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启迪智慧增进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评价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以人为本
“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和为贵”,孟子提出并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当今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和谐”主要是指诸多教学因素作用发挥得恰倒好处,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诚然,一个和谐的课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呢?
一、更新理念、以人为本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历史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要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是课堂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的,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知识网络,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和谐的、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技能和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使用教材时,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是与教材观点完全不一致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多加鼓励。这就是说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看教材,把教材当成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一种辅助工具,以教材为依托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往往是“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新的教学观则要求老师不再担任“主演”,而仅仅作为“导演”,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充当“主演”。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例如在学习选修Ι第4课《戊戌政变》一课时,“学思之窗”介绍了政变发生时,谭嗣同拒绝了友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但他激昂地表示要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我让同学思考后讨论:你怎样看待谭嗣同的这种行为?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有的说,谭嗣同要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唤醒民众,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操,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他自以为以自己的死就能唤醒民众,这是简单且偏颇的认识,因为维新派严重脱离民众,人民不了解变法,他的死不能达到他所希望的效果……。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心和成就感。
三、评价学生、以人为本
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本身素质和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实际,把学生自觉、热情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参加社会活动的热情度、个体发展独特性以及综合素质等都作为评价的内容,这样也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针对课堂评价及测试评价,要坚持学生无“差生”的原则,以人为本的进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也不要随意的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去辨别是非,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明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测试评价,教师不应当只盯着学生的分数,而要采取自我评价法,就是不和别人比,只对照自己,看学生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如果有进步就要鼓励、表扬,如果没有进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这就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学情绪。这样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要有琴棋书画各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良好的表达与优美书写,丰富的情感与灵敏的反应。需要对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力求实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韩震.和谐社会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6,(12).
[2]刘振修.欣赏佳联巧解试题[J].中学生政史地,2003,(03).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以人为本
“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和为贵”,孟子提出并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当今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和谐”主要是指诸多教学因素作用发挥得恰倒好处,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诚然,一个和谐的课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呢?
一、更新理念、以人为本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历史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要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是课堂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的,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知识网络,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和谐的、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技能和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使用教材时,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是与教材观点完全不一致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多加鼓励。这就是说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看教材,把教材当成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一种辅助工具,以教材为依托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往往是“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新的教学观则要求老师不再担任“主演”,而仅仅作为“导演”,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充当“主演”。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例如在学习选修Ι第4课《戊戌政变》一课时,“学思之窗”介绍了政变发生时,谭嗣同拒绝了友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但他激昂地表示要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我让同学思考后讨论:你怎样看待谭嗣同的这种行为?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有的说,谭嗣同要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唤醒民众,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操,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他自以为以自己的死就能唤醒民众,这是简单且偏颇的认识,因为维新派严重脱离民众,人民不了解变法,他的死不能达到他所希望的效果……。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心和成就感。
三、评价学生、以人为本
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本身素质和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实际,把学生自觉、热情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参加社会活动的热情度、个体发展独特性以及综合素质等都作为评价的内容,这样也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针对课堂评价及测试评价,要坚持学生无“差生”的原则,以人为本的进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也不要随意的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去辨别是非,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明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测试评价,教师不应当只盯着学生的分数,而要采取自我评价法,就是不和别人比,只对照自己,看学生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如果有进步就要鼓励、表扬,如果没有进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这就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学情绪。这样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要有琴棋书画各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良好的表达与优美书写,丰富的情感与灵敏的反应。需要对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力求实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韩震.和谐社会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6,(12).
[2]刘振修.欣赏佳联巧解试题[J].中学生政史地,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