确处理好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推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
四、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当前,正值我国社会因经济转型带来文化的转型,在社会价值伦理重建的大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初中学生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方式手段、过程产生逆反心理,致使学校德育教学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真实生活。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漠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所指的方向,造成学校德育对学生生活的疏远。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以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
2. 德育教学过程过于单向。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德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学生所受的道德影响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学生对道德教学效果的反馈、师生间的互动。其实质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漠视,扼杀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3. 德育教学模式十分僵化。以往的德育教学,一般由教师领着学生学习教材,从教材引出典型事例和议题,围绕教材演绎,归纳,感受感知,习得道德伦理知识,并提纲式地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要求板书,最后,借助考试,让学生再现教材中的德育知识点。这种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停留在知识道德的层面上,没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道德感受,最终,优良的德性要求并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真实生成。
总而言之,初中德育教学量大而宽,任务艰巨,只有实施生活化的教育,将德育生活化与学校教育完美地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