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解读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zxcasdqwe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省三地环保厅(局)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十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协议》签署的背景
  第一个原因,京津冀区域生态环保率先突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一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以下简称《贯彻意见》),明确了北京市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有关要求。受人口过度聚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北京的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区域的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环境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统筹划定生态红线,扩大生态空间,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是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对区域和北京市生态环保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大势所趋,这项工作一定要办实办好。因此,有必要通过磋商签署协议,统筹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
  第二个原因,京津冀区域生态环保率先突破,可以为全国类似工作提供示范和借鉴。京津冀地区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但只要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加强区域污染防治协同共治,推动经济发展、人口布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就能够有效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探索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建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协同保护工作机制、治理模式及治理技术等方面为全国范围内类似地区和问题提供示范和借鉴。《协议》的签署给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率先突破定下了工作框架,可以为京津冀三地环境保护协同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
  《协议》制定遵循的原则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同时也是《协议》制定的主要指导性原则。
  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和日常监管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污染企业在区域内转移,同时企业在不同省市的治污成本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协同治污。统一规划、严格标准是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保护区域生态的第一道防线,确保不会出现污染的区域内转移。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则是对生态保护的制度创新以及治理手段、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各显其能”的思想已不再适用于区域性的污染治理,建立一套创新的、有突破性的新的区域治理体系势在必行。协同互助则是京津冀三地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决定的,目前北京已经属于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属于工业化后期,河北属于工业化中期,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对生态保护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为克服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必须坚持在协同互助的原则下开展工作。
  《协议》要实现的目标
  《协议》签署的目的就是保证完成国家为京津冀区域确定的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到2017年的具体目标包括:大气环境方面,京津冀细颗粒物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水环境方面,京津冀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分别达到24%、25%、41.9%,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的水体断面比例分别控制在44%、60%和39.2%以内。
  从区域中长期目标来看,大气环境方面,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并力争最终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方面,到2020年海河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总体高于93%。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
  落实《协议》的重大举措
  首先,《协议》在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方面,突出了三个重点内容。一是京津冀三地将在环境保护部领导下,共同编制《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研究推动建立契合京津冀实际情况的立法体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突破。二是统一规划。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规划》为统领,共同制定大气、水、土壤和固废领域的专项规划,统筹区域污染治理。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正在加紧编制,预计2017年发布实施。三是统一标准。首先推动国家标准中特别排放限值的全面实施,共同发布新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建立区域协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逐步统一区域环境准入门槛。
  其次,《协议》要求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重点做好统一监测、协同治污、执法联动、应急联动和环评会商等几项工作。一是统一监测。在国家统一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共同研究确定统一的区域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二是协同治污。针对区域共性污染问题,协同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共同实施生态建设。三是联动执法。针对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以及秸秆焚烧,煤炭、油品质量等区域性环境问题,集中时间,开展联动执法,共同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四是应急联动。针对区域性、大范围的空气重污染和跨流域的水环境污染事件建立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重点流域预警信息通报制度和应急联动工作機制。五是环评会商。针对可能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行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环评会商。
  最后,《协议》还明确了信息共享和联合宣传等相关工作内容。信息共享,即建立三省(市)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政策等信息,是区域协同治污基础层面的工作。联合宣传,即针对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政策、重要工作进展、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开展联合宣传,是赢得全社会自觉参与区域治污、自觉监督治污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 宋明晏
其他文献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其中,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经济治理对其他方面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和传递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期刊
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历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围绕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不断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视将其放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并不是空洞与虚无的人。并且,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结合社会现实及其条件变化,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性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人学景象
期刊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不容置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但归根到底就是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亮点。  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进程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4卷本)(以下简称《国史稿》)是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通史性著作。它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成立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追溯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的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比较充分地
期刊
瞬间即永恒。这一极富美学意味的哲学命题便是绘画作品《辉煌》的原始创作动机和主要精神内涵。  画面中,灯火通明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伫立于地平线上,象征着孕育和希望,与夜空中华丽绽放的烟花一同构成了一派绚烂夺目的辉煌景致。作者采用局部写实与意向表现相结合的绘画手法,不过分拘泥于刻画细节,意在强化景物动与静变化瞬间的视觉体验。鸟巢网状的建筑结构透出的暖黄色调与夜空的冷蓝紫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暖色为主体的烟
期刊
读经典文献,尤其是读渗透着伟人智慧的著作时,自然不能用对待普通书籍那种浅尝辄止、不加深思的读书法。朱熹说得好,读书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如鉴、照见云影,正如经典如镜、照见现实。近来,广大党员干部乃至社会公众中掀起了一阵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热潮。不过对待这种经典文献,如果只局限于就方法而学方法论方法,那就不免惜乎只见方塘、不见天光了,也未能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批示要求在当今
期刊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拓展和经济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空间紧张、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新问题相继出现,要想解决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城市病”,利用城市博物学的理论开展城市博物实践则不失為一种有效的选择。本文从城市博物学的概念着手,深入分析开展城市博物实践的原因及内容,最后以森林为例,总结出开展城市博物实践的途径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博物学; 精神还乡;
期刊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友善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描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美好状态,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育和践行友善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  友善精神的思想源泉  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于儒家对“仁”、“善”的探讨。  首先,友善的内核是仁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精神,
期刊
作为当代中国油画大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兼第一工作室主任胡建成教授最擅长于寻常事物间感悟和表现不同寻常的生命体验,赋予自然风物以静谧、空灵、温润的中国传统意境。本期封底两幅油画《新春》和《夏日》分别以君子兰和葫芦入画,笔触细腻,构图别致,在坚实的西方写实油画技法中巧妙置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满一种喜庆祥瑞、活泼灵动的生机。  《新春》中的君子兰,酽绿的叶片厚实可触,清艳的花朵挺实雅致,显示出
期刊
公正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亚里士多德说:“公正是德性之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正既是对现实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和正当的道德判断,也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公正与平等、自由、法治一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必须以平等和自由为前提,而又要以法治为保障,四者之间彼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