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我先说两个故事。
一个是我的企业家老朋友和他的孩子。孩子打游戏打得很好,老朋友很擔心他沉迷,我劝说他不要太紧张,孩子自己会调节的。这个孩子中学成绩一般,国外留学读了文理学院的东亚研究专业,想让他读金融专业的老朋友也只是对我苦笑下:“不知道他想做啥!”孩子回国后直接去乡村工作,老朋友也没阻止。之后我再见到这个孩子,他是以村支书的身份同我商讨买卖村里农产品的事情,虽然没有大多数人认为的“企业家之子”应有的精英模样,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淡定、自信、负责和专业。
另一个朋友的太太,从上大学开始就包揽了给孩子选专业、出国择校、回国就业的事,并且希望单位领导重视自己孩子的升迁。每一样都亲自处理,一手包办,现在这孩子工作稳定了,薪水也不错。结婚生子后他妈妈又开始操心给孙子找月嫂、找托儿所了。
事实上,托人办事意味着更大的交易代价,尤其是在父母托人为孩子办事上。如果为了孩子的事,事事都要托人情,那作为父母就很难做到专业与公正,必然多有徇情与苟且,这样才能摆平人情。言传身教之下,家长很容易为孩子树立了“找人观”而不是奋斗观,将不公平合理化,孩子很难塑造出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公共服务要创新,商业服务讲竞争,处处对人才求贤若渴,而万事依靠父母的人绝不是人才中的最优选。另外,基于人情所做的选择,对于孩子的自由也是一种限制,使得他们即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下不了决心放弃。“我也没办法,我不想让家里人不开心,我不想和他们吵架,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翅膀硬了就不听他们的了。”有了这么多“不想”之后,孩子可能就越来越不会独立思考,不懂如何做抉择、判断和风险管理,也不懂如何去寻求与获得机会。
孩子的个性与才能发展差异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基本不用操心基础生活条件,也不缺营养、不缺教育支持、不缺社会联系。这种情况下,要多让孩子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如果父母用管制、控制、替代与包办来参与孩子的人生,就消弭了孩子本可拥有的最基本的决策能力,会在日后增加他们同社会关系的交易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正常运转中的最低限度平等法则。
在我看来,“托关系”将会变成“找罪受”的代名词。爱找人托关系的父母“养成”爱依赖的孩子,过于强势的父母“制造”受压抑的下一代,父母的个性优势反而造就了没有个性的孩子。所以自己感觉太好或者太差的家长都要警惕了,也许正因为你感觉太好或太差而去托关系,都会让你的孩子变得没有那么好。